绿林网

那年夏天读后感1000字

那年夏天读后感1000字

《那年夏天》是一本由[美] 比尔·布莱森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90元,页数:3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年夏天》读后感(一):《那年夏天》:1927年的棒球与飞行梦

这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看似再平凡不过的年份的夏天里,倘若不再有人提及,等到所有见证者故去之后,恐怕也不会再有人将它们相提并论。

《那年夏天》读后感(二):请回答1927

在布莱森笔下的1927年美国历史中,可以读到人生的荒谬与无常,人们与今天一样健忘、薄情寡义,很容易被吸引注意力,为一事一人疯狂,又很快被转移了注意力,周而复始。无论是对航天与体育的痴迷,还是对桃色凶杀案的关注,都让我们几乎相信了人的本性是疯狂,历史不过是这些群体疯狂所组成的载体。

《那年夏天》读后感(三):一个这种充满睿智风趣的文字

比尔-布莱森的作品,在小学时期就有读过,内涵风趣,在这本《那年夏天》,在我感觉,同样表达着幽默,更显为突出当时的人物形象。 书中呈现不仅带我们回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生活的"那年夏天",还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历史叙事的情景。 把每个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含义都充满着睿智风趣,看像是寥寥数语就传递出大量信息。

《那年夏天》读后感(四):不了解美国1927年,就无法真正理解美国后四十年的“光荣与梦想”!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的枢纽时代。当时的美国已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将开创被后人称为“美国世纪”的新时代。

但是,国家的成长也伴随着烦恼和彷徨,社会机制的失调凸显了各种“人性之恶”,为1929年席卷全世界的大萧条埋下了伏笔。聚焦风暴来临前的“那年夏天”,我们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发生的的历史性巨变,也才能知道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跨越“千禧年的门槛”走到今天的。

《那年夏天》读后感(五):《那年夏天》,我们一起穿越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浮华时代

我在这里照录一小段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经典语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在比尔·布莱森的笔下,1927年的夏天凝练了上面所有的“光荣与梦想”,也附着了所有的“彷徨与哀叹”。那年夏天,查尔斯·林德伯格单人不间断地飞跃了大西洋,全世界的人都为之疯狂,跟多年以后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表面时一模一样。人们正追逐英雄,狂喜、流泪,其实正是内心自豪感茁壮成长后的难以自持。那年夏天,棒球明星贝比·鲁斯单赛季打出了60记本垒打,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球迷全都为这前无古人的纪录折服、癫狂。如果你不理解大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想想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排给国人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就能明白。但也是在那个夏天,步入世界大国舞台的美国人也有着数不清的焦虑和摇摆,做出了很多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的事情,看看科学家标举的“优生学理论”和城市乡间为乱不绝的3K党你多少就能明白了。

这是一部繁复、厚重的生活文化史,作家以“万历十五年”般的叙述手法将各种人物、各种事件和各种现象编织成一个色彩斑斓的大网,使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对历史的立体化的体验。小历史并不“小”,见微知著的力度往往是那些大框架和大理论难望项背的。在一天烦累的工作之后,翻阅这本厚重的“轻历史”作品,一种穿越感油然而生,这也许就是大作家之所为为“大”的原因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