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演员创造角色》读后感1000字

《演员创造角色》是一本由(苏)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演员创造角色》读后感(一):摒弃套路,演出真情

从《演员自我修养》开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便一直致力于体验艺术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之中,通过演员表演时的即兴创作,继而灵感迸发,使剧本与角色焕发生命。在《演员创造角色》一书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自己的体系进一步深化,将角色创造作为主题进行探讨,通过对《聪明误》、《奥赛罗》等经典戏剧的排演案例加以分析,讨论了体验艺术达成的条件与实操方法,对于表演者与观众皆有启发。

在斯氏的这部分体系延伸中,将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认识时期、体验时期、体现时期和影响时期。

认识时期是表演创作的准备时期,是演员与角色的“初见”,需要演员用感觉去感受角色,就像新认识一个朋友的开始,去努力了解他的故事,感知角色的过去并深入理解研究时代、生活现实、历史和剧中人物以及其心理存在的历史社会条件。在这一阶段,就像小说家创作时的“人物小传”,角色最终形成一份个性化的“人物档案”。

体验时期是一个寻找激情的过程,是演员与角色的磨合。斯氏把人类的激情比作一堆玻璃珠子,生动、丰富、充满碰撞与摩擦。而“生活就是行为”,演员体验角色的支撑点正是“紧紧抓住身体行为”,在这一阶段试图将自己代入角色,完成一系列“贯穿行为”的设计,在行为中诠释激情。在这一阶段,斯氏提出了“人类身体生活线”的概念,每一次的演绎、场景重现,都应当深化角色在演员心中的认识,角色的习惯、生活、真实感、信念都深埋于心,成为了潜意识的反应,表演的行动、台词都自然而然,充满真实的逻辑。身体行为线与真实体验线构成了角色的行动与情感,成为了演员创作角色的骨架。而角色创作的方式则可以是“通过角色身体生活来创造角色的心灵生活”:用身体表达欲望,让别人理解,思考如何表现,在同伴身上实践,“通过角色的‘人类身体生活’唤起了而他的‘人类精神生活’”。演员需要“在每一个角色中找到自己”,只有演员找到自己,观众才能找到影子。

体现时期是角色走出幕后走向舞台的突破。导演决不能替演员包办一切调度,只有演员自己收集角色材料的过程中,才能从中找到灵感、再创作。而体现时期正是搜集完材料,演员尝试整合角色、解构情感并进行表演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演员“用自己的情感、想象和身体在创作。情感和身体能够识别角色的内部和外部形象,而想象描述理想中的剧中人物一生。”

斯氏极度反对程式化,反对空洞的口号,比如“用内心去表演”,就像反对机械的演绎。程式化意味着鲜少改变的套路,重复的表演充满了虚情假意。在他看来,“体验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就是在每一次重复角色时善于更新角色,在每一场戏中检查和确认贯串行为及最高任务。”他直言:“和一个优秀的匠艺演员相比,我更喜欢以天性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最平庸演员。”每一次表演都是新的体验,“行走在剧本生活的内部潜流中”,当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一颦一笑皆出本心,而每一个舞台,都是一个新世界。

《演员创造角色》读后感(二):让演员与角色水乳交融

让演员与角色水乳交融

文/王传言

【《演员创造角色》(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杨衍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

在影视领域,理论的意义不容小觑。比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为我们开启一扇认识电影的窗户;美国电影理论家路易斯加内特通过《认识电影》带给我们一个光与影的美丽新世界。而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拉夫斯基同样通过他的经典书籍带给我们戏剧创作过程中的顿悟与感受。他通过《演员的自我修养》和《演员创造角色》构建了完整的斯式体系,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懂得演员和角色不仅可以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水乳交融的目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戏剧和电影理论家、教育家。他自幼酷爱戏剧,曾组建剧团,担任导演与演员,他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要阐述演员如何正确理解戏剧艺术,接近创作天性,指出体系不能产生灵感,但却可以唤起灵感,找到通往灵感的间接途径,从而达到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些内容构成了斯氏体系的第一部分。而在《演员创造角色》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进一步完善体系,思考演员“如何创造角色?如何达到与角色的完全融合?如何在每一次重复表演角色时找到创造的自我感觉?”等,这些内容构成了斯氏体系的第二部分。

其实在影视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演员和角色会形成一致的效果。比如林黛玉和陈晓旭、贾宝玉和欧阳奋强、聂小倩和王祖贤、宁采臣和张国荣。这样的效果之所以形成,在《演员创造角色》中能够窥见一二。作者指出,演员创造角色需要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排练,以自身为出发点,全面地与角色融合为一体,重新作为“演员—角色”在舞台上进行体验。对于一个为了创作而利用与其天资相配的东西,利用“自然而然紧贴在身上”的东西。没有能力或者不追求创作,只满足于程式化和刻板模式、固定的“演员行为仪式”的人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演员的任务。匠艺者忧虑饰演角色的多少和演出次数,而真正的创作者首先关心演出和角色的质量,艺术本身的发展。

同时,如何激发演员的潜意识,让其向着角色递进,也是作者关注的焦点。作者认为,不激发潜意识,就犹如抛弃了“角色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本质”。他遗憾地指出,大多数演员没有对这个过程给予应有的关注,只局限于“表面的体验”,没有达到最有价值的东西——天性本身的创造,而观众首先常常只满足于表面,纯外表的印象。艺术的真谛和创作的主要源泉隐藏在人的心灵中、我们心灵生活的深处、潜意识领域,也就是“我们天性的主要中心——我们内心的‘我’,灵感本身”所在的领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自己的戏剧探索中并没有走到终点。他发现了与创作演员艺术相关的最具体问题。他在戏剧中寻找人。他希望在舞台的专门戏剧形式中的人不要离开演员。所以,艺术家的个性就像职业性与道德和文化相关一样,在他的体系中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意义。“我提出的方法核心就是我迫使你们放弃你们站立的虚假基础,给予你们真正的、生活的基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937年对自己的学生说出了这些话语,而且艺术中的全部生活最高任务也是在这些话语中。由此可见,所有人都是演员,独一无二、优秀无比,但也只是演员而已。只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既是演员,又是一个人,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演员创造角色》读后感(三):从有意到无意:生活锻炼优秀演员

文/吴情

在戏剧表演行业,以剧本为中心是从业人员的共识,不仅仅是因为演员受制于优秀的剧作家,更在于剧本本身构建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那么,戏剧表演呢?只是将剧本中的所有内容一字不差地表现出来,还是能有所发挥?演员在剧本与观众之间,究竟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剧本通常包括说话(对白、独白等)、动作和一些舞台提示,但是日常生活显然比剧本丰富,来自生活又区别于生活的剧本,到底该如何彰显自己的独特,同时又以普遍情感感人至深?

戏剧表演艺术理论的创建上,俄苏戏剧艺术家K. C.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谓难以绕开的人物,他在著作《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第二部)中初步建立起以他的姓命名的戏剧表演体系,从理论的角度为戏剧艺术表演,这门看似随机无序、难以界定的学问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形状,从演员的角度出发,阐释演员如何做到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在《演员自我修养》续篇《演员创造角色》一书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了更为精细的理论:创造角色的四时期论,以及每一时期对演员的任务与要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坦言,在戏剧表演行业中,存在着剧作家等艺术家轻视戏剧演员的现象,他们“经常居高临下地看待演员”,对演员的艺术“不感兴趣”,来到演员身边也“不是为了集体创作而是为了炫耀展示”;“很多剧作家在利用演员时并非将他们视为合作者,而只是将其视为自己作品的普通报告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几乎无法改变和规劝。但在斯氏看来,戏剧表演不仅仅是传达剧作家本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演员通过表演本身连接剧作和观众,连接真实生活与艺术虚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是俄苏著名戏剧演员,参演过《钦差大臣》、《哈姆莱特》、《奥赛罗》、《聪明误》等名剧,他还组建过职业剧团并担任导演。与剧作家、演员在一线的长期接触中,斯氏长期就戏剧表演艺术本身进行思考。在他看来,尽管剧本为中心,但演员并非程式化地将戏剧中的动作表现出来,相反,优秀的演员(尤其是追求完美的演员)常常能够主动作为,从艺术与生活的细微连接中获得、掌握、谙熟戏剧表演的真谛。他们会先后经历认识时期、体验时期、体现时期和影响时期,从尝试不受外在影响、不带偏见地对剧本形成第一印象到“绘制”出角色总谱、明确最高任务和积极完成贯穿行为,再到规定的情境中体验剧中人的种种情感、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直至在有意的规范训练之后达成无意识下的精准行为展开。每一个时期的任务和要求都丝毫不简单,而从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尤其考验演员的艺术天赋、专业素养、学习能力和生活智慧。优秀的演员和一般的演员,分界线也缘于此:优秀的演员不仅善于表演,更在于其拥有对生活真诚而深刻的理解,一般演员却只是工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戏剧表演艺术的理论问题,他也身体力行进行了实践。俄罗斯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波洛克就曾在观看他的演出后长久感叹道,“所有人都是演员,独一无二、优秀无比,但也只是演员而已。只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既是演员,又是一个人,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在那个艺术领域广泛轻视戏剧表演者的年代,斯氏从理论的角度出发为戏剧表演者正名,也为戏剧表演艺术正名,既维护了戏剧表演者的尊严和价值,又以其独创性和体系性赢得了戏剧界的认同和敬意。斯氏当时谈论的是戏剧表演艺术,当今,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接触到的演员何止成千上万,但真正能称得上表演艺术家的能有几人?在商业资本的撺掇下,各种抗日神剧、网络“狗血剧”漫天扎堆(即便是一些经典电视剧的新版),剧本本身难辞其咎,但对演员来说,也许是时候放慢步伐,认真思考,当我们谈及表演艺术,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