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阳明的智慧读后感锦集

王阳明的智慧读后感锦集

《王阳明的智慧》是一本由吴震 / 孙钦香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的智慧》读后感(一):古人智慧的结晶

人是很复杂而又简单的,人的内心和思想也是很复杂而简单的。“格物致知”说起来就四个字,若能意会也许很简单,但真要解释起来又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吴震和孙钦香的这本《王阳明的智慧》便是通过解读《传习录》来让我们认识王阳明的思想。

要说思想认知这事儿,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己的思想,也有一些人通过进行类似的学习研究而对相同事物有着类似的想法。比如说开创“心学”的王阳明与他的学生们、追随者们。也还有在此之前已经流传很多年的思想学派,以朱子的学说为根基而在明朝推广发展的儒家学派。 开宗立派从来不是易事,特别是在思想研究方面。纵使中国历史上向来对文人比较重视,自打汉武一朝独尊儒术以来,思想上告别百家争鸣,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挑战越来越少。王阳明却因为学朱熹,跑去“格”竹子,结果啥也没有收获到。而后再经过“龙场悟道”,心学由此诞生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作为新的学说、新的观点,阳明学甫一推出之时自然是鲜有人能理解接受的,遭到秉持当时主流朱子学说的学者的批评是必然的。本书开篇便说了这事儿,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两种理论的截然不同。阳明学说“心即理”,与朱子学说推崇的“去人欲存天理”,在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的见解。 打破传统从来不是易事,但开创心学的王阳明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学生、友人们仍旧坚持探讨并传播心学。这本书里的内容便是以《传习录》的内容为主,而《传习录》里所记录的便是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富含哲理的对话,与《论语》类似。 要普通读者直接去读《传习录》原文的话,肯定是不太能够理解那些古文里的文字所包含的深意。这本《王阳明的智慧》里便对每一段《传习录》里的对话进行翻译,当然,仅仅是将古文翻译为现代的语言肯定是不够的,书中的重点便落在译文之后的点评之中。 作者在点评里将《传习录》中前后的各种属于阳明学的观点串联起来,有些观点,并不是只提一次,我们会发现王阳明在与他的弟子们对话之时将某些观点一再解读。有时是因为多位弟子问了同一个或者类似的问题,王阳明虽然对于同样的问题答案是类似的,但每次总会举出特别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书中就多次说到“孝”“忠”“信”“仁”这些传统品德,传统观点这些就是天理不是私心,但阳明学就认为,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才会付诸实践的。提到对多的是“孝”,百行孝为先,但到底要怎样才算是孝呢?阳明学就认为要看孝行是否源自“本心”,而不是只在外在仪表上、言行仪节上去追求十全十美。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心学更加注重行为的本质,更加关注那些品质是否发自内心,而不是做做样子就够了。读完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不一定全部都能理解,思想是最难学习的,阳明和他的弟子们、追随者们反复探讨才有了这本智慧的结晶。欲速则不达。

《王阳明的智慧》读后感(二):读懂王阳明,便能参透人生,成就自我

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其一为孔老夫子,其二便是明朝的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清朝的曾国藩。 王阳明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源于他对儒家思想的巨大贡献,他被尊称为“心学大师”,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本《王阳明的智慧》可谓精华版《传习录》,作者选读的内容为了做到通俗易懂,供大众读者作为学习儒学思想的敲门砖,精选最为经典的99章句,并将过长条目做了删减,译文也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帮助大家能深入领会阳明学的奥秘。 在每个章节前面会先介绍本章命题形成的社会背景,随后附精选原文,第三部分再加以翻译,最后进行赏析与点评。 作者吴震为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哲学及儒家文化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孙钦香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亦为儒家学说。 我想这个版本的阳明学解读一定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儒学体验。

王阳明的儒学观点与孔孟、程朱有何不同呢? 因为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孔孟的儒学思想主要是为官僚机构服务,核心内容讲的是管理学,说白了就是帮助D王来管理百姓。 程朱时期儒学思想已经从管理学淡化为修身术,程朱主张的是格物致知的方法,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不停地苦学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理”,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外在的“理”,要敬畏天理。 而王阳明讲究的“心学”,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心即是理,要求做到内心的自修自省,保持良知,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内在的“心”。阳明心学注重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思考性,是一种大胆的思想解放。

阳明智慧的主要命题有哪些呢? 心即理,这是阳明学的第一命题,也是其他命题的源泉与根本,所以阳明学又被称为“心学”。 阳明并非认为探究外在知识不重要,而是认为一切外在的“知识”如果脱离了心体的存在将变得毫无意义,即是阳明所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人对阳明“心无外物”的思想存疑,便问他: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一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阳明说:你没来看花时,花和你都是“寂然不动”的状态,当你看到花的时候,它的美好在你的心中就明亮起来,由此可见,这朵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作者分析阳明的意思是:无论深山中的花有多美,不被人看到,那么对人类来说它就没有意义了。而只有当人去欣赏时,它的意义在人的心中才会律动起来。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 这与朱子的“知先行后”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质疑知与行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而阳明反驳心即是意,意识开始启动,就意味着“行”的开始。即“一念发动即是行”,而知行合一的前提是意识与行为的活动都存在于良知的机制下。

致良知,良知学说是阳明晚年成熟时期的重要思想观点之一。 在阳明看来,良知就是个试金石,他可以审查人类一切言行的是非善恶,与良知相合的就是正确的,相反,不按照良知而行的就是错误的,邪恶的。 万物一体,这一思想充分反映了阳明心学不是单纯的心性理论,而是饱含人文关怀,家国情怀的社会伦理学。 这里也与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相呼应,阳明认为,倘若每个人都能做到致良知,那么就能实现天下国家成为一体的存在,人人都能把他人视作自己的亲人,那么国与家也就没有隔阂了。 在这里,阳明提出了“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即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这是一个超越时代、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命题。

人人皆可成圣人,按照儒家传统说法,圣人是“生而知之”,普通人是“学而知之”,而阳明却认为人人皆可成圣人,因为良知人人都有,只不过在现实中被他物蒙蔽住了。 所以只要奋发图强,听从内心的召唤,保持良知本性,就能成就自己。

《王阳明的智慧》读后感(三):知行合一王阳明

放眼望去大明王朝能人异士,奇葩怪杰,英雄谋士数不胜数,然而称得上第1牛人的,非乐山居士明朝蕞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莫属。 众人皆知知识改变命运,王阳明想的却是改变别人的命运,从小就在为了成为圣贤而努力。 胡哲敷曾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蔡元培也曾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可见王阳明在历史上是很重要的思想家,即便是现在,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很多人。去了解他的阳明学,我们人生的格局也会在升华一步,至少思想境界上有会有所提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在中国哲学、儒家文化、宋明理学领悟颇有研究。他与潜心多年研究明阳心学的,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孙钦香联合著写的《王阳明的智慧》,带读者深入的理解阳明学的奥秘。 《王阳明的智慧》全书是精选了《传习录》的99章句,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分析赏析,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 体”等核心思想详细解说,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抵达灵hun深处。在对解析阳明学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位置。 如果你要了解王阳明,就不止要读《传习录》,你要去了解他少年时对“读书登第”的不屑一顾,你要了解他一心成为圣贤的志向,你要了解他“格竹事件”质疑朱熹的新潮思想,更要了解他经历生si后的龙场顿悟。 书中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讲起,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了重要节点,了解一个人的经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思想。知晓一个人的过去,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悟。 心即理是阳明学里首 个提出来的道德哲学领悟命题,心并不是肉体上跳动的心脏,而返璞归真蕞干净的良心或者是本心。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也是蕞广为人知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种心学在现在看来也是不落伍的。 充满997内卷的年代,只要我们够努力,老板明天就能开玛莎拉蒂,老板如果不是云南的,画的饼里连鲜花都不会有,“知行合一”不仅是约束我们自己,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明辨是非,看清身边人是真心相待,还是虚情假意。 等老板真的把福利打到账户了,再信他酒桌上许下的诺言。等男朋友真的把钻戒举到面前了,再去相信他的山盟海誓,提升自己的思想,才不会被别人PUA,有思想的女孩子才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我们可以善良,但是不能让别人利用我们的善良。 可以说阳明学是理想的大同世界,一个人若心怀良知,再坏也不会坏到什么地步,圣贤留下的笔墨,做为小白或许无法理解到其中的真谛,《王阳明的智慧》是入门者不错的选择。 保持住自己的本心,有着反省自己的魄力,有仁爱之心,人非圣贤,人人皆是圣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