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二十四史读后感100字

二十四史读后感100字

《二十四史》是一本由《二十四史》编委会编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0元,页数:74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四史》读后感(一):关于郑国渠的一个想法

郑国渠,这个名字容易引起人的误解,会以为这是一条郑国的河渠,而实际上,这是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当时韩国为了疲秦弱秦,派了个间谍让秦国修渠,可没想到,这条渠却成了秦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灌溉工程。修渠的总工程师,也是那个韩国间谍,名字叫郑国,因此这条秦国之渠被叫做郑国渠。

不过,虽然如此,可秦国为什么非要把这条渠叫做郑国渠,这不是故意让人引起误解吗?而且郑国为什么名字叫郑国?这不是跟现在有人姓韩,起名叫韩国一样滑稽吗?

最近,读《左传》才恍然大悟,秦国之渠之所以叫郑国渠而不会让人误解,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并没有“郑国”这个称呼。那个时候,称呼各国只称呼其国号,而不会在后面加一个“国”字,例如郑国只叫“郑”,齐国只叫“齐”,秦国只叫“秦”。战国这个称呼,要到西汉时期才有,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更是到近代才逐渐形成。

想通了这一点,自然就不会觉得有个人叫郑国这个名字有什么荒谬,也不会觉得秦国之渠叫郑国渠有什么不妥了。

可惜,这种想法是错的,终究是自己读书太少的原因。其实在《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中就有“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明确提出郑国二字。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也说“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偶有在国号后面加“国”字的,不过并不普遍。

再想想,郑国渠修成是在公元前246年,而郑国灭亡实在公元前375年,相隔了一百多年,那个时候早就没了郑国这个诸侯,所以郑国渠并不会引起当时人的误解。

读书的乐趣,就在于这里吧。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解答,乐在其中矣。

《二十四史》读后感(二):吕禄、吕产为什么会失败?

读《史记·吕后本纪》,因喜欢吕后的缘故,十分替他的两个侄子吕禄、吕产的失败感到不值。

吕后死时,怕别人在她死后对自己家族动手,便尽最大的努力,就给了自己家族最好的牌。

《史记》记载: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赵王禄、梁王产各将兵居南北军,皆吕氏之人。

也就是把军队交给了两个侄子,而且军队都是吕氏的人。

懂政治和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了军队,才有了一切。

但吕禄、吕产不仅把军队拱手让与人,还让吕家家破人亡。

为什么这两个家伙把他们姑母留下的一副好牌打成这么烂?

当看到下面这一句话的时候,答案其实很简单了。

《史记》说: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

吕禄、吕产这两个纨绔子弟,可以做富贵闲散之人,却做不得政客。

你让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画,绰绰有余,要让他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却是难为了他们。

所以当吕禄、吕产中计放弃军权时时,连他们的另一个姑姑吕嬃这个女流之辈都懂得其中的厉害,说:“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并把珠玉宝器全部丢掉,说:“毋为他人守也。”

只可惜这个年轻人不懂。

所以他们的失败,也就自然而然了。吕后的失败,败在了后继无人。

所以,吕禄、吕产最好的选择,是放弃权力,退隐江湖,可他们却不能这么选,吕后或者说局势把他们推到了历史舞台,他们就只能如小丑般舞蹈。

这个世界,还是有太多的无奈和身不由己啊。

吕禄和吕产有了权力,没了自由,最后身败名裂,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悲哀。

《二十四史》读后感(三):黄忠的一生

正史《三国志》中并没写黄忠临死前说过什么话,连他的死都只有寥寥数语:

明年卒,追谥刚侯。

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黄老将军死前的遗言了,我们不知道他是厌倦了乱世沙场还是惋惜自己不能继续在沙场征战,回顾一生,不知他是否还有什么遗憾。

关于黄忠,史书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回顾。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做中郎将。曹操攻克荆州后,在长沙太守韩玄处任职。刘备占领荆州四郡后黄忠投靠刘备,随刘备入蜀。

黄忠对于蜀汉政权,有两大功绩。

一是在收川战役中率军自葭萌关入成都,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刘备攻下益州后,拜黄忠为讨虏将军。

二是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击败并杀死夏侯渊,立下大功,迁为征西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与关羽同列。

诸葛亮赞誉黄忠: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黄忠去世。有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这里可以说一下,黄忠与关羽不合在历史上确有此事,一大原因就是关羽太高傲,刘备想拜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

而今便令(关、黄)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也就是说,黄忠的功劳,马超、张飞亲眼所见,所以封黄忠为后将军,他们不会有意见。可是关羽在荆州,听到自己与黄忠同列,一定会不高兴。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当关羽得知自己与黄忠同列后,生气地说道: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于是关羽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赐,还是费诗一番劝解,关羽才最终接受。

以上,便是黄忠的一生了。

《二十四史》读后感(四):吕后——极端的政客

读《史记·吕后本纪》,常常会感慨人性在权力面前,是多么得不堪一击,权力如洪水猛兽,会吞噬一切人,包括权力者本身。吕后,就是这样一个以权力为食的极端政客,以至于成为一个为权力而生、为权力而死的人。历史上像吕后这样的政客,其实还是不多见的。

一个极端的政客是怎样的呢?权欲熏心、残忍暴戾、毫无情感。

说吕后权欲熏心,可以从她的遗言可以看出。她的一生都是围绕着权力的,哪怕死前也是如此。吕后的遗言是:“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吕后死前,关心的是吕家还能不能继续掌权,所以她安排了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吕王吕产掌管南军。在快死的时候,怕大臣叛变,还让人秘不发丧,大有将生死置之权力之外的气魄。这一点,曹操就比不上吕太后。曹操临终前,安排的是妻妾住房、就业问题和遗物分割方法等。与吕后相比,曹操实在可爱。

说吕后残忍暴戾,可以从她对付戚夫人的手段可以看出。戚夫人是她权力路上的绊脚石,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差点成为太子,再加上戚夫人很得刘邦宠爱,所以可想而知,吕后有多么怨恨戚夫人。所以,吕后在杀了赵王后,“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这种做法,翻遍史书,实在没有人比吕后更残忍了。为什么吕后要这么残忍地处置戚夫人?直接杀了她不就好了吗?我认为除了满足吕后残忍的报复欲望和变态心理外,更重要的是报复和警告他的儿子惠帝刘盈。因为刘盈曾阻止吕后杀赵王如意,这无疑是对她权威的挑战,怼她而言也是一种威胁。所以,吕后才会让刘盈去厕所看已成为人彘的戚夫人,目的就是为了警告刘盈。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刘盈因此吓出了病,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这一点,吴王夫差也远不如吕后。吴王夫差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政治敌人的?他打败并俘虏了勾践后,竟然留着勾践的命,最后还让他回国,要是夫差也学学吕后,就不会有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事了。与吕后相比,夫差实在天真。

说吕后毫无感情,可以从刘盈之死看出。本来自己的儿子早死,最伤心的应该是母亲。但情感是政客的第一大敌。刘盈死后,在丧礼上,吕后只是假哭,却没有眼泪掉下来,此时她心里想的还是权力二字。众所周知,在古代帝王的驾崩往往是政治敏感时期,权力的洗牌往往发生在这样的时候,所以吕后没有心思去哭去伤心。直到有大臣提出,让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分别掌管南北军,其余诸吕都入宫任职后,吕后才心满意足地掉下眼泪来。这一点,项羽比不上吕后。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原因在于她的妇人之仁。在垓下战败被汉兵包围,他舍不得的是美人虞姬和骏马乌骓,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在自己属下面前痛哭。与吕后相比,项羽实在多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