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读后感精选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读后感精选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是一本由石挥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读后感(一):演员吃透这本书,终身无忧

石挥表演经验和理论的精华全在这里。搞清楚里面的意思,你就是懂表演的人。

他的观点与众不同,但是都很有道理,并且有出处有亲身经验。

这本书不仅谈表演,实际也在写人。认识人是什么——演员搞懂这个,舞台就是你的,观众就是你的。

现在的高颜值演员,如果人老珠黄,还有谁看?请多读读石挥吧!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读后感(二):石挥,当作今日小鲜肉的教科书

先说几句闲话,昨日谈及《石挥谈艺录》中的《雾海夜航》一册,正好说起石挥对当代中国文化体制之问题的思考,结果昨晚就爆发了中国乒乓球队全体退赛的事件。可见举国体制之弊,管控过度之病,文体不分家矣。

同时也足见石挥其人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日之中国依然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一点在《石挥谈艺录》的最后一本《演员如何抓住观众》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读后感(三):小鲜肉如何摆脱“花瓶”定语

最近几年,粉丝热兴起的时候,影视的门槛似乎降低了许多,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戏剧理论的歌手也纷纷踏上了演艺的道路,吴亦凡、鹿晗等等,他们的歌声确实十分优美,余音绕梁,三日之内还能在脑海中回响,有人会说“他们的舞台表现十分有张力,怎么就不能演戏呢?”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实质上错的一塌糊涂。

歌手在舞台上,讲究的是不怯场,声音的爆发力,以及舞蹈与音律的协调。而戏剧,讲究的是演员与角色的磨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让一个抠门的暴发户,去演《雷雨》中的鲁贵,他演的肯定像,因为鲁贵就是一位被金钱严重扭曲的人,奸诈、恶毒、市侩,短时间获得的大笔财富并不能弥补道德以及知识上的缺陷,即使身份跨入了上流社会,但是思想境界还停留在低水平,这样的角色从生活中随便拉一个勾心斗角的低素质暴发户都能够演的人戏不分,但这种演出毫无意义。演员不能只演一个角色,如果常年只演相同的角色,性格,外貌,阶级,一层不变,那就不能叫演戏,只能叫做背台词。歌手也是如此,他们在舞台上的身份就是通过歌曲传达信息给听众,他们在舞台上的身份只有一个,永远也不会改变,这样如何看出他们的演技?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读后感(四):情怀与热忱之外,“话剧皇帝”石挥的另一面

时隔数月,才有机会重新翻开这个系列。如果第一本《把生命献给舞台》聚焦的更多是石挥对舞台的热爱,是感性的部分,那第二本《演员如何抓住观众》则更偏重于石挥本人对表演的理解,是理性的部分。作为一个对戏剧表演理论基本了解为零的人,读这本书时竟意外地没什么隔离与陌生之感,反而觉得字里行间满溢趣味。

原因首先在于石挥的文字始终是平实自然的,即使当谈及理论或术语时,也有大量鲜活的例子作解释说明,并非枯燥理论的简单叠加。举例来说,当其谈到演技给予观众刺激时,他这样解释“假如有一天突然接到爱人寄来的一封断绝关系的信,这该是如何的神情?这神情我们可以说它是受了那封信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应。”所以,观众走进剧场,是为了接受刺激,演员通过演技给予观众刺激,激起他们的反应,从而收到效果。这也就将戏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石挥对演技的看法与观点。

其次,则是因为石挥广泛吸取中外戏剧的精华,能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书中有关于石挥取法京剧的部分,其中和京剧演员李少春的谈话十分有趣。节录几句,“唱戏唱什么?还不是唱个味道吗!味道要越听越有味儿,越久远越有味儿,好,当时味挺浓,一会儿就完了那不成了屁啦吗!”当时读到这句真是击节称赞,何谓话糙理不糙?这应是个颇为生动的例子了。

另外还有一个“他山之石”辑录,是石挥翻译的法国名演员柯克兰的《演员艺术论》。翻译的目的是当时的戏剧演员陷入了“食粮荒”,即无书可读,缺乏理论基础。虽然我们常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实践前的理论储备,也是不可或缺的。这点,石挥也是认同的,他觉得演员应该参考借鉴“由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理论”,万不可成为“仅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演员。反观当今的娱乐圈,不禁唏嘘。

窃以为,像这样系统整理石挥表演理论的著作,也可以当作一本工具书,去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也许会更有帮助,实用性也更强一点。记得苏轼曾提到过一种“八面受敌”精读法,曾这样说过,“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大意就是说书籍文献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尽读,所以若想有所收获,可以在每次读书时带有一个特定的目的,力求对此有深入理解。

这种“主题阅读”的方式自然也很适合这本《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而且编辑早已非常贴心地将本书分为了“精进演技”“演出手记”“演员制度”“取法京剧”“观剧感悟”“他山之石”几大版块,方便读者查找阅读,十分贴心。相信大家在读完第二本后,石挥这个人物在我们心中会有更丰富的一面,毕竟其除了对舞台充满热忱之外,对表演本身的深入思考也足以令人钦佩与赞叹。

(本文首发于“深焦”)

《石挥谈艺录:演员如何抓住观众》读后感(五):石挥的表演方法论

《石挥谈艺录》 的第二卷是石挥先生关于戏剧表演方法的文章、随笔、译著之结集。由这样一位中国话剧界的传奇人物写的专业文章,就更加弥足珍贵,有了点“武林秘籍”的味道。尽管如今话剧表演方法、体系已经硕果累累、百家争鸣,但回过头来看几十年前的文章,一位表演大咖以自身的理论修养、悟性、实战经验和对外国理论的吸收采纳与去糟取精,无疑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作用。尽管话剧的主题、形式、结构一直在变,但有些东西总是恒久不变的。石挥先生虽未著就长篇专著,但本卷中的数篇长文,从理论、技巧和实际经验的角度,来留下了教科书式的指导性文字。

表演理论如同武学中的“心法”,或曰“内功”。石挥关于理论的表述,多为高屋建瓴,他提出的观点在如今看来,依然适用于话剧舞台。比如,使观众满意,但不使观众满足。这句抽象出来的思想意味隽永,他告诫演员务必对自己的演技悉心打磨,对不同的剧本、角色,做同样深入的功课,而做不同的表演。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与自身相吻合的经历、经验,使之运用到表演之中,令人物更为鲜活。例如,石挥寄表演过流氓类的慕容天锡,又饰演过旧社会底层的巡警,还扮演过梨园行红极一时后又衰老残败的秋海棠,观众记住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的剧中人物,是石挥在不同人物身上发挥的表演,而非三个人物全都是石挥自身的影子。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后来者中,林连昆便达到了如此境界。

不可凭借舞台经验而来的表演技巧“愚弄”观众——千人一面、人物出戏。这就要求演员更须进行日常体验与观察。石挥举例说,若导演让你扮演鲁大海,而你本身出身于阔达家庭,是位优哉游哉的阔少爷,那么就可进入到底层社会的生活中,与你曾视为不必存在的这些人们打成一片,体验他们的情绪、心情、经历和困窘,这样当你上台再面对周朴园时,那愤恨之情便呼之欲出了。

除此之外,最难的便是想象力。当你不具有亲身经验和实际体验的条件时,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贴近人物,进入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这种想象力需要调动你全部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上的悟性,来塑造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心理自洽,从而进入并创造出“合理”的人物。

表演技巧则如武学中的“招式”,所有的内功都要化为外在的招式,理论才有存在之意义。石挥先生撰写长文《舞台语》,吸纳中国戏曲的标注方法,在发音、读词方面可谓巨细靡遗的写了一篇操作说明书。此外,石挥还翻译了珍妮特·达夫《演技教练》和美国戏剧家塞缪尔·塞尔登《一个演员的手册》,弥补了当时国内的戏剧表演理论空缺,在表演训练的方法上,极具实操价值。石挥先生编写的这看似简陋的教科书,对彼时及如今的年轻演员们来说,实在功德无量。

更有价值的是石挥先生的表演手记。尤其是塑造慕容天锡和秋海棠两篇长文,从接到剧本后做案头工作、到深入实际体验生活、请教名师、取法戏曲、创造人物、舞台动作的设计等,直入手把手的教了一遍该如何具体工作。《秋海棠》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秦瘦鸥先生的一部作品,男旦秋海棠的悲惨一生在五幕剧中要得到完整体现,他的极盛时代、乡村时代和武行时代具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演员也就相当于表演三个角色一般。石挥先生在手记中写到如何与京剧名家请教,来进入角色心理,甚至从手势等细微末节塑造之;在秋海棠悲凉的晚年生活中,则通过观察乞丐的举止来类比塑造,甚至不惜直接以新袄来换取乞丐的破旧衣物以达到逼真效果。石挥的文章不仅传授表演方法,更体现了艺术家追求极致的精神境界。

全三卷《谈艺录》 中,我唯独偏爱第二卷,不仅因为我是话剧爱好者和表演爱好者,更因为在这字里行间,我更真切的看到了石挥先生当年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大师,如何苦思冥想、呕心沥血的为中国戏剧之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才学和精神,让我无比动容,让我永远缅怀着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