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读后感精选

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读后感精选

《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是一本由格列布·齐珀斯基(Gleb Tsipursky )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1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读后感(一):警惕直觉陷阱,享受美好关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注定会遇到一些不愉快,不自在,甚至是一些激烈的冲突。客观来说,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双方共同负责,一段关系的维护也需要双方共同的经营。

最近我读了《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这本书,在这本书中重点谈到了每个人都会有的认知偏差问题,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冷静地去看待一段关系,看见关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隐藏”的认知偏见可能使我们看不到真相、导致误解,进而对关系造成威胁或破坏。倘若我们对于这些偏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就能够让我们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去回应别人,去处理冲突。在很多时候,改变自己要比改变别人更加容易,也更有价值。 弗农·霍华德说,“当你遇到一个好斗的人时,不要把他看作是一个残忍、愚蠢、粗鲁约人。而应将之看为一个心生恐惧的人。”

一个好斗的人可能正受到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的支配,如果我们处在类似于人类祖先生活的热带草原环境中,这种站或者逃的本能反应往往是正确的,然而,如今仓促做出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

在这本书中提到,与自动驾驶系统不同,意识系统需要有意努力才能启动,而且其活动过程是耗费精力的。

意识系统的存在让我们更加倾向于用理性的思考来指导行动。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我们感到怒火中烧,倘若我们可以保持理性,或许就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说,每个人都会存在的认知偏差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理智。能够意识到自己会存在这些问题,是解决认知偏差问题的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关键。

比如,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等主观因素,而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运气好等客观因素,这就是“基本归因偏差”。

人们还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积极品质,而忽视消极品质,这被称为“虚假优越感”。在一些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普遍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会在同行的平均能力水平之上,而从逻辑上看这个结果就是不合理的。

在这本书中重点谈到了如何避免陷入这些直觉陷阱,看清真实的人际关系,减少认知偏差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认知偏差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与对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危害,要下定决心去做出一些改变。

适当地延迟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会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有时候在深夜,我会突然想要吃些零食,或者买许多自己很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意识到自己的类似想法,并且不要立刻去行动,也许一觉醒来我们就会放弃那些不必要的支出。

使用概率思维,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诱因。比如,领导突然对你大发雷霆,并不一定真的是你的工作让他很不满意,而是他刚才来的路上被贴了三张汽车罚单。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当事人,很多时候并不能对人与事件有客观,冷静的判断,所以从信任的人那里获得外部视角也很重要。

当你站在外部视角看待冲突时,会认识到争执对解决眼前的问题没有成效,甚至是有害的;而内部视角使我们看不到更完整的背景信息,所以会做出损害关系的决定。

了解我们的直觉,我们的思维方式,即便无法保证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做到面面俱到,但至少可以让自己不失分寸,更灵活、更练达。这本书可以帮助到我们。

《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读后感(二):让思考变得慢一点

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曾说:“ 在本性和自我认知方面,别人眼中的我们,与我们现实里的自己,相去甚远,不能取信。”

人在非完全理性的状态下总是很容易对周遭人或物以及自己产生误判,而人在大多数情况又总是无法完全理性,所以我们会天然地先站定某种立场再做出之后的选择,“失真”便由此开始。

你一定听过有些人提醒你“他人即是地狱”,也一定见过有些人常常自命不凡,我们说人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但人生与游戏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并不能开启全图式的上帝视角,更多的人与事是隐藏在“战争迷雾”中的,所以很多人爱相信“直觉”这件事,在科学的“认知偏差”理论中,它被称为“知觉”——知道、认识、并觉察——一种容易受心理干扰而盲目的东西。

如何破除直觉陷阱是作者在本书中要讨论的话题,格列布·齐珀斯基博士列举了十七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可以分为社会比较偏差、晕轮效应、透明度错觉、自我中心偏差等等,有些你一定耳熟能详,例如乐观与悲观主义偏差,有些你也许理解,但毫无防备,例如权威偏差。

认知偏差就像是包装完美的陷阱,人类因为下意识的反应,例如战斗、逃跑等行为,在生命受到威胁时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这让他们误以为本能的反应往往是有效的,但面对很多琐事、麻烦、挑战时,更理性更系统更符合逻辑的决策才能适配一切的场合。其实在面对作者给出的这十七种认知偏差以及它们的对抗方法时,我们讨论的,并不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而是好的或者更好的,用“直觉”来减少麻烦,用“认知”来应对挑战,这才是该有的样子。

以基本归因偏差为例,作者如此评价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区分谎言和真相”——在这里体现的极为直白。何为基本归因偏差,学术上说,这是我们的即时本能反应将他人行为归因于个性而不是情境,却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不是个性,用现代化语言来形容,就是“双标”。双标展现的是人类在团体生活中最常见的本能与现实的对冲,“他就是这种人”之类的话术会很轻而易举地规避逻辑,而将错误推给对方。当你说出类似句子的时候需要警醒,你此刻正落入认知的陷阱,所以不要急着下结论,利用“预测未来”纠偏策略来思考你以为对方犯下的错误,并尝试多找到几处合适的理由或是支持你判断的东西,这才是正确的相处模式。作者说,让我们的思维慢一点,便是如此。

“慢一点”是解决大多数“认知偏差”的良药,尽管在实际应用与逻辑改善上,不同偏差需要不同的心理暗示进行辅助,但底层逻辑是不变的。如果你对不喜欢的人越加看不上眼“尖角效应”,或是对喜欢的人越加偏爱(晕轮效应),是否可以先问问自己,你喜欢只是某种特质,还是这个人;如果你过于高估他人对你的认同(虚假共识),可以先回想过去,有没有存在你和他人交流与相处的障碍;如果你太低估情绪起伏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共情鸿沟),那么最好的方式是换位思考,先学会倾听,然后让情景再现。

“慢一点”避免的是一次次可能消弭的矛盾,是过去你只会用冲突和逃避解决,现在变得更智慧的证明。人与人的相处很难,正确合理地判断一个人就像是要把冲好的咖啡过滤成咖啡渣与水,需要有耐心,有工具,有方法;但人与人的相处也可以很简单,慢一点,想清楚你此刻是否正在陷阱之上,拒绝直觉判断的快感,用心听对方的声音。

你的出身、环境、经历等等因素都会造成认知中如同“色盲”般的差异,它们在干扰你做出判断的底层逻辑,也许你会以“真性情”和“向来如此”来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但那只是潜意识里的不得已而非你真正想做,不可否认,它们是生活中的双刃剑,只有早一刻认清现实,你才有更多做出正确选择的机会。而当作者将我们的大脑反应比作是一辆开启自动驾驶的汽车时,你就能明白,规避错误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听从认知偏差,多给自己延迟反应的时间,自己把握住方向盘,才有选择赛道的机会。

《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读后感(三):觉得人际交往压力大?可能你出现了“认知偏差”

一旦某人形成一个理论,他的想象力就会让他从每一个对象中看到仅有利于这个理论的蛛丝马迹。——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是恒久不变的话题之一。

不管你处于社会的哪个阶段,你都离不开。而在和一些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愉快,和另外一些人相处,又觉得很累很无奈。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人也是最能够控制自己的生物,也是最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比起其他生物,人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了。和其他物种不同的是,人们拥有最深刻思考的能力,有认知的能力。

说到“人际关系”,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这本书主要是在提“认知偏差”,作者提到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是人类共有的特征。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和别人的相处以及交流上,人无完人,大脑的短路情绪的抒发有时候让我们显得理性太少,但更加富有人的真实感。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认知偏差,很多时候是指人的偏见。人们很容易用自我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一旦矛盾产生就喜欢争执,得理不饶人的很多,无理取闹的也不少,我想起我生活中遇到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是因为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导致反驳和逃避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时的本能反应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直觉。

书中提到我们祖先中遇到威胁的时候,作出的三种本能反应是:战斗、僵住、逃跑,其实这也是我们现代人遇到矛盾冲突时的三种状态,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形容,1、怼回去,2、无所谓,3、逃避问题,这是古时候人们面对问题会用的方法,而今依然适用。

这本书把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直觉反应分别进行划分,心理学者认为这是两种心理过程,也可以称之为人大脑里的两种系统,一种是本能,一种是需要。但我们在面对棘手问题时,总是无法很自然地切换到理性的角度,所以我们在解决的时候才会带出了人际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复杂,失控的情绪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

学者认为,“自动驾驶系统”是带着情绪、冲动、直觉的,这样的思考是毫不费力的本能反应;“意识系统”则不然,它是理性的,是复杂的,是需要训练学习思考,才能得到的。

这本书之所以叫“直觉陷阱”,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认知偏差造成了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人际关系时的矛盾,他说的你不懂,你讲的他无视。

人与人之间做到共鸣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不能相互理解也很正常,可往往是要展开一番争论闹得不可开交精神不愉快,从而影响一天甚至好多天的低落情绪。不能理性客观的分析问题,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的矛盾,大多是因为自我,每个人都习惯了自我的分析问题,走捷径,不考虑全面——这些头脑中的直觉,自己遇到问题之后的自我保护。人人都这样,问题就来了,之后的一切就是连锁效应。

这可以归因为直觉常常有偏差,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混乱。那么,可以用哪些方式方法才纠正我们的认知偏差呢?这就是这本书要教会我们的,有一些策略,可以通过它们解决问题,改善人际关系。

包括以下12种策略:

认识自己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延迟决策和反应

使用概率思维、预测未来、考虑其他解释

回想过去、设想场景重现、换位思考

获得外部视角、制定规则、事先承诺、正念练习

书里提到了常见的18种认知偏差,大多数来自我们直觉反应,但它们极有可能是一些错误信息,我们在人际交往方面错漏甚至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基本上都来自长期以来没能够及时修正。我们在看这类书的时候,难免想起自己,知易行难,但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已经是进步了,举例几个“认知偏差”,并附上可能可行的策略:

虚幻优越感——高估自己的积极品质,忽视消极品质。在不应该自信的时候过于抬高自己,也包括觉得自己对待事情的判断比别人更加英明,尝试说服对方,然后展开辩论,造成矛盾。对于这一点,作者提到可以用“换位思考”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自我中心偏差——在集体中,把成功归功于自己,失败的责任是他人的。这个经常发生,家庭中也是,特别是失败的时候,总是相互推卸责任。那么很显然你需要“获得外部视角”这个纠正策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旁观者效应——很常见的群体问题。在他人遇到威胁时,假如我们是唯一能提供帮助的人,我们会伸出援手;假如目击者太多,我们往往袖手旁观。不差我一个,的确如此。显然,在遇到其他事情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比如有很多人来完成一件事,我们的责任感就会变低。我们可以用“制定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自己心中有个准则,而不被大众影响。

抗拒心理——顾名思义,当有人限制我们的行为自由和选择范围时,我们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我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教我做事。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要怎么解决问题呢。除了“考虑其他解释”,即换一种方式看待问题,还可以“设想场景重现”,你曾经叛逆让你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就先说这些,无论是怎么样的“认知偏差”,其实都可以通过书里提到的12种纠偏策略去解决它们。

想要解除自己的“人际关系差?”,为什么总有人喜欢给旁人贴标签?为什么有的人自以为是?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是因为“认知偏差”。不用太担心,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在人际沟通方面,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高智商高情商。都说不能太相信直觉,要理性的分析一些问题,但人人都有头脑冲动、感情用事的时候,从而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岌岌可危。

所以《直觉陷阱:人际关系避坑指南》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动驾驶系统”走向“意识系统”,但是也不用着急。书里列出了不少“偏差问题”方面的观点,以及主要策略,陷入“危险关系”的我们可以学着练习并纠正自己的问题。慢慢的,我们也许能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也不失分寸,变得更游刃有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