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大教堂(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卡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一):画教堂⛪

盲人如果可以的话,画一座大教堂其实更容易,你只要跟他叙述为信仰搭建的建筑,神圣、肃穆、高耸、塔尖冲天,他就会立刻充满期待的在内心造出一幅他渴望看到的大教堂,会比现实中的描绘更为宏伟壮丽,一时间,亲眼看到一座大教堂就可以成为他的信仰。正常的普通人很难画出一座大教堂,原因简单——心盲。生活,是生活啊,杂乱堆砌,让许多琐屑蒙蔽了健全的双眼。被生活淹没的人,封死心门,心盲的人是想象不出也画不出象征信仰符号的大教堂的。从《请你安静些,好吗?》到《大教堂》,我逐渐可以感知到自己阅读卡佛是的感慨、无聊、难过等多种情感夹杂的原因——过于写实。生活会吃人,生存在其间的人总是在痛苦和无聊的天平上两极摆动,所以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除了崇高的震撼还会有不自觉的慰偿心理,都希望通过看到别人生活的刺激和多变来捡起一点继续对抗重复生活的勇气。但很明显,卡佛的作品没有这些,他太写实了。人被生活追赶,所以卡佛把他们的生活写出来以供被追赶的人去看其他的人是如何同样被生活追赶的。如果你能接受卡佛的文字,就能早点明白生活繁杂无尽头的终局。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二):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它广阔惊人的力量

卡佛十九岁结婚,二十岁便有了两个孩子,一生做过无数底层的工作,锯木厂,加油站,仓库看门,送货员,无时不在为保住头顶的屋顶而奔波,时刻担心着身下坐的椅子会因破产而被人搬走。

他只能写那些最短的东西,一坐下来就能写,一两次就能写完。他用最精简冷硬的风格描述蓝领阶层生活中的绝望,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质地,被评论家称为“极简主义”。凭借这些短篇小说,他成为了美国20世纪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重要的短篇小说家。而在终于获得写作的自由之时,他却因长期酗酒而早逝。

读卡佛的小说,我总会想到美国摇滚歌手Bruce Springsteen唱的The River,同样是描写蓝领阶层的悲伤故事,同样是宿醉般苍白无助的嗓音,一如卡佛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恐惧和失落。他说,“这辈子我一直认识这样的人,迷惑的,酩酊大醉的。那些生活里,当有人敲他们的门,白天或是晚上,或是电话铃响了,他们真的会惊慌失措。他们不知道怎么弄到付房租的钱,也不知道冰箱坏了怎么办。”

卡佛证明了他自己的信条:“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遍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三):流水账之味

还剩一篇马笼头没读,就迫不及待地想发个短评,结果没写出短评该有的样子,写得长了,放在短评里,就像我跟小学生站一起排队做广播体操,真碍眼。那么就勉强让它加入书评的行列吧。

卡佛写得太舒服了!

第一篇羽毛读后觉得很寡淡,只觉得孔雀落在车上这一幕有些奇异,其余的,好像都是流水账,流水账的滋味,猫跟你都不太想了解。尚未摸清他的风格,又接着读了两篇,都是被截取的日常生活的片段,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能读出心酸和无奈。于是跳到最后直接读了大教堂,这的确是诗意纵横的一篇,在平淡的叙述中最终完成了超越——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真厉害,再读中间的好事一件、维他命、发烧,更是喜欢得不得了。平静的文字下有暗流涌动?冷硬如银的冰层下有鲸鱼和大怪兽?坐着的椅子下面有小鬼?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啧啧,这流水账写得…真香!

卡佛笔下所有的人物都是被日常生活困住的人,不是什么英雄抑或者怪物,都是最普通的,普通到可以是早八点上班族人群中随手抓来的一个,当然不上班的、失业的、离婚的、酗酒的——这些普通线以下的——好像还更好。

你读他的时候也就好像只是短暂脱离了你置身的日常,被按进去另一种日常,在这种亲和感中,你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至于变化是什么,却也说不上来。这就好像喝了一杯水,无色无味却又好似有甘甜。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四):跟着李健读书之《大教堂》

终于看完了,第一本李健书单中的名著。想起健哥说要读经典书,经过时间检验的书值得一读再读。我是个拖延症,今天要求自己把这本《大教堂》看完,舒坦~~ 写写还有印象的内容(自己是个看书之后什么都记不住的人,真的一个人物角色都没记住,不过好像记住了一个瑟夫的房子):《瑟夫的房子》和好之后没有住处的恋人,《保鲜》失业之后总是躺在沙发上的丈夫,《好事一小件》中的好事真的小,《维他命》的支持与背叛,《发烧》妻子离开后不得不请人照顾孩子的丈夫,《大教堂》放下偏见和盲人一起画大教堂。【也许是看书时也有粉丝滤镜,觉得卡佛某些观点和李健有相似的地方,自己也很认同】所写的人物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想起李健说“普通人的生活不仅仅是苟且,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卡佛就是这样的人,“不应该为写作中出现烟灰缸玉米粥感到羞耻”。 卡佛写后会删减多次可能最后只有初稿一半篇幅,对文字很吝啬,“保证陈述的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李健也表达过要在音乐中做减法。 卡佛中的人物交流很大程度上是非语言的交流。是啊,人和人的交流中语言能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卡佛说他自己知道他保留了什么。李健的作品,听来也是暗流涌动,冰山只露一角,水面以下的内容懂的人自然能听出翻腾的内容。 卡佛“文学,或者其他形式的艺术,不仅仅是自我表达,更是一种交流”。李健“音乐一定是自我表达,但不只是孤芳自赏的表达”。 爱默生: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

《大教堂(纪念版)》读后感(五):“我要春季大扫除了”

很神奇,大学的时候读卡佛还处在一种这好厉害但是讲得什么我完全没懂的状态。在国外的两年多,无论是感受和思考都让我过分痛苦,但是今天又不得不感谢这份痛苦,让我在今天突然能够理解到一些卡佛了。

最有感触或者共鸣的故事是保鲜,珊蒂的丈夫在失去工作后又因为找不到工作从而开始摆烂,他放弃找工作,在沙发上呆着看电视看书或者睡觉。非要说卡佛在这个故事里想反应什么背景想投射什么样的社会现状,以我的文化水平肯定是说不通的。其实也不需要探究故事的背景,这个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一个人在接连遭受打击后的状态。我觉得他的丈夫很好笑,好笑到我觉得我不是在读这个故事而是在照镜子。

我很喜欢豆瓣的一条短评说,生活把人一口一口吃掉,卡佛在一旁拍照。卡佛的故事里都是这样的不如意的人,他们不断地向重击妥协,至少还活着。而卡佛作为叙述者,永远是冷静的,甚至是冷漠和事不关己的。就连在描写失去孩子的父母那一章,父母在因为孩子迟迟不能醒来而焦心,而面包师不分时间的不停打电话催他们取蛋糕,就好像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哪怕人和人之间偶尔有了交集,可你的痛苦却不会和别人交叉。文字不会怜悯弱者,但也不指责陷入迷途的人。旁边的人看我们的生活,我们看旁边的人的生活,又都是这样冷眼旁观的。

「梦啊,你知道,不过是你从中惊醒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