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了凡四训读后感锦集

了凡四训读后感锦集

《了凡四训》是一本由袁了凡 / 尚荣 / 徐敏 / 评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15.00 元,页数:2016-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一):古籍是茶,评注是泡茶者,读者是饮茶人。

一杯好茶能爽口舒心,一本好书更能清净本心,这是我对《了凡四训》的看法。自身的文学功底不高,所以好的评注者对我而言,非常重要。二位评注的解释,让我长了不少知识,对儒、释、道三家的一些知识扩充了不少见闻,收获多多。

《了凡四训》读后感(二):了凡四训

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谢谢先贤们对后人智慧的启发!

自己最近也是有所困惑,所以也是缘分让我遇到了这本书,感恩!

做善事不能为了做善事而去做善事,做善事不能苛求别人的回报,要内心向善。

多做善行,广积阴德,自己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好的书籍能启发人的智慧,开阔人的心胸,能让我们的心平静的去面对一些事情,加油!

学会感恩!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袁了凡亲证亲述:改运需要多长时间?

改运需要多长时间?这是很多朋友经常问到我的问题。一切我们还是以事实为依据,袁了凡是改运成功的实例,我们可以看下他改运用了多长时间,或许可以为我们参考。

袁了凡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是,对于一些细节,可能会被一些朋友所忽视。

袁了凡童年丧父,为了养家糊口,就弃文学医。后来,他巧遇一个孔先生,断他可以入仕为官,建议他去读书。并以皇極神数,算其一生,结果36岁之前,所断之事,无不应验,且丝毫不差。

由此他就深信,一切皆命定,半点不由人。所以就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就在36岁的时候,遇到云谷禅师,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原来命由我造,福自己求。他由此开始发奋改运。

孔先生算他科举考弟三,他却考了弟一;

孔先生算他53岁而终,他却活到74岁;

孔先生算他官至县令,而他做到兵部职方司主事,官居正六品;

孔先生算他无子,他却于48岁喜得贵子。

也就是说,此后孔先生所算就全不准了。袁了凡自己的命全变了。

袁了凡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一切并非天定,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那么,运的改变,他花了多长时间呢?

他36岁遇到云谷禅师,从这时他开始发愿要改运。他发誓要做3000件好事。在他发愿的次年,也就是37岁的时候,孔先生算他科举考第三,他却考了弟一。他的命运从他发愿的弟二年就开始变了!

而他这3000件好事的愿,做了多长时间呢?10年!

前面的3000件好事做完,他想求子,又发一个愿,再做3000件好事。这时他已经47岁,结果弟二年就生了一个男孩。这3000件好事用了多长时间才做完呢?3年!

他50岁的时候,又发一个大愿,要做一万件善事,想求得中进士(孔先生算他命里没有进士运,顶多考到贡生),结果,到了发愿的第三年,也就是他53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

而这一万件善事,他用了多长时间呢?3年!

而关于这一万件善事,也特别有意思。他发了这一个大愿,他媳妇就发愁了。3000件好事,弟一次花了10年才做完,弟二次花了3年,现在你发誓要做一万件好事,哪有那么多好事可做?你这一万件好事得多长时间才能做完啊?!结果,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有一个神人告诉他说:只减粮这一件事,就可以抵一万件善行。因为,只这一个举措,就让数万百姓受益,所以,足可以抵一万件好事了。

但是,这必竟是一个梦,他心里没底。他后来请教幻余禅师,这个梦是否可信?禅师说可信。虽然禅师这样说,袁了凡还是拿出自己的俸银,在五台山斋僧一万。此心之真切,实令人感佩!

袁了凡改运,总共花了多长时间?弟一个大愿3000件好事,花了他10年时间;弟二个大愿3000件好事,花了他3年时间;第三个大愿10000件好事,又花了他3年时间。前后总共16年!

实际上,16年之后他就不再做好事了吗?当然不会。他可能会做得更多,会继续做。只是,前面之所以要统计多少件好事,只是为了约束自己,为了验证。而此后他已经养成习惯,念念皆善,事事皆善,就没必要再去发什么愿再去统计了。

我们看故事,象这种细节不应该忽视。袁了凡改运成功了,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改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三两天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内在的规律,就象生孩子,十月怀胎,想三两个月,乃至几天就把孩子生下来,那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一个久病的人想要痊愈,中间还有治病、休养的过程呢。

今天刚吃药,明天就想活蹦乱跳,怎么可能呢?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改运改运,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样的,行为习惯的改变也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并且,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改运改运,只有改,运才会来。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我们的观念改变一点,习惯改变一点,运势就会改变一点,这个是肯定的!

不是运势能不能改变,是你想不想改变,愿不愿改变。你觉得不能就不能,你觉得能,它就能!你要改运的心急切,这个运势就改变得快,你改变的心不急切,这个运势的改变就慢。但是,不管是不是急切,这个时间是要花的,是急不来的。路漫漫其修远,慢慢来吧。

《了凡四训》读后感(四):心存善念,慎独修身

终于写完了。

暑假的某一天在书店闲逛随意之中发现了这本书,仅翻看前言就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却越来越多丢弃了良知。中国传统道德被弃如敝履。年轻人追求新潮,在各类西方元素的诱导下,很多事情看的无底线。古圣人言:“人不知礼,与禽兽何异?”我并非说西方或者说外来思想都是糟粕,都是全然无益的。

在中国近代那思想冲撞的年代,中国人学习西方,西方的先进思想给落后愚昧的中国人带来近代文明的曙光。

在近几年,所谓的“性开放”、“爱自由”等糟粕思想出现在各大城市,我们扪心自问,这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一致吗?国人质朴、纯良的精神正在消失殆尽。中华民族是博大的民族,几千年来批判吸收,正是因为如此扬弃我们民族才表现的绚丽多彩。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作此文不为其他,愿世人(尤其青少年)不再受垃圾视屏的影响,做到正己慎独堂堂正正做个男子汉。

一下我将用书中分段的方式取义阐述,若看到的朋友持不同观点,欢迎留言指正。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六祖慧能

何谓立命,在一般人看来,人生天地之间,命便是一个人的归宿和准则。在书中袁了凡先生科举、中场、名次皆被孔先生算定,不曾转动分毫。使得了凡先生在进入国子学后终日静坐,不动任何念头,这便是命数。世人也常用命运来解释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命运乃是前世而定,上天依据各自的德行进行运转监督,不夹杂任何情感在其中,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命运不可改变吗?《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认为:君子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内心积极探求来获得的。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以周礼为基础,鼓吹好的言行是得到上天肯定并且赐福的。

世人皆有谬误,认为上天所定之事,只得顺从,人不可胜天。却不知在心中亦是一片天地,善恶只一念之差。六祖慧能曾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即一切福田都是可以通过内心求得的。佛家有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意思。事情的大小、对错重要的是我们应如何看待罢了,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结果也是不同。

古人以圣贤的言行作为标榜,一举一动犹如神明注视,不可妄为。(举头三尺有神明)行为上通于天,是福祸贵贱的来源。

《大学》有言:“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格”探究,“修”修正。圣人云:“过则能改,善莫大焉”。

改变我们的过失,修正自己的行为。追求内外双得,这不是我们老祖宗一直强调的吗?

故人们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生而为人,何人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书中,提到改过之法,须具足三心:羞耻心、发畏心、发勇心。

第一、知耻。知好、知坏、知善、知恶、知可为、知可不为,懂得羞耻便发愿改正。

第二、知敬畏。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天地之间有众多神祇监视人们一举一动着实记录。我们要讲“慎独”,即使是在孤僻的角落一举一动也要小心翼翼。

《玉历宝钞》人自命终之时善恶之报也随着身死随之去了。地狱酷刑赫赫映入眼帘。怎么能随心放纵呢?

第三、发勇猛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普通人的过错,莫大于”好色、好名、好财、好怒。”过有千端,唯心而造“改邪正也是一心一意,心存正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受到网络的影响。现代人(尤其青少年)价值观出现严重扭曲,甚至出现”变态“,稀奇古怪层出不穷。心魔在这”方寸“之间肆意横行。

现代人最缺乏的便是一颗清净之心。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运气不佳多是阴气郁结所致。动则生阳,善亦升阳。

在书中,袁了凡先生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来进行阐述劝导。不作一一赘述。我们弄清一个问题,何为善,何为恶?

明代心学大儒王阳明曾高度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简单明了,善恶本是内心就有的”不假外求“要达到它很容易,但凭心地做事。有益于人皆是善,有益于自己皆是恶。在书中,还有专门讨论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的论断,论述精辟,其论断发人深省。

行善之法十条:

一、与人为善

二、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四、劝人为善

五、救人危急

六、兴建大利

七、舍财作福

八、护持正法

九、敬重尊长

十、爱惜物命

自利利人,功德无量

这一章节在书中是较短的一节。主要阐述人在发迹之时总有一段谦和的时光。

中国人认为最美的一种状态是半满的状态。花朵含苞待放最美,月亮半月最美。任何事物在极盛之后必然会走向衰亡,这是一种规律,亘古不变。

据此观之,吉祥祸福皆来自于自身。必须心存善地,约束自己,这样才会使得上天垂怜降下吉祥。,这是人们接受福祉的基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