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00字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磨铁·文治图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对照带出对比,以史为鉴

这本书真是好看极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读得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天内将其读完。很少看历史类书籍可以看得如此酣畅漓淋且从头至尾都体验着读得一气呵成的痛快。作者将知识点一个个轻松带出,内容紧凑,中西方两条线同时铺陈,对同时代地球两边所处的历史境况有了大致了解后方能更好地将其进行对比。随着许老的讲述,思维和眼界被同时打开,他先带领我们纵观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脉络,再横向做两边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比就会更直观易懂了。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并且反复阅读的好书。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文史不分家

学历史的时候,课本总是分世界史和中国史,往往还不在一个学期讲。结果就是我辈理科生对历史的记忆往往是七零八落的,至今也不知道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中国在干嘛。而中国和世界(西方)历史一直是割裂开来的看的,完全是考试的八股印象,哪哪都对不上号。

读许老的这本《中西文明的对照》,有种找到北的感觉。四散的知识碎片终于被拼凑起来了,那种知识体系被重铸的感觉,醍醐灌顶之感,不夸张的说是四肢百骸通体顺畅啊。历史就该这么学才对。

中国史和世界史用文明发展这条主线串联起来,从古代文明开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推进,同时期中西方的文明发展方向,趋势,影响因素,摊开了对照着讲,到现在为什么出现差距一目了然。最后用一章做总结,把重要的文明转折点再捋顺一遍。

每一章都有许老的观点,一个史学家的思考,严谨独到,同时又充满关怀。结尾处他就对于近现代的中国状况发出“俟河之清,竟在何时?言念及此,无限地感慨。”的感叹。

敲黑板划重点,以时间为线看中西文明发展。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中西文明的对照》:我中国自有风范

近年来,我注意到有一股思想的浊流在中国社会中肆虐,旨在抬高西方贬低中国,诋毁、弃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虽然中华文明客观上在几十年内基本祸害殆尽,但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主观上的依附感尚还存在。这使得中华文明的复兴尚存一丝生机。但若被这浊流得逞,则我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此湮没于历史矣!我中国人从此沦为西人之附庸矣!因此,这股浊流必须警惕、重视,必须有理有据驳斥之,再以大耳刮子抽之,问他一个颠倒黑白、包藏祸心之罪!

略举三例:新版小学教科书编造故事,潜移默化中向中国的小学生灌输西人正面、国人负面的意识;为中国历史上的外贼进行系统翻案,如否认明朝抗倭;诋毁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如儒学、中医、武术(这两天刚热炒的太极不行)……关于教科书一案,已有网友挺身而出逐条揭示,有理有据,读者请自行百度,此处不再赘述,但教育部与此书相关之人其心可诛!翻案如抗倭一节,可请读者自己去看《明史》,其中涉及倭人则言“倭寇”,涉及汉人则言“海寇”,更有“日本贡马,并俘获倭寇为边患者《明史.成祖二》”“海寇汪直纠倭寇濒海诸郡《明史.世宗二》”之语,“倭寇”“海寇”并举,足证在史上确有倭寇。而别有用心者试图为倭人翻案,明欺国人不读书,指倭寇为汉人,否认倭人寇边之事,今我有铁证如山,可以闭嘴了吗!而诋毁中国传统文化,则多从不科学角度讲,无视“科学信仰”之大局限,甚是可笑。张口闭口科学的,请试解释什么叫做信仰?信仰就是某种脑激素含量过高呢,还是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呢?若答不出,先想清楚了再来辩!而可悲的是科学的肆虐恰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叹叹。

在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手段,并不直接攻击,而是暗下黑手,试图证明“西方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源,西方文明是师是父,中华文明是徒是子”的结论。例如曾经在微信上风传的“欧洲文明是三星堆文明之源,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之师”的帖子。这种观点不像为倭寇翻案那种低等的造谣手段,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子,没办法有理有据地系统的予以驳斥。还好,有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中西文明的对照》在。于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华夏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中国和欧洲“两者的会合要等到近代才显然可见”,“中西思维方式明显分野”。

当然,许先生这部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著作并不是为了驳斥浊流而写的,只是恰好可以借用来明正视听而已。从书中可以看出许先生对于东西方历史精到的视角,经过许先生的删繁就简,几千年的历史有如澄塘静影,历历可观。唯读者亲自试读,可知我所言不虚。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四):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中西文明的对照》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中西两个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话题。如果从远古开始计算,那么埃及文明当然是人类最早的起源,我们人类都是从非洲来的,越来越得到人类学家们都认可。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时候,我们的文明还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之中。可以说远古文明中埃及两河流域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曙光,由此发展来的希腊罗马代表的西方文明无疑是先走了一步。不过接下来西方文化进入了衰退期,漫长的中世纪使得西方文化看不到希望。

在古代历史中,中国代表的东方文明繁荣富足,无疑成为了西方人羡慕的榜样。从经济实力上,人口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中国的瓷器丝绸成为西方人渴望的文明的象征,前往东方就是寻找财富和文明,估计那时候西方人购买瓷器的心态和我们今天差不多,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楼盘都是西式的,所有的名牌都愿意用外文,一涉及到西方就觉得高大上。这种心态一时真的改变不了。

当年的西方列强小心翼翼地来到东方,一接触才发现东方文明只是外强中干,汉唐文明到了明清已经是强弩之末。昏庸腐朽,不堪一击。于是东方的神话破灭了。一百多年来,让东方人知道了西方人的厉害,也彻底匍匐在西方文明的脚下。

其实今天西方文明已经步入一个衰退期,只是我们还未注意。而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这些亚洲国家在几十年内迅速崛起,代表东方文化开始走向了复兴。而最近三十年,作为东方代表中国以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急速上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在崛起的同时,大家开始思考,难道西方是我们的未来吗?东方国家发展的方向就一定是西方吗?新加坡、日本等等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东方国家如何西化,也不可能成为彻底的西方国家。经济可以学习,但是文化无法抛弃。而随着东西方的此升彼降,很多人开始感觉到这似乎又是一次东西方文化逆转的时机。

这本《中西文明的对照》,里面从中西对照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历史,很有高度,许多地方让人感觉豁然开朗。封面设计都很有新意,左面是一条中国龙,右面是一条西方带翅膀的喷火龙,两条龙的尾巴连成一体。东西方文明在互联网时代开始融合。但是又好像是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现在正是东方文明上升,西方文明下降的过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太看低自己,太高估对方,也不用什么都要去学西方。东方要找回自己的自信。

《许倬云说历史03·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五):文明将人类带向何方?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包括具体有趣的事实,也能经由对其发展状态的梳理见出社会发展的变迁,文明进化的脉络,甚至是未来人类的归处。这本许倬云先生的《中西文明的对照》就从历史的角度为我们比较了中西文明的异同。 纵然文明包罗万象,许倬云先生还是用一本书的厚度简明地讲述了中西文明的各自发展的不同样貌,由于民族特性、地理环境、社会形态、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时间从上古时代以降,一直到近现代工业革命,作者用宏阔的视角、扼要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中西文明不同的发展方向与步调,东方中国对于人类与社会角度的探究关怀让我们成为先行者,西方文明对于战斗与对抗的追求令其无暇顾及社会制度与体制的建立,中国由于建立了稳固的政治经济制度与国家天下的概念而保持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但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最终在西方开花结果并且迅速席卷全球,而此时中华文明已经固步自封无力向前,作者在对于文明发展做分析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盛衰交替向前的曲线,盖因中华文明的衰败遇到了欧洲文明的兴起,而现在西方文明则同样无以为继,其中的碰撞与以后的发展颇值得玩味,也让我们对未来东方世界的文明——中华文明、南亚的佛教、印度教系统、中东的伊斯兰教系统——充满了期待。 在比较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整合了一个历史的全新样貌,曾经历史留给我们的局部印象,被作者整合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并且做出了更加客观的解答。是否希腊文化真值得我们如此敬仰,基督教如何成为罗马国教,欧洲现代文明的扩张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又是如何赚得“第一桶金”,而中国文明又从何时开始由盛而衰,在清代繁盛的表面到底掩埋着什么样的不安,都在文中多有涉及。作者以一位历史学家的博学与判断,对于历史重大的转折与影响均表达了鲜明的态度,毫不折中的论断,这是一本帮助入门读者创建对于历史基本了解与大历史观的书籍。 历史不仅代表了我们人类所有曾经创造财富的总和,还将影响着未来文明与国家的变化。从历史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可以引用到如今的例证,在宋代繁盛的经济背后是怎样一个逐渐枯萎式微的文明,而明清之际僵化的文明又如何走向死亡,尽管中西文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最终又在现代殊途同归,但是现在存在的未必是最好的。对于经济与政治的追求总是没有尽头的,是否我们忽略了在这些背后深刻的文明因素呢?是因为有了文明的推动,才有了相应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的成熟稳定,而文明同样也是推动未来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追寻文明历史的“成住坏空”之后, 我们应该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而这种文明会将人类带向何方?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