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平洋大劫杀》的读后感大全

《太平洋大劫杀》的读后感大全

《太平洋大劫杀》是一本由郭国松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洋大劫杀》读后感(一):评《太平洋大劫杀》

人性的扭曲,丑恶。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船长能妥善处理好。多为这些人想想,也不会出现这种事情。哪怕就是打个卫星电话跟公司说,骗骗他们,就说能给你们每个人45000也行啊,最起码不死人。安安稳稳钓两年鱼,什么事情回到岸上在解决。感觉太恐怖了。我看过大逃杀,那毕竟是电影,而这是真事,茫茫大海,就一只船能往哪里躲,如果是我,会怎么办,被杀,杀人,跳海。这该多么绝望。

《太平洋大劫杀》读后感(二):欢迎大家讨论

这个题材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带入感很强,不需要很好的文笔就能让你置身于小说人物的视野中,对于我来说,由于持续关注事件的,几乎每个新闻稿都看过,所以,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新东西,虽是纪实小说,但对于人物刻画,至少主角,我认为多少应该鲜明一点,比如船上的人甘心服从刘贵多的理由,至今没看到令人信服的理由,在这一点上,专访段志芳的那篇有了一些线索,比如,刘贵夺会无私的帮助同伴干累活,通过小事建立感情,留下人情,本书的刘贵夺过于刻板化,法庭化,难道与审查有关?

另外我一直存在疑惑,就是刘贵夺和包德第二次铲除大连管理层的行动,那个下决定的心理过程,按理说,第一次死者夏,只有姜晓龙和刘贵夺动了刀子,刘成建打了一棍,其他人并未涉及人命,怎么第二次就决定大开杀戒处死6个人呢?普遍的说法是,薄告密大连帮要造反,刘包为求自保,先下手为强,这个前提应该是他们能说服手下人杀人后可脱身的,或者形势已经火烧眉毛,别忘了,刘包收走了所有刀具,大连管理层没有丝毫优势 欢迎大家讨论

《太平洋大劫杀》读后感(三):极端情况下人性毫无修饰的展现

喜欢纪实文学,是从这本书开始。作者辛苦考证,高度还原了船上所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心理变化描写的清晰、得当。船员被公司欺骗、失望、争执、猜忌、谋杀、内讧、清洗异己、求生、绝望、为虎作伥、投名状每个时期的每个人变化都令人读来惊异,唏嘘不已。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经历也大不相同的人,相似之处是都属于社会底层混日子的人,那些行凶者曾经也非大恶之人,很多还都是邻居和朋友眼中的好人。在一艘船上因为一系列欺骗煽动与意外,心理逐渐扭曲直至变态程度,鲜活的生命一个一个被屠杀,受害者再转为施暴者,到底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作者同情社会底层人民,也对他们行凶时的残暴表示无奈和惋惜。书的最后作者写考证结束从当事人的家乡—一个偏远贫穷的小镇坐火车返程,买了一张卧铺,淳朴的售票员说这么近不用买卧铺的,浪费钱心疼,但作者奔波劳累过度需要好好休息休息,坚持买卧铺,最后售票员几乎含着眼泪还像自言自语似的说:真的不用买卧铺,太浪费钱了。现实中底层人民的生活,远比想象中的更心酸、无助。

《太平洋大劫杀》读后感(四):政治正确?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解读的立场

“这里是公海,不说出来就没事”,“公海中国管不了,别的国家也管不了”。从杀死第一个人开始,刘贵夺就不断拿这样的话给自己也给同船的其他人宽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任意杀人不需要负责的地方”。这是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文中提了两次,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你杀人是犯罪,犯罪要负法律责任。这是一个不用动脑子就可以想明白的道理。只是问题在于,有些时候也容不得你用脑子,这就是本能存在的价值。前者是说社会性,后者是决定社会性的更为深刻的人性。

电影《饥饿游戏》和《大逃杀》这样的设定,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一个极端的密闭环境和非常规的游戏规则,这里没有法律,不存在道德底线,只有近乎出于兽性本能决定的适者生存。

而在现实中,大逃杀的剧本上演,同样没有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不存在道德底线,只有拿走你一名换回我一命的游戏规则。“这是一座移动的鼓岛”是对这个恶劣生存环境最好的评价,在这里探讨法律就是荒谬的。这样的环境,从被欺骗无法回国的无助,到面对死亡压力的无助,只有一个没有敬畏不知深浅的局外人才会再去探讨法律或者道德。

作者走访了很多当事人的家人,不断得出同一个结论:他们缺少教育,他们没有文化,缺乏法律意识缺乏自制能力,促使这些人做出这样不走脑的行为,一步步突破底线走向深渊。

合同欺诈在远洋航海捕鱼这个行业里八成早已是行规,但这样的事件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劫船也未必会形成屠杀。刘贵夺、包德、姜晓龙、夏琦勇、李承权这样的人近乎偶然地凑在一起才是决定性因素。处理最早争端时候,一个未预料的寸劲儿,没有掌握好火候都可以作为个这事件不可收拾的源头。

然而在这之后,包括刘贵夺在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也有自己的畏惧,他们一些行为的小细节都能说明在这个互不信任,动辄就会丢掉性命的环境里每个人有多麽压抑。各种极端情绪激发出来人性的扭曲,包括刘贵夺、姜晓龙、李承权在内的这些人到了最后都已扭曲了性格。这甚至是心理问题,原本诉求根本不存在了,杀人的快感、不受约束的快感、破罐破摔、统治、巴结讨好,什么心理问题都已出现。恐怕没有哪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够拍着胸脯说自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能够妥善处理抑或是独善其身,看作者的笔锋,大概他认为他可以,或者他压根没去想。

《大逃杀》的观众大概不会去深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游戏设定,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压根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文明社会,却没有想过真的会存在文明所创造的国家机器、人权概念、法律辐射不到的盲区。也没有人分辨《大逃杀》里人的善恶,因为这是一个极端特殊的环境,本能驱使下不存在善恶。

作者在想方设法探讨清楚促成这件事情的原因,也许在他眼里这件事情是荒谬的,也许他也认可这是一个悲剧,但他仍然在试图分辨善恶,寻找事件的源头。他会把责任归在无良公司的合同欺诈,归在这些人不能接受良好教育,造成这样无法挽回的局面。这些原因都没有错,任何一个案件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原因。但本案的触目惊心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所谓原因,我们要看的是如和从杀了第一个人到杀了二十二个,如此规模的屠杀如何形成,在一个密闭空间里的以生命为代价的游戏规则才是此案的独特之处。

“里面的人未必都是坏人,外面的人未必都是好人”黄金波在监狱中写下的这句话被作者如实记述在书的末尾,供人唏嘘,却也仅仅是供人唏嘘。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事实上,这句话所说的问题才是最大的悲哀所在。

段志芳和项立山坚守到最后,不得已杀了人。他们剥夺了一条性命,换回了自己的性命。然而如果他们选择相信法律,坚守道德,那么不但宋国春不能保住性命,他们自己也会丢掉性命。说到底,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凭空拯救了两条性命而已。

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此,他们原本是受害者,原本也需要补偿和心理治疗,他们在没有法律的地方艰难适应着游戏规则寻求活下去的希望,没有做错任何事(项立山的盗窃行为不算),却因为杀了人被公正的法律判了刑。也许王鹏也是受害者,甚至李承权或者其他人也是。法律不能提供任何保护却要在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程度站出来追究责任,这样的判罚的确令人信服,绝对不容置疑,却也让人叹息。

没有情感,没有敬畏的冷静分析。作者始终希望站在一个局外人的上帝视角看问题,得出众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结论,立场上做到了十足的政治正确,却也失去了评判这个案件的资格,这就是本书最大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