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教堂时代》读后感锦集

《大教堂时代》读后感锦集

《大教堂时代》是一本由(法)乔治·杜比(Georges Duby)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教堂时代》读后感(一):天主是光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不管是布尔格伊的鲍德里院长献给安茹公主的拉丁诗歌,塞尔蒙和马尔卡布鲁为阿基坦贵妇写的闺阁诗,还是所有以古代主题(如埃涅阿斯的故事和特洛伊战争)写就的小说,或早期既与战争又与爱情相关的冒险故事,都与圣蒂耶里的纪约姆以及他在《论爱的本质与尊严》中引用的奥维德思想是相通的。同样的人文主义思想源头、同样的语汇、同样的重重难关、同样的欲望、同样结合的期冀,无论是世俗还是宗教的文学之花,都伴随着沙特尔教堂的兴起,响应着圣伯尔纳的“结合”诗情。这一时期的法兰西发现了爱情——既是风雅爱情,又是圣母之爱。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

《大教堂时代》读后感(二):尽管降低了阅读门槛,但还是有难度的~

拿到手阅读第一章节时,我以为是一部文学作品。不似其他历史书,要么生涩难懂,要么插入许多现代化信息和趣味梗。这一本书,是文学和史学的结合。文字曼妙,内容厚实。

作者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学术界对杜比先生给予高度评价,法兰西科学院誉之为“法兰西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全书根据社会形态分成三个阶段:

隐修院(980—1130):这一时期的艺术,依附于皇权,唯一的用途是将俗世的财富敬献给上帝,所有的大型艺术品都是祭品。

大教堂(1130——1280):教堂艺术在欧洲首先意味着城市的复兴,农业从长足发展推动了教堂艺术的繁荣。而此时法兰西艺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由王权周围小部分高级教士掌握,一部分是主教们和一众教务会司铎共享的世俗权力。

宫殿(1280—1420):这一时期,欧洲文化开始去宗教化,艺术变得现代,这是欧洲物质和文化历史的重大转折,艺术不在首先作为宗教的标志。

阅读时有些难度,涉及很多宗教起源和历史,但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和译者的翻译能力美化了这些。那些中世纪的历史和艺术杰作,被描述得很有画面感。

教士和修士之间、俗人与教徒之间、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种种鸿沟。

历史变迁过程中,思想是如何进步和改变,形成如今这般模样的?

“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一步步从希腊、罗马转向巴黎?

社会的变革会影响创作环境和意图,还有精神和信仰的表征变化,会改变艺术作品的内容和用途。那是否可以理解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当越来越多的人类不再有宗教信仰时,艺术才等于是开放的、自由的,不被限制的?

PS:看完后,我居然被种草了《神曲》,我也是胆子很大。

《大教堂时代》读后感(三):【转】李军:理解中世纪大教堂的五个瞬间

【作者简介】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曾任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系、哈佛大学艺术史系访问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2020)《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2016)《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2012)《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译著《宗教艺术论》(1992)《拉斐尔的异象灵见》(2014)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