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的探索》读后感锦集

《人类的探索》读后感锦集

《人类的探索》是一本由[加]安德鲁·雷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探索》读后感(一):我们的目标的星辰大海

所谓探索,是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正是前人的不断探索乃至创新,才有了今日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也仍在探索更多未知以寻求更多可能性。

本书从人类的第一波扩张开始到宇宙太空,分“最初的探索”、“世界再发现”、“现代世界的形成”、“星际穿越”四个章节来给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大致的概括。150万年前,直立人实现了跨欧亚大陆的迁徙,学会了用火,捕猎和制造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万年后又有新的人种出现或者进化,它们也许进行了“战争”或者交易,最后的赢家“智人”走出了非洲。智人进一步掌握了用火和制造工具,发明了许多物品,形成了早期定居的局面,最后又选择了农耕的生产方式。社群稳定之后,智人又离开了居住地,踏足了澳大利亚和美洲,并一直踏入新的未知领地。

当人们好奇地球的形状和外面的世界时,他们会选择继续走出去,进行探险。目前已知最先到达美洲且证据充分的人群是维京人,公元800年左右,维京人走出纳维亚对外进行侵扰:841年到了柏林,850年已经到了英格兰,874年开始移民进入冰岛…986年乘船前往格陵兰岛。他们带去了牲畜、家禽、大米和小麦,在那里过起了农业生活。然而维京人没有人数优势,不能给原居民带去大规模的疾病(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多年后,让原著居民灭绝的流行病才传播)。不同的海洋都发生类似的事,随着航海水平的推进,不同的人种进行了海上贸易。海上贸易不仅带来了不同的商品,更是传播了不同的文化思想。

除了商业目的之外,扩张也成了人们探索的重要目的。甚至进行了各种战争。除此之外,也有受命远航的人们。例如约翰·富兰克林,1845年,他奉命远征率领探险队打通西北航道。1948年,一支苏联科学探索队在北极附近登陆,随后步行到达北极点。至此,世界的北方彻底征服。对南极的探索虽然没有明显的商业价值,但是作为探索的精神之战,人类也在努力进行着。

当人类把目标放到地球之外的外太空,代表着又一次探索革命开始了。太空旅行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移民太空的目标让人类不断学习新技术进行研发创新。纵使前途渺茫,但是人类之旅一直都是从无到有。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探索,纵使我们近百年没有重大突破,但每次的一点点进步,都是我们为后人所做的最大贡献。

《人类的探索》读后感(二):简记

“不过分聚焦于避免失败,在可控的风险之内探索。”能成就不可能之事。尽管这本书的行文没有特别吸引人的辞藻与情节,我依然很喜欢,也许是对探索这一主题的强烈推崇,书中讲述的历史内容严谨,并且告知读者推测的可能性,二十多页的参考文献也足以佐证。

以探索为主题,按时间线梳理人类历史发展,内容不止于此,与我想象中纯粹探索精神——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有些偏差,土地扩张与探索的内核是否相似?这里不做过多阐述。从智人走出非洲开始,农业与游牧业,狩猎,各地区古人类的历史很难一探究竟。

史料的印记,农作物的传播,可以大致推断历史上的走向,现在我们可以用分析不同人种的基因来溯源,波利尼西亚人、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都在尝试远航,BC1000左右著名的维京人始终开拓疆土,格陵兰岛到奔赴美洲,这段是众多影视作品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是冒险探索精神的代表。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在数学如筛选质数上也有研究。

本书少见的既客观又重视讲述了中国古代的航海,就好像马可波罗不带偏见的记录,书中也称他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的世俗人文主义学者”(定语也太多了)。相比古中国的繁荣,在1400年欧洲还是个穷乡僻壤,前有欧洲压制印度洋海洋贸易,现葡萄牙舰队在非洲南岸航行,试图掌控贸易。此时哥伦布刚刚开始他的航行,至死不愿接受自己走错路的现实,西班牙人顺势对新大陆残暴的殖民。

麦哲伦补全了全球化连接的最后一环后,科学快速发展,人们学会确定经纬度来勘探,刘易斯等人揭开了世界最后的面纱,开创了旅游业的先河,直到1948年苏联彻底征服北极点。梦枕貘的小说《神之山岭》讲述人们登顶珠峰的事,人类一直以来的探索精神催促着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起冲击,而人生的意义就是登山。

留给现代科技与未来的篇幅只剩下三分之一,飞行逐渐变成最安全的交通方式(确实会让很多人惊讶),太空竞赛在苏美之间率先展开,早在百年前人们就试图探测金星、火星,以及像旅行者号一样去往太空。曾读过一本俄罗斯宇航员对太空的科普书,人们总在问高花费探索太空有什么用,书中说是“可持续发展的太空环境,是最后的保障”。刘慈欣也说过,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是暗淡的,太空带来的收益不限于稀土金属,就像最近的讽刺电影《不要抬头》一样。人类尝试改造火星,在更遥远的太空寻找水、蛋白质甚至生命,最后几章引用了很多科幻小说之中的理论,虽然是小说但也不乏指导意义。

《人类的探索》读后感(三):探索即是历史,也是未来

社科类图书看得比较少,抱着学习的态度阅读此书,获益匪浅。 全书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最初的探索,介绍了史前人类至古罗马帝国衰亡时期人类的探索故事。人类诞生于非洲,走出了东非大峡谷。而我们的祖先智人,将比我们更为智慧且先进的尼安德特人灭绝,但其实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早已通融,现在人的基因里,仍然刻着3-5%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比如我们脆弱的膝盖,就遗传自尼安德特人。我们也知道了率先到达美洲的并不是维京人,而是因纽特人。整个章节着重描绘的地中海地区以及太平洋地区的人类探索足迹,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语句,这也不能怪作者,毕竟在那个尚没有文字的年代,我们可以考古的历史实在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有了文字后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很多做过焚书之事。而相应的,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当年的文明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作者做了一个比喻,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他说如果未来人类从地球上覆灭了,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物种,这个物种很难仅从我们的墓志铭上,发现我们曾经登月的壮举。 第二个模块开始,人类进入全球探索阶段,维京人崛起,古印度、中国(主要介绍元明)的文明,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相继投入到航海竞赛当中,而最初的原因仅仅是为了获取东南亚的香料。漫画《海贼王》的作者一定从这个时代的故事中获取了很多的灵感——哥伦布最后找到的地方就叫做“新世界”。有意思的是,哥伦布至死都不肯承认自己发现的是美洲,因为他其实只是去东南亚寻找香料的,然而错误的地图等原因致使他偏离了航线,却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书中说到,地理和科学一样,有时候错误往往反而能带来更伟大的发现。麦哲伦的探索同样如此,其实麦哲伦在旅途半程中就卷入了当地的纷争并战死了,而他的船员们仅仅只是找不到更好的航线而想回家而已,反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事实。 麦哲伦的探索标志着人类世界终于全部连在了一起。之后,人类开始往未知的领域探索——南北两极。两极的严寒意味着死亡和恐惧,虽然人类最终踏上了两极,然而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845年,幽冥号和惊恐号带着足够的物资踏上了前往北极的征途,然而两个月之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们。直到2014和2016年,人们才发现了两艘船的残骸。且有线索显示,他们在最终遇难前已经丧失了清醒的意识:笔记上的日期和拼写错误、雪橇上放着书、银器等危难中用不上的东西。丹西蒙斯就以此事件为原型,写出了口碑甚佳的恐怖小说《极地恶灵》。南北两极之后,便是飞行,再之后便是太空竞赛,美苏两大阵营相继开启了太空计划,而一开始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是苏联。当时的太空竞赛并不仅仅是其本身意义那么简单,更代表了两大阵营的实力,以及影响处于观望状态下的国家今后的站队。这逼得肯尼迪不得不提出“将人类送上月球”的计划,并由此一举夺回了太空竞赛的优势。 书中的最后一个模块探讨了人类未来探索的可能方向以及可能的方法。为什么火星是目前可行的最有可能移民的星球。以及人类为了探索外太空,都做过哪些事情和努力。时至今日,旅行者号飞船已经在太空中飞行了50多年,飞船上携带着地球的方向坐标,以及58种人类语言说出的问好声的录音带,另外还包括一头鲸鱼的叫声。小说《三体》中是不要暴露地球的位置,而现实中我们带着坐标去渴望被发现。而制约人类太空旅行甚至移民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的推进速度远远达不到光速水平。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目前潜在的几种可行性推进方案,比如核弹爆炸冲击推进、核聚变、甚至是反物质。这里边的很多种在《三体》中都有所提及。然而就目前来看,仍然没有一个能够切实可行的办法。然而人类的探索并不会因为这些而就此停止。人类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平稳式的,而是炸裂式的。只要探索仍然在持续,人类就一定能够成就不可思议之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