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是一本由张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读后感(一):重温北洋的流变

残酷而真实,这是北洋这段历史给我的感受,也是《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阅读后给我的最直接的体验。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五四”多的是肯定。但是现在掀起的否定的潮流。确实值得关注。对于“五四”,现在有一股否定的潮流。只是,人们否定的,是“五四政治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认为这场摒弃传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伤害巨大。而我正好相反。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领域必需的变革。尽管有诸多的问题,但没有这场变革,就没有后来现代的学术和文化……作者在封底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本书不是按照学术规范的思路来写,但是从作者自己的“好看,好玩”的要求角度出发,这本是达到了确实对北洋这段历史的好看好玩的把味和揣摩。这也是值得最为阅读和欣赏的地方。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读后感(二):与五四运动有关的一些杂事

按照作者观点,五四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而非民主主义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自由主义的旗帜,是无法盖过爱国主义的大帽子的。

五四运动的长期原因是对民族积贫积弱的不安和对皖系政府和安福系借西原借款打内战的不满,直接的导火索则在于对巴黎和会外交成果不恰当的预期所形成的巨大落差。作者之所以称其为不恰当的预期,是因为尽管作为“战胜国”,但受限于日本的利益,中国当时的诉求几乎是不可能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的。这便是弱国外交的无奈情况,亲日派政府的存在可能对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有一定的责任,但实力上的差距才是根本原因。

作者引用了部分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试图证明,政府对“五四运动”并未有过激的镇压,甚至某种程度上说还有一定的迁就,因为各地的军阀也都害怕背上“卖国”的黑锅,反而是学生一方,则试图通过激怒军警以激化事端,从而扩大事态影响。皖系军阀的直接对手直系,更是在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此后直皖战争的获胜,也与五四运动后在电报战中取胜有莫大关系。

作者还有个比较有趣又值得商榷的观点。作者认为,辛亥以来,中国国内的内战往往是呈现一种假打的状态,战争的胜负与实力对比关系不大,舆论战对胜负的影响很大(见本书第五章)。混乱的局面下,我们没有足够的案例或者数据来证实或证伪作者的观点。直观上,这个观点与军阀养兵养枪、扩充地盘的行为并不相符合。当然,在当时的局面下,或许“士气”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读后感(三):话说“五四”

学生时历史课上,“五四”运动是必学内容,课本上一般都会讲述运动经过,并且来一段总结,表明这场运动的意义所在,这一段话则成为学生的必背内容之一,这场“运动”多说三页就告知完毕了,而于那时的我,是不太理解这场运动的真正含义的,电视上一般讲述学生类似场景时,都是如此画面: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在拥挤的街道上,高举条幅、广撒传单、高呼口号,正情绪高涨时画风突变,白狗子、警察、日军从各个方向狂奔至此,然后就是混乱的殴打场面,死的、伤的、被抓走的,场面一片狼藉,这场“运动”到此结束,真的有什么意义吗?真的能唤醒国民奋起抗争侵略的意识吗?

一场运动的爆发,必然有它自己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也就是说,想要了解这场运动,就必须对它进行彻底的研究,而不是仅仅了解其发展过程那么简单。张铭所著的《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历史事件与人物分析、过程分析、经济分析等方式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前前后后,以及各个诱发因素和影响结果。

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且已经将课本上那几页完全归还给老师的“历史白”来说,真的没有什么资格来指出这本书有什么不足之处,我只能说,每一部分都让我学习到了不少的历史知识,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正是这些人物进行的这些事件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国破家亡引起了爱国志士的反思,山东和青岛问题尤其是“二十一条”,日本人在侵略中国这一计划上可谓机关算尽,想方设法地吞并中国、博学中国,图谋将中国变成第二个“朝鲜”,欧美国家看着肥肉被鬣狗所食,自然不甘,却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索性中国之大,日本无福立即消化,这也给了中国政府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但是,奸诈的日本人怎会如此善罢甘休,于是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动作,还有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满腔充斥着爱国情怀的青年学生们爆发了“五四运动”。

讲到政府厌恶的运动,自然不能不提当政者和掌握政权的权力者,书中讲述了不少军阀们的故事,这些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都可谓一代枭雄,其中的他们尽管权力欲膨胀,但是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却十分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有的人却与人民为敌,与豺狼为伍,为人所不齿。

也许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一粒沙尘,微不足道;但也许某个人的想法就会惊起巨浪,改变这条长河的流向,历史中有太多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就像作者所说,哪里都有大鱼。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读后感(四):五四的“大鱼”与“小鱼”

如书名那样,讲的是“军阀”与“五四”,具体说是北洋军阀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就像作者坦诚,五四的历史或许“大鱼”被人捞光了,但只要有水,“小鱼”还是会有的。所以整本书并非关于五四或者五四时期北洋军阀的完整历史叙述,更多的是“好玩的零碎”。就像作者提到的当时上海“花界”里的爱国运动那样——“ 斯业虽贱,爱国则一”,时髦的很。

和今年《国家人文历史》五月刊一起,这本书弥补了自己关于五四前后的某些空白史——五四运动与之后的共产主义运动存在的联系仅仅是部分人员的交叠,思想上并不存在多么大的联系。或许可以说,五四运动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一些基础,但这基础并非量身定制,在它上面其实可以盖出多种多样的“建筑”来。

不提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本书几乎颠覆了自己关于民国军阀的认识,尤其是吴佩孚——简直要成了“正面人物”。有些军阀,或者说北洋政府的某些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自由方面是当今所不及的。

非要给全书找个脉络的话,围绕“”民族主义”的起起落落或可算一条。作为义和团运动(出现在关于五四的书里着实给了自己一惊)的某些反面,五四运动在影响中国历史的方向上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实在不好定论;但它是“一个如此高调占据爱国的道德制高点” ,而“ 一旦有了爱国的集体道德诉求,自由会被压缩到何等地步 ”?

一方面,不能因为某主张在极端化的情况下存在隐患而直接规避该主张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当它的确走向了原来的反面,如何将之引导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中道”上呢?

为什么会产生军阀混战?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当时文人如何做官、武人如何打仗?张鸣的文笔相当顺畅,建立在对历史细节的了如指掌上则更显得韵味十足——除了多次出现让自己“难堪”地查字典的成语。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修订版)》读后感(五):另一个角度的五四运动

最早看到书名,以为是介绍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宫斗书,没想到副标题才是核心,五四运动才是本书的重点。后来开卷八分钟听文道介绍了概述,只有最后3分钟才提到了本书的内容,Orz....文道着重强调了亲日的段祺瑞在二十条的时候,其实是明确反日的。买来的是这本再版,全书注释都在页脚的小字部分,没有专门注释占大量篇幅,还是不错的。作者是人大教授,文风轻松,恍惚间有种读公众号的感觉,比如有时会称段祺瑞为老段,从四幕介绍了北洋军阀与五四的关系。最后说下缺点,很多地方有重复描述,比如前面介绍了吴佩孚的“简历”,后面几乎同样篇幅再写一遍,扣一星。。。

说下印象深刻的几点:

1.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带有民族主义的运动,很多忠于传统文化的学者(比如吴宓、陈寅恪)是强烈反对新文化,但是对五四还是态度可以。

2.学习西方从器物尤其是军火开始,再加之学德日,军阀上台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3.军阀混战还是有种类似骑士精神的,两家哪怕开战中,也可以坐在一起喝酒,所以小徐(徐树铮)杀了陆建章后,反对声浪会这么大。

4.我党也有很多在五四运动走上ZZ舞台的,比如天津积极参加运动的周总理,湖南驱张运动的策划者毛主席,邓颖超还演出《安重根》呼吁记住朝鲜亡国的教训,另外张国焘也有出现。

5.弱国无外交,民国初年的外交承袭清朝,很多秘密外交,但是转手就走路消息满城皆知。外交官只得在注定被蚕食的结果中,尽量减少损失,在民众看来,就是卖国。英国佬自始至终就没把中国人利益放心上,号称同情弱国的威尔逊也只是为了给自己贴金罢了,关键时刻分分钟卖了弱国。

6.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7.军阀混战时期的打仗,虽然武器不落后,但是还是看气势和道义,基本都是朝天乱打一通,如果士兵自视理亏,很容易溃败。

8.吴佩孚是很传统的秀才,支持五四、同情学生只是为了利用舆论获得利益,并不了解新的思潮。早期因为戏班唱淫戏愤而出走,后来成为大军阀后,听说男女同校有学生怀孕,关了大学。

9.很多学生其实根本就没被打,还喜欢主动进牢里,出来后就成了英雄,有个因为肺结核自己死掉的学生,被尊为了牺牲的英雄。

10.孙大炮拉着南方军阀起义,分分钟又被抛弃,只有陈炯明算是真的跟他。

11.日本军方下克上早就成了习惯,按照内阁的策略,控制中国的贸易、金融,才是日本占领中国的办法,靠武力是吃不下的。抵制日货虽然数字很好看,但是这些商品并不是中日贸易的大头,大头还是军火。彼时的日本进入了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进口原材料生产小商品,然后倾销到中国。

12.曹锟启用了吴佩孚,北洋分裂深层次原因是二代崛起,比如张学良,虽然吴佩孚年龄和一代接近。

13.清政府还是任用了很多技术官僚,比如曹汝霖就去给西太后讲过法律。

其他原创书评发布于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