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读后感1000字

《我们》读后感1000字

《我们》是一本由[俄]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读后感(一):100年过去了,作者仍对今天的我们一刻不停地发出警告

100年过去了,作者仍对今天的我们一刻不停地发出警告。对逻辑的追求,对机器的崇拜,对权威的臣服,对一致的歌颂,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对人性的背离,是与自然的割裂,而这样一个社会,该令人多么绝望!科技的进步不代表人会获得更多的幸福,物质的满足更不能代表心灵的富足。读完此书,觉得人宁肯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胜过悲观冷漠地“物化”自己。

《我们》读后感(二):我并不是“我”

看的过程中内心比较纠结,就很好懂也很不好懂。反乌托邦读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了,我不是我,我只是我们中的千千万万个中不特别的我。想要幸福就不能有自己的感情不能有自己的私欲,因为那样就会变成一个独特的“我”,幸福就代表着理性逻辑,精确计算,整齐划一。但是这样的幸福就真的是每个人都要的幸福吗?很多地方也不懂,很多细节没有好像没看懂,所以纠结结。

《我们》读后感(三):内容不错,译文太差

译文太差,看起来无感,只能理解意思的溜着看,这本书是1921年扎米亚金写的,但陈超版的译文中竟然译出了电动牙刷,真当自己在大恩主时代了。 以下凑字:

《我们》写成于1921年,苏联20、30年代之后愈演愈烈的社会弊症当时还在萌芽状态。与其说扎米亚京在诽谤苏联社会,不如说这是表明他由于对现代社会初见端倪的弊症的尖锐目光和思想预见力,对之后几十年可怕后果的不幸言中,诸如战时军事化、集权化、工业化等等。

《我们》读后感(四):震撼而令人恐慌的世界观,我需要时间缓缓

反乌托邦真的看不来,上译的版本稍显晦涩,有的选就别入坑了 众一国里完全计划的生产活动以及绝对理性的号码们确实给人带来独特的震撼,D-503内心欲望的觉醒、I-330的性感和手段让外人在充满悲悯地旁观着这个世界的人群时看到了一束希望,这也基本是前半部分让人甘之如饴读下去的原因。 后半部分。。。那种写崩了的感觉,要我理解,大概就是连那束光,都被掐灭了。人性彻底泯灭,一个星球的智慧生物都沦为机器,满足着统治者的控制欲,终归是没了希望。 我估计得缓缓才能有勇气翻开1984了!

《我们》读后感(五):被作者用人生描写完整的书

我以为他醒了,但并没有,最后仍然回到了号民的身份。

I330用爱唤醒了他的本能,爱真的是最伟大的魔法了。

但这本书看到最后的附录和自传才感觉完整,即使扎米亚京参与gm,参与建立苏联,被二度流放迎来了新时代,仍然被当局认为这本书不适宜出版,何其荒谬?(他在1921年写完,苏联在1922年建立)甚至在之后几乎断送了写作生涯直到出国后才能写作。也正因为此,我才认为加上了主体、附言和给斯大林的信,这部作品才算完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