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昨日之岛经典读后感有感

昨日之岛经典读后感有感

《昨日之岛》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之岛》读后感(一):有点难读,但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买的有点偶然,也不知道是听了哪里的推荐。读起来对我来讲是有点难的,刚看书评很多人都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不是我一个人哈哈哈。

其实我本身就对哲学,神学,物理就很感兴趣。但之前对于航海是一无所知。现在至少通过这本书知道了一点点点点点。。。作者的脑洞也很符合我的趣味,毕竟我的脑洞也有那么大。只是没有作者那样博学。学渣对学霸向来是羡慕的。

当然说这本书是讲的航海就很狭隘了。神学和科学的冲突一直都是很有趣的议题。因为科学越来越强势,神父也不得不将科学融入到神学中。

总体来说,这本书如果不是很能接受作者的恶趣味,可能不会喜欢。但实在也是一本好书。作者的多重身份,让这本书细读起来是很有趣的。

最后,致敬用于探索的卡斯帕神父。

《昨日之岛》读后感(二):思考的尝试

在生活中发生了那些事情,就是因为发生了,而只有在小说的国度里,事情才似乎是为了某种目的或者由于某种天意发生。 ——《昨日之岛》 之前阅读过埃科极为犀利有趣的两本社评,第一次阅读他的文学作品——还真的是极为典型的文学作品。这部从一份埃科偶然入手的十七世纪的手记整理出来的作品,以一种“不受人欢迎”的方式推进着,却以一种富有说服力的方式结束。 十七世纪的欧洲,尽管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但作为人类社会进程来说也只是刚刚从对神的无限崇拜中意识到人本身的奥秘,而不论是关于自然科学还是文学哲思,依然是十分混沌的(因此莎士比亚充满道德教诲的戏剧创作也犹如达芬奇能对人物的微表情做细腻表达一样,启蒙了当时社会),而在这种蒙昧下,与其说人会思考,不如说人正在尝试思考。 要说《昨日之岛》中蕴含的道德教诲,或许是这样:只是生活着的人,也能观望头顶的星星。但想要构筑生活的人,则需要更多地想象观念描绘出来的繁星。因为问题在于对时间的感受,对空间的感受,是世界观,这些是生命运动的条件而非结果,这些是灵魂产生的要件,否则书写下的探索也只能归于虚无。

《昨日之岛》读后感(三):你所有的记忆与人格,都遗落在这座昨日的岛上

“可怜的孩子,他建造机器来计算有限,而我们却用太多无限的永恒沉默吓坏了他。啊,这就是一种美好志向的结局。”

我们的罗伯托是这样的,他软弱无聊虚伪,结合了众多读者的特质,然而他胡思乱想的能力却是非凡。为自己的缺陷和错误,他从小想象出一个被家族藏匿的孪生兄弟。砍倒了家中的小树的人是他,于是挨罚的罗伯托成为协助家族隐瞒私生子的功臣;战争中去往地方军营通敌的人是他,于是目睹父亲因此死去的罗伯托成为代表光荣意志的继承者。

来到巴黎,罗伯托为自己找到新的归属地——沙龙。先是倾听城市人的喜好与谈吐,再转述道听途说的奇妙观点,逐渐博得女士的关注……可是谁又知道,罗伯托亲爱的兄弟也来巴黎了呢?

罗伯托的生活是真实的,罗伯托也是真实的,他选择用一层虚幻的幕布遮挡在中间,于是一场表演在此间上映。时值17世纪,人类还没有发现经度的奥秘,地理大发现还没能让教士画出精确的地球仪。没有人能够忤逆和戏耍时间,那是沙龙哲学家的光辉仍在的世纪,他们坐在沙发上夸夸其谈把自己搞晕也把信众搞晕。不过这个时代,那么多如今视为寻常的定理有待探索,科学家怀揣热忱和野心争先恐后。这本小说里,亟待揭开的经度(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奥秘极有可能在一艘船上,主角是罗伯托,他作为密探来此探查事实。

有趣的事情在于罗伯托探索的地理知识关乎时间,或更精确地说,关乎时间流逝是否确定,在何处得到确定。可罗伯托的过去是不确定的,在巴黎的沙龙,在意大利的战场,在海难船上到底发生过什么?让罗伯托来接手思考这些,读者能看到迷幻的过程,在脑中权衡思考身边事是否存在,昨日是否存在,这座岛是否存在,于是日记变成了小说,本初子午线变成了鸽子,伯爵夫人变成在地狱燃烧受苦的……

在作者最擅长的象征写作里,昨日之岛上的一切记忆一切人格,全都变成象征,全都归还给昨日。这具有什么意义。这是对自然知识的声张,对人类不稳定的放大,这本来就没什么意义。“您知道……人们是如何写作的……都是些没有灵魂的人。”

《昨日之岛》读后感(四):《昨日之岛》是一本很难读,但会让人很开眼界的书

掉书袋,读起来很痛苦(这似乎是看过此书的人的共识)。

所有让我痛苦的实物,我都想弄明白原因。所以为什么要写这大篇幅的掉书袋?作者想说什么呢?从中,有各种沙龙聚会上名流们发表见解、有密友职期间小圈子的讨论、有两个人针锋相对的辩论,几乎所有的大篇幅内容都是关于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特别是天文(关于航海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讨论。从中我读到的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见解,包含了后来被证实的真正的科学理论和抵达理论之前的混沌见解。

如果这本书有什么是作者想让我们明白的话,我想其中一个是:

各色人物对自然科学的讨论各种掺杂的各种混乱的见解(当然其中也包含真理),对真理的探索(不惜牺牲自己)使得科学真理从混沌到逐渐占领人们的认知领域。这一点个人猜测是和后半部分罗伯托和卡斯帕神父寻找分隔昨天和今天的经度线暗合,卡帕斯神父因此牺牲了。昨日,为混沌,明日为真理。当中的分界就是分日经度线。

再说主人公人物罗伯托的几个阶段:

吊儿郎当终日无所事事(富二代)、父亲去世遇到一个骑士朋友、遇到神父、进入巴黎社交圈、贝红衣主教威胁参加远航探险、船遭遇海难、独自待在船上一段时间(期间疑神疑鬼,个人精神几近崩溃)发现同样没有在海难中遇险的卡斯帕神父、和神父讨论各种科学并和神父一起寻找昨日与今日的虚拟的分日经度线。

在神父遇难之后,罗伯托的意识世界又出现了那个他幻想的自己费兰特!这个阶段我猜测罗伯托已经精神崩溃了,他再没办法回到文明世界可能会在海上一直漂泊最后因缺少食物而死,而且作者也并没有交代罗伯托最后的生死。这时候他陷入了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想象自己和费兰特相处,费兰特和罗伯托世界相处,我想这可能是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的怀念和另一种期许吧,他未能做到的,希望费兰特能实现。

额外提一点另一个印象最深的,卡斯帕教授在登岛之前做了看似“万全”的准备,罗伯托各种质疑都被完美解决,而且神父自身了解“流体力学”,于是带着自己制作的“大钟”进入了海底,从此再也没上来。罗伯托在船上焦急的等待,事实很明确神父的生还已经没有希望了。在他看来,这次是真的孤独了,他为了自己再次陷入孤独而流泪。

《昨日之岛》读后感(五):驶向昨日之岛

作为小说家、美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符号学家,埃科无疑是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提到的那种书写“百科全书式小说”的作家。他擅长以中世纪为背景,把神话、宗教、历史、科学、哲学、梦境和幻想糅合为一体,以悬疑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故事如迷宫如万花筒,书写出了纷繁复杂、恢弘阔大的小说,让人沉迷其间,如痴如醉。1980年的《玫瑰的故事》,一经出版即席卷全球图书畅销榜,销售超过1600万册,荣登世纪畅销百书榜第十四位。八年后的第二本小说《傅科摆》同样恢弘厚重,再次引起轰动。1994年的《昨日之岛》是埃科的第三本小说。

《昨日之岛》延续了埃科的创作风格,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渊博繁杂的知识,同时又富有诗情画意,构建了17世纪一个交织真实与幻想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年轻梦想家探索爱情真谛的成长历程。文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地理、战争和动植物学的的描写和叙述。埃科虚构了一些颇具想象力的物质,行文虽然挥洒自如却也与物理科学息息相关。例如能够引起物质跨越时空出现一致性的“武器膏药”和“交感粉末”,既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又神奇且极具说服力。这种想象力并非空穴来风,隐隐约约让人想起了爱因斯坦的量子纠缠理论,似乎真的可能存在这种神奇的膏药和粉末。关于时间的讨论,在于如何通过精确测定经度来确定航海中的时间,找到那条精确的日期变更线,而跨过日期变更线就可以回到昨日,就有可能回到昨日之岛,回到过去改变历史,让人不禁联系起如今流行的时间旅行和平行世界理论。

虽然小说中各种知识的描述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从纷繁的描述中抽离出情节,就会发现故事并不复杂。1643年,带着秘密测定180度经度线任务的商船“阿马丽利斯号”不幸发生海难,罗伯特在海难中侥幸存活,被海浪冲上了空无一人的废船“达佛涅号”。小说的前半部分通过回忆倒叙了罗伯特的前半生,叙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战争、法国宫廷的纠葛,又用间谍的穿梭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后半部分,罗伯特在船上遇见了博学的神秘“闯入者”卡斯帕神父。卡斯帕渊博睿智,教会了罗伯特很多有意思的科学知识,两人一起进行实验,参与测定经度。后来卡斯帕神父乘坐能在海底行走的水底钟离开了,剩下罗伯特一人与他幻想中的小说人物费兰特一起在船上争夺爱人莉丽雅,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直到死亡来临,最后只留下记录了这一切的手稿。

写专著的学者埃科文风缜密、博学隐讳,写小说的作家埃科却思维跳跃、风趣幽默,行文带着一种孩童似的天真,特别风趣。书中除了繁复的知识和枯燥的辨思,还包含很多匪夷所思的元素,既才思敏捷又绕有趣味。例如诡异的“武器药膏”作为一种外伤疗法,不是涂抹在伤口处,而是涂抹在致伤的武器上,并美其名曰为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它的法力无边,它的用意善良,遥遥控制着世界的运作”。又如与“武器药膏”功能类似的“交感粉末”,书中声称是运用符合某种星体运动或与星体本身相似的东西,其特殊的效用就可以通过宇宙的灵魂,影响到正好有准备的物质,这并非远距离作用,也不是魔法,而是由于原子的不停交流使然,真可谓是一本正经的奇思怪想。艾柯在自己创造的完美故事中淋漓尽致地挥洒他毕生积累的博闻才学,这种想象力与科学相结合的写法,既能让读者思考,又能让读者感悟,是埃科特有的写作风格。这种特别的文学趣味无人能够模仿。

跟《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摆》一样,《昨日之岛》全书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小说一开始的海难和空无一人的废船以及各种离奇的死亡勾起了读者无穷的好奇心,加上中世纪的历史背景、深奥的宗教辩思、精彩绝伦的哲理分析、独具一格的美学见解以及复杂的符号象征意义,这本描写海上探险和成长故事的小说真是如万花筒般引人入胜,读罢又回味无穷,不愧是喜欢埃科的读者的一场文本盛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