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归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孔子归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孔子归来》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归来》读后感(一):一个普通人如何逆袭为万世师表

对于孔子的印象,一直停留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不胜了解。借着这次鲍鹏山先生的《孔子归来》,开始重温孔子,沿着宗师地足迹寻找他的信仰之旅。

图来自花瓣

《孔子归来》读后感(二):孔子─既是圣人,亦是凡人,而终究是圣人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了解是不多的。儒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也造成了非常多不好的影响,因而我对孔子的印象并不好。再加上论语虽然并不如左传那般佶屈聱牙,但也并不像中古时代唐宋诗文那样风雅流畅。上古时代的字用到今天,转义的太多,语序又是颠倒的,猜起来太累,因而我对论语也不感兴趣。

读了这本书,确实是刷新了我对孔子的认知。原来我对孔子的误解那么深,我曾以为他是迂腐的,是自负的,是只专注于形而上的不接地气的老夫子。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的孔子,一个拥有着超越正常人的智慧和眼界的孔子,一个拥有着超越正常人的坚定心性,却又豁达的孔子。这很难得,曾有人评价我固执,我反思了好久,我确实是固执的,因为有时候固执能保护我更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坚持自己的内心。可太固执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是我怕被影响,而做出的选择。孔子就不会,他坚持原则的时候十分坚持,对别人对自己很多时候又很豁达。温良恭俭让,这多高的评价,我以前从未认真想过这五个字背后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他的道德观,不但不迂腐,反而十分通达。后世那些儒家,有些不过学了皮毛,利用儒家学说,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后面的事就不详表了。他们自称儒家,却忘了儒家的核心文化,是仁!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恕而非忠!什么是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弟子七十二,子路、子贡、颜回,还有很多人,他们各有性格,也各有人性的光辉。他们和孔子一起,组成了春秋时代儒家的灿烂文化,也成为了后世中国文化的北辰。

最近的心情并不常常那么好,甚至有些压抑和焦躁。如果不能改变环境,至少不要被环境影响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都是孔子教给我们的道理啊!

仅读了一遍,我的认知还很浅薄,书中的道理也没有完全领悟,力荐大家读一读《孔子归来》原著。

《孔子归来》读后感(三):关于孔子的你不知道的事情

文:薇薇爱阅读

年初的时候收到一本关于诗经的书籍, 作者当时对于诗经开篇的关雎做了很高的评价, 是一篇讲述女子后妃之德的文章。 起初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中学的时候, 那个时候在电视剧里面也有关于这篇的情节, 读到关于这篇文的解读, 觉得关于《诗经》对于当时的编纂者来说, 可谓是用心很深的呢。

后来在网上给女儿买了一本《论语通译》读, 关于论语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初的学而里面的第一篇。 这也是论语里面的第一篇, 孔子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章节的第一篇里面, 想必是和诗经有着同样的考量。

几年前去山东旅行的时候, 在路途上听了导游讲解了很多关于孔子故里, 孔庙以及孔子家族的孔林的介绍。 对这位圣人怀着深深的敬意。

后来有机会读到《孔子归来》, 怀着深深的好奇, 以及对于孔子的崇拜, 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孔子又有了更多的认知, 关于孔子一生的经历以及学术、人生的观点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位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圣人, 编著了流传后世的书籍, 在同时期教导了众多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资质和性格等等特点,因材施教, 这也是那个时代里面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追随孔子的原因吧。

书籍以时间为轴, 给大家讲述了关于孔子的生平的事迹, 从孔子的祖辈的历史开始, 到孔子的母亲带着她迁居,再到孔子后来的十而有五志于学,二十岁收到鲁国国王赐予的鲤鱼的礼物,再到三十而立。 孔子致力于把之前人们对于儒的认识的改变, 自他之后人们对于儒的认识逐渐由之前的小儒, 转变成如今的大儒, 同时孔子也精通六艺,后来又引入了《诗》、《书》、《礼》、《艺》、《春秋》,这是大家说的大学。

书中还展现了关于孔子的军事方面的才能, 以及他年轻时就通晓六艺的事迹。 如果说此前对于孔子的认知, 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站在神坛上的圣人的话, 现在想想当真的肤浅了很多。 一个有着很多才艺,通晓军事, 同时对于贵族不屑的鄙事, 他在年幼随母亲迁居之后为了生计也会一些。 但是都是学会即可。

不论是在前年之前, 还是现在孔子留给后世的所有, 以及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都一直持续着。 这本《孔子归来》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关于孔子的认知, 同时也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孔子归来》读后感(四):孔子的遗产《孔子归来》

孔子的遗产《孔子归来》

看过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是我读过最好的《孔子传》,不仅仅把孔子的一生写得透彻明了,而且书做得也相当漂亮,看着就让人喜欢。

这本书是《孔子归来》是鲍鹏山先生走央视百家讲坛里讲述的专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字记录。如果先看了《孔子传》再读这本书,效果会更好。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甚至超越了秦皇汉武,在全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延绵千年不绝。当我们中国在近代史上陷入内忧外患的空前困境,连续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于是拿出来批判的第一个人就是孔子,这也说明了孔子简直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其实否定孔子,就是在否定我们的文化,否定我们的历史。孔子成了近代史失败的替罪羊。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三十多年内迅速崛起,使得中国人有了自信,觉得中华文化也还可以,原来没那么差,甚至还有挺多优势,于是孔子的地位也开始得到了回复。中国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建设孔子学院,孔子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象征。

这本书大致是按照孔子的一生来编排内容的,不过并不是单纯的在讲孔子的一生,不是在讲孔子的故事,而是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一个侧重。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其中孔子的影响和其他诸子相比,要大很多。鲍鹏山先生的书中提到孔子精通六艺,可是却强调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就是孔子更看重的并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对人的培养。

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有很多原因,一个是孔子特别好学,一辈子都在不停的学习,不耻下问。第二是孔子不走极端,强调中庸,特别看重人本身。强调周礼,而又要看具体的情况,不拘泥,不僵化。第三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虽然四处碰壁,但是不放弃,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政不成就办学,但是不忘初心。

两千多年来,孔子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成了我们国民性的代表,解读孔子,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剖析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在研究我们自己。

《孔子归来》读后感(五):《孔子归来》读书心得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这么多年,说来惭愧,虽自认为也算是个读书人,可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不知道我们两千年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学经典到底说了些什么,孔子到底在追求什么。印象中,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完全是保守、迂腐、刻板、落后、不苟言笑的代言人,所以后来的“五四”运动才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孔老夫子进行全盘否定。可看了鲍鹏山先生的《孔子归来》,通过对孔子传奇一生以及部分《论语》的解读,发现孔子并不是印象中的形象,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的学说能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把自己的人生演绎成后世人,尤其士大夫阶层理想中的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现在看来还是个孩童,可孔子此时就“志于学”,且不是“六艺”那样的“小学”,而是“大学”。用横渠先生的话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今社会,有的是专家、学者,可绝大部分也只是会某项专业技能的“小学生”罢了。 “三十而立”。 幼年丧父,并遭季氏家臣侮辱的孔子在三十岁真正“立”了起来,一个人,是否立起来,要看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见。第二个指标:别人眼中是否有自己。简单点说,就是你得“行”,当然还得别人说你“行”,还得是很行的人说你“行”才行。三十岁的孔子做到了。 “四十不惑”。不是说孔子没有了疑惑,而是四十岁的孔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志于学”到“志于道”,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不再动摇。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然具备了优于常人的判断力,尤其是指价值判断力,就是判断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的能力。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是指认知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而要能知天命,需要使命感、不怨天、不怨人、淡泊宁静。 “六十而耳顺”。做到耳顺需要三点:尊重别人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斤两,坚持自己的立场。它需要相信自己,坚持自己,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心灵与社会的最佳关系,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由与道德的融合。 虽然鲍鹏山的解读也只是一家之言,不像学术文献那么严肃,重视考据,但对于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社会活动等,作为入门级书籍还是不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