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湘行书简》的读后感大全

《湘行书简》的读后感大全

《湘行书简》是一本由沈从文 / 卓雅摄影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湘行书简》读后感(一):湘行长歌音已绝

一、《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 湘行书简写于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患病还乡,与新婚妻子张兆和暂时别离过程中。书信写作在湘西或赶往/离开湘西的路上(主要是水路)。事后,沈从文根据书简写作散文《湘行散记》。 二、水手们 由于沈从文主要走水路,且路上行程耗时巨大,因此他与水手接触最多,再加上他天生的敏感,观察也就十分详细。 水手的问题在《柏子》的读书笔记中已经提到,他们“说野话如同使用符号一样”,生活在随船出行--花钱于吃喝嫖抽----再随船出行的循环之中,“大笑大乐”地无意识地生活着, 洒脱的本性,更接近人性的自然。“他们的生活永远单纯”。水手大多出自麻阳,“勇敢直爽耐劳皆像个人也配说是个人”。然而“地方经济真使人担心”,水手的生活堪忧。 三、声音与景色 书信毕竟只能用笔来描述,所以途中遇到各种好听的声音很难准确地描述传达,信中多次提及声音,让沈从文一次又一次“感动”。沈从文也多次责备自己“二哥蠢人”,描绘不出景色的原貌,却努力用黑白相机与绘画来记录沿途美景。 沈从文提到“小地方的光色、习惯、观念,人的好处同坏处,凡接触到它时,无一不使你十分感动”可见他对湘西故土及人民的感情。 四、沈从文的创作动力 沈从文写作十分用功,我感觉一是来自他的“信仰和希望”,二是他归功于张兆和给他的“爱和幸福”(《月下小景》、《龙朱》)。

《湘行书简》读后感(二):梦无凭据,我想回家——《湘行书简》

《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回乡探母,在南下颠簸的船上写给。

看完就莫名想起初一读《湘行散记》(这次返乡之后回到家中补写的)时的感觉来,当时只觉得是简单的记事,读来颇费精力略感无聊。现在想来,实在是年少无知,不识人间滋味。没能看懂他为我们营造出来的温暖善良的澄明世界,没能品味出平凡文字里面蕴藏的爱和感动。回家了这2本书大概还得重温一遍。

他说:“我离开北京时,还计划到,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心里挂念着新婚妻子,奈何只能静静的、事无巨细的写信细细述说着南下的见闻感念。文字不能表达尽的,就画插画,插画也不能表达清的,就许诺拍照回来看。书信里,沈从文多次提到天气冷的无法握笔、无法入睡。究竟是怎样的爱,让这艰难寂寞的行程充满温情热烈啊。

这些信啊,早上写、中午写、下午写、晚上也写,没有固定时间,遇到险滩,即使打翻他的墨水、打湿了纸笔,他也不曾停止过书写。“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见着有趣的风俗民情——写,见着的自己满心感动——写,自己船上的日常生活——写,单纯的想念三三了——写!对着这“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那些肉麻的情话哟,实在看着会“偷笑”呢。“我脱了衣又披起来写信了。天气太冷,睡不下去,还不如这样坐起来同你写点什么较好。我不想睡觉。因为梦无凭据,与其等候梦中见你,还不如光着眼睛想你较好!……我本来身体很疲惫,应得睡了,但想着你,心里却十分清醒。我抓我自己的头发,想不出个安慰自己的方法。我很不好受。”写完这封信时,已经晚上10点10分了。有一个人,能让你克服一切困难,絮叨着将这些生活琐事与其分享,深怕错过彼此哪怕一天的人,是何其幸运何其幸福啊!

小时在湘西峒河边上长大,书里描述的天气、风俗、人情实在是熟悉,时不时出现的一两句方言仿佛能说到心里去。跟着沈从文质朴温暖的文字,我仿佛也跟上了船一路回了湘西去了。高耸两岸的吊脚楼、架空的碾子、山头夕阳、水底圆石、摇曳水草,满河的橹歌、母鸡生蛋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水手们野话声……“三三,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这是要怎样赤诚、悲悯、柔软的心灵,才能写出这么清澈淳朴、善良感人的诗一样的温暖世界,读了热泪盈眶,让人充满对生的希望、对生活的温柔与热爱。

“一面是那么非走不可,一面又非留不可,就轮到我为难时节了。”沈从文这一边是新婚妻子、一边是病重母亲,该是怎么的急切和矛盾啊!“离家太久真不好,一切皆生疏得很,同做客一样,我说话也似乎很困难的。”!离家的人,漂泊感大概会一直伴着吧,我常常会为了一句乡音、一碟乡菜、一件家乡小物欣喜若狂、感动落泪。工作以后,这种掐算着时日,独自回家的旅途,激动、热切、焦虑、担忧、惶恐的矛盾心情,太感同身受了。时常因要回家了不能入睡,恨不得一睁开眼就到家里了,也会因为要离家了辗转难眠,恨不得这日子不走了才好!

……

在寒冷的天气里读这本书,若梦有凭据,那我,就回家了。

2016.11.27

《湘行书简》读后感(三):涓涓

我还有许多“正事”要做,但这个时候,我必须先写些什么。要写是关于沈从文的《湘行书简》。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本书,是一堆信,是新婚几个月的沈从文无法说服妻子张兆和同他一起回家看望病母,只好孤身上路,在路上用寂寞与想念倾诉给张兆和的东西。于是不馋一点假,不隐一点情。我以前从未认真去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他的作品唯读了《边城》,所以一开始看到他表达思念的句子: “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 “你还料不到你给了我多少力气和勇气。同时你这个人也还很不知道我如何爱你的”,

再如张兆和写给沈从文的信: “自明天起,我应该加倍担着心,一直到得到你平安到家的信息为止”, “乍醒时,天才蒙蒙亮,猛然想着你,猛然想着你,心便跳跃不止”。

我心里很感动,忍不住笑,是那种稀松平常的动容。我想着,这就是文人了,敏感又多思,单纯又复杂。我欣赏着,细细感受着,想象着那温柔的爱与人生。

于是我点开了度娘,迫不及待要去感慨一段精致的爱情。可谁知会是这个样子:张兆和从来觉得沈从文自卑又怯弱,和他在一起六十多年,从来不曾体会他;沈从文爱之至深,出轨却发生在结婚一年多后,不是因为多情,是因为得到了又实在无法得到张兆和的痛苦。之后的许多年,他依然痛苦地爱着,快七十岁还泪眼朦胧地拿着她给他的第一封信;她依然明里暗里躲着,不愿与他住在一起,不愿去懂他,直到他死后方才翻然悔悟。

看这些之前,我的书才读了三分之一。我甚至有些后悔——我不该去读这现实,因为我已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继续感受那些缠绵真挚的句子,去想像他当时的希望和雀跃。好像我一翻开书,就会首先心疼,继而无奈,以致嘲笑!这不再是一颗真诚的心写出的话,倒像是一个悲剧的前奏。谁也没有错:不能怪他爱了,也不能怪她相信自己的心。对于他二人的人生来说,这确实是一段无法平复的悲凉;可对于中国文坛来说,这大概是捡来的幸运:没有始终在逃的张兆和,大约也不会有那么多佳作。

我舍不得放下书,于是硬着头皮读下去,渐渐的又平静了。 “我希望到了家中,就可看到我那篇论海派的文章,因为这是你编的……我盼望梦里见你的微笑。” “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得轻轻的叹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 这世间悲伤太多,痛苦太多,不甘与遗憾也太多。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感受到的又是一种残忍的美了。沈从文的湘西纯粹又清澈,那是因为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啊。若我们碰到这样一个人,他其貌不扬,吐字带着口音,也没什么过人的气质,想必不会多看他一眼。纵使当时的他名声在外,文采斐然,名门闺秀出身的张兆和也没什么理由对这个来自凤凰小镇的乡下人青眼有加。我们的课本上诸番赞扬的人,也不过就是一个人。感慨与惋惜多是留给后人的,当时的他们不过在体会探索自己不可知的人生。 “这风吹得厉害,明天恐要大雪……我还听到唱曲子的声音,一个年级极轻的女子的喉咙,使我感动得很。我极力想去听明白那个曲子,却始终听不明白。我懂许多曲子。想起这些人的哀乐,我有点忧郁。” “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 湘西的风景一定很美,湘西的风土人情大概还有留存。我们竟然可以知道,正因为有他这一颗纯粹的心。然而我又无法真的知道,一则由于涵养不足,二则由于如今的确纷乱,我没办法逃脱。突然体会到一些“世道”的意思来,这又是一种无奈了吧。沈从文被提名诺奖,评委来问时,被问者说从不知道有这个人。我们的社会在向上,价值的掩埋也在进行,这只能感叹,也许能试图挽救,大约不会成功。

曾有文坛前辈说,读文学,未读文本而评论研究是最可笑的,我现在就干着这样的事——我唯一真正读着的只有他未经雕琢的信,却在说这个人。这样空中楼阁似的做法我现在却觉得偏于幸运,因为我近乎于直面他的内心,在此之前可以说没有任何自己的体会。我喜爱这样的真实。也许这会影响到以后自己的想法,谁知道。

怎么从他们的爱情扯到了这乱七八糟的地方?其实是一样的。种族在繁衍,时间在前行,各种错过错失错觉在不断上演,美与丑都存在着,消失着。我们得到一个,总要失去许多;得到许多,肯定要贪求更多。有多少人错而不自知,有多少美隐而不可奈何。消逝的或许从未出现,辉煌的终将赋予风烟。可是只要自己还在,就总有真真实实的什么存在着,纵然“古今多少事,都赴笑谈中”,亦不能改变。所以我还要这样体会,这样动容,这样无奈,再这样归来。为别人,为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