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1000字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1000字

《禅与日本文化》是一本由(日) 铃木大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一):禅,动禅.

动禅,禅不是躲起来的修炼,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多举手投足和一举一动当中实现.日本文化源于中国,很多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看似相近,实则内涵相去甚远.禅并不是概念,也不是某个学说或信仰的延伸,而是有着自己的内涵.还不够140,还不够140还不够140

动禅,禅不是躲起来的修炼,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多举手投足和一举一动当中实现.日本文化源于中国,很多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看似相近,实则内涵相去甚远.禅并不是概念,也不是某个学说或信仰的延伸,而是有着自己的内涵.还不够140,还不够140还不够140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二):《禅与日本文化》读书笔记整理

《禅与日本文化》读书笔记整理

作者:(日)铃木大拙

领域:哲学-日本,宗教,禅宗

读完对禅宗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禅宗不像儒家一样主张言传,也不像道家,有一套极为抽象的宇宙观。禅宗可以说很简单,它没有系统的理论,当然也无法用语言表述。就像道悟说的那样:“见道当下便见道,一旦你用大脑去思考,便有偏差。”禅宗主张的和大多数哲学恰恰相反,是要从“概念”中解放出来。禅宗是超验主义的,主张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如果想要学习偷盗之术,直接带你去“实习”一次,所以禅宗也是十分务实的。

后面将禅宗与武士道、剑道、俳句、茶道、山水画等的关系,虽然作者铃木大拙大师有点抬高禅宗的意味,但确实是我们(尤其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读得匆忙,没做相关记录,日后重读时一定补上。

&书摘

P4

与印度人相比较,中国人不是很有哲学头脑。他们更注重实际,致力于世俗事务;他们依附于土地,他们不是空想家。中国思想虽然深受印度式思想的激发,但它从未失去与大多数事物的接触,也从未忽视日常生活中实践性的一面。这种国家性的或民族性的精神习性,使得印度佛教转变成为了禅宗佛教。

P15

克尔凯郭尔:哲学家建造了一座美丽的宫殿,但是他注定不能住在里面——在为供别人和自己瞻仰而建造的宫殿旁,他有一间自己的棚屋。

P29

我们欣赏的是多样性中超脱的孤绝——在日本文化用语辞典中称之为“侘(音同“诧”/わび)”。“侘”的真正意义是“贫困”,消极得讲就是“不在时代潮流中随波逐流”。所为贫困,即不依赖于世俗事物——财富、权力、声名,而且在内心感受到某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的存在——这就是“侘”的本质的东西。

P30

当过度注意、强调精神的重要性时,往往会忽视形式。

通过不完整甚至应该说是丑的形式来表现美,这正是日本艺术家们所擅长的绝技之一。

P43

一僧人问唐代禅师赵州。

僧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

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僧云:“此犹是拣择。”

P75

时宗:我必须做的俗事堆积如山,何来时间冥想?

佛光:无论做什么俗事,都应将它作为你内省的机会。终有一天,你会悟到存在于你内心的时宗是谁。

P78

叶隐,正如字面,是“隐藏于叶子背面”意思,不炫耀自己,不哗众取宠,远离世俗之眼,而为社会同胞尽心尽力,这就是武士之德。

任何伟业,若不能达到几近疯狂的境界,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如果不能突破普通意识、释放出隐藏于其后的力量,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这种力量有时或许是一种恶魔,但毫无疑问,这种力量是超人的,作用是惊人的。一旦进入无意识状态,这种力量将会冲破个体的极限,死亡也就全然失去了毒芒。

P144

一种理念,无论多么具有价值、令人向往,当心对其产生执着时,便是一种病态。剑道学人须要摆脱的“病害”如下:(1)渴望获胜;(2)渴望诉诸技艺;(3)渴望炫耀所学;(4)渴望威慑敌人;(5)渴望扮演被动的角色;(6)渴望克服一切缺点。执着于这些想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让剑道学人成为剑的奴隶,无法真正做主,不能成为真正的剑士。

P207

这就奠定了禅与日本艺术概念在精神上的关系。无论赋予艺术什么样的定义,它都是发自于对生命意义的体味,或者可以说是生命的神秘深深地渗透进了艺术的结构中。

P214

对禅宗开悟方法的心理解释就是“人的极限即为神机”——用东方哲学来讲,其根本即为“穷则变,变则通”这一真理。

P225

日本的俳句无须冗长、复杂、知识性的东西。事实上,俳句排斥观念性的结构。

P247

禅与茶的关系:和、敬、清、寂。

P278

茶的精神是贫、是独,是绝对主义,它使空性的思想具体化。

&豆知识

①超验主义

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其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

②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其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2019.3.26 火曜日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三):禅与日本文化 读书笔记

1,何为禅? 禅是自由(“自我依靠”)和自在(“自我存在”)的宗教。 禅宗就是要唤醒被“无明”和“业”之密云所包围而沉睡于我们心中的般若。般若可解释为“超越的智慧”。佛教的真髓是般若与大悲。大悲可解释为“仁爱”或者“怜悯之心”。 真正的自由是般若的结果。当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发现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总是很自由的,因为他追求属于自己的活动方式。

评:与大乘小乘佛教追求涅槃成佛不一样,禅宗似乎更重得到般若,即个人的修行,个人的解脱,而并不求如菩萨般大悲苍生,乃至度苍生。禅宗首先是度己。(应再参考《佛学概论》)

一段令人憧憬的境界:让心摆脱所有的恐惧,远离所有的执着,那么心即是自己的主人;那时,心将无碍、无滞、没有停顿,不再闭塞,就像流水一样,也如风吹一般,自然任意地引导自己而行。

1-1 生命充满了神秘。有神秘感的地方,必有禅的存在。

2,如何参禅? 语言与行动。 2-1语言即著名的偈子,禅僧既不总是忙于祷告和忏悔,也不阅读或背诵典籍、讨论其内容,而是和禅师闲谈对话的方式解惑,往往禅师的回答短小、神秘甚至离奇和难以理解,而且总是伴随行动,比如动不动就当头棒喝了。 关于当头棒喝,并不是出于胡乱生气或性急,而是出于想将弟子从陷阱中救出的恳切之心。假如弟子掉入陷阱了,与其坐在井口给他讲如何避免陷阱,显然不如直接给他一根棍子把他拉起来。

禅宗大师们有句名言,“但参活句,莫文死句。” 死句是那些再也无法直接、具体、密切地传达给经验的语言。它们被概念化,被切断了生命的根源。

评:因为禅宗是反概念化的,认为人无法从僵化教条中得到悟,所以自然反对一般佛教会传诵的经书等;禅宗又是重视体验的,反对逻辑和形而上的辩论,因此即使对话也不似苏格拉底的盘根究底法,或者青睐于古希腊延续的哲学会饮式的讨论传统,而是通过像灯谜一样的语言来达到悟。

2-2 行动部分。 一个新角度理解为什么要行动,为什么宁棒喝而非语言。 —— “为什么”一词只适用于二元对立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因果关系对于人的理智才有作用。当我们想超越它时,为什么便不再有意义。

2-3 某些佛法真义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又或“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对事物进行直觉性或经验性理解,是任何佛教宗派所传授的佛法真义。

3,禅与艺术/科学 3-1,禅是体验性的和个人化的、具体的,而科学是非体验性的、系统化的、抽象的,强调大多数的结果。科学和哲学需要借助语言,而对禅来说,语言则会成为羁绊。

评:禅也需要语言,那些隽永而哲思的诗文也是由语言构成的,但不同于科学与哲学的解释性语言,禅的语言本质上应该是诗性的。从海德格尔起,法国哲学转向了结合诗感的文字阐述,寻求隐喻,无论萨特、波伏娃到福科。

3-2, 禅无论如何都是与艺术紧密结合而与道德无缘的。禅可以是非道德的,但不可以是非艺术的。 评:很难想象一位禅师、修行人会讲非道德。然而随后笔者讲了以前著名的禅师以偷盗为例讲参禅的方法,大盗为了训练儿子偷窃,故意在现场给儿子使绊,从而激智。或许禅宗认为存在即合理的,而在那些具体的合理之中得以超脱的,即艺术的,呈现禅意。 3-3, 当艺术极其深远地而且以创造性的姿态展现它的神秘时,它就会动摇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时,艺术也就成了神作。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雕刻还是诗歌,毫无疑问都包含了这样的性质——某种近乎于神作的东西。看看那些真正的艺术家,在到达他们创作活动的巅峰时刻时,在那一瞬间,他们将变身为创造主的代理人。艺术家生活中的这种巅峰瞬间,用禅语来讲即为悟的体验。

3-4 , 美并非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所表达的意义,只有当观察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意义的承载者并与其共存时,他才能感到美的真意。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观察者须生活在无二元对立的“超世界”中。或者,进一步而言,只有当我们彻底消灭了复杂多样的无所不在的对立因素,进入某种更高层面时,这样的境界才会出现。其时,美学终于与宗教合而为一了。

4,侘之审美/孤绝 侘(wabi,汉语拼音为cha, 4)= 超脱的孤绝,真正意义是贫困,消极地讲,就是不在时代潮流中随波逐流。 所谓贫困,即不依赖于世俗的事物——财富、权力、声名,而在内心感受到某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的存在。 侘的生活可以做这样的定义,一种深藏在贫乏之下的难以言表的静静的喜悦。

孤绝。不是孤独,也不是压抑的寂寥,而是对“绝对的神秘”的一种深刻体味。 万物皆来自未知而神秘的深渊。通过其中任何一个事物,人都可以窥视到这个深渊。

《释氏要览》中,狮子吼菩萨问,少欲和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我们应该领悟到:虽不自由却无不自由之念,虽不富足却无不富足之念,虽不完美却无不完美之念,方为“侘”。若因不自由而感觉不自由,因不富足而担忧不富足,因不完美而抱怨不完美,则不能称为“侘”,此为真正贫穷之人了。一切皆作如是观,坚守“侘”意,则与坚持助佛戒无异。

5,武士道与禅:必死之念 5-1 为何禅对于武士阶级充满魅力?甚至在进入日本时,受到贵族反对,而武士欢迎。 从道德来讲,禅宗是教导人们一旦决定进路就绝不回头的宗教; 从哲学上讲,禅宗对于生和死是平等视之的,禅的目的是让人从生死羁绊中解脱出来; 从方法上讲,禅之修行简单、直接、克己、自强,这种戒律性倾向与战斗精神是非常一致的。 5-2 “我带着剑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斩断心头的私念。” 其实文殊菩萨也是持剑者,他右手持剑,左手持经。圣剑并不是为了杀生,而是为了斩断我们自身一切的贪欲、嗔忿、愚痴,是对准我们自身的。

5-3 何为好的剑术: 正念:“我的剑术不是为了击败别人,而是不被别人击败。” 状态:“有意识的无意识”或“无意识的意识”,或“无心”的状态。从心理上来说,这种心态是绝对被动的,心灵此时已经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委身于一种未知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虽不知从何而来,但异乎强大,看上去可以把控整个意识领域,并使其认识未知。就意识来讲,人已经变成自动的木偶了。 这种“无心”,是由技术深入到精神层面,心灵与生命原则充分产生共鸣,从佛教的语义来解释,那就是超越生死、善恶的二元论。达到这一境界,一切艺术都将成禅。 再谈“无心之心”:若心置于敌人,则心为敌所夺。心置于己身,则己身而紧绷,此乃修行初始之时所为。若心住于剑,心为剑所夺;若心欲抢先机,心为抢先机所夺,凡此种种,皆为心住,心有住,则身心失念。佛法里称此为所住之心为迷。故谓无明住地烦恼。

5-4 剑道受禅影响的具体体现: 练习剑道的大堂称为“道场”,道场原意是宗教修炼的场所=悟的场所。 禅宗也用“剑刃之上”来指真正超越生死之线、饱经风霜的禅僧。

5-5 如何理解杀生: 他完全没有伤人之愿,只不过敌人正好出现了,自然而然就成了受害者。就是说,剑自动完成了它[正义]的使命,而这正是慈悲之功用。

5-6 何为高手: 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心的实在,使心真诚,不假虚荣,技艺之事自然如影随形、随之拥有。 命在天,盔在胸,成败在双脚。以必胜之心赴战,将毫发无伤地返回;以必死之心决斗,则死而后生;以逃生之心击战,则必死无疑。

5-7日本剑术特点: 双手持剑,并不空出一手保护自己。 武士所佩之剑有两种,长剑用于攻击和防御,短剑用于必要时的自行了断。

6,禅看概念化 6-1, 自从意识觉醒后,人开始成为概念化生物,每天所从事的都是抽象的思维,生活按照概念进行着。虽然本能并没有被压制,但已失去其天生的不可抗性及突然迸发的冲动。

评:咋听起来觉得人明明每天在从事具体的劳动,比如工作、家务、吃喝等,为何运用的都是抽象思维,然而当行为变成惯性,我们的很多下意识操作其实是包含了概念化的判断的。比如工作时遇到新人的热络就适当避而远之,因为俗话说那些表面自来熟的往往也最容易变脸。又或和小孩子一起做家务,看到他持刀和你的不一样,就一定想着要纠正过来,想当然认为他的手法很危险。也许是大脑的简化本能让我们把过去的习得经验转化为概念,可以更快速地给出价值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继而继续指导我们的行为。而在这惯性的作用下,使我们忽略了反思,搁置,也即当下的体验,而非过去的经验。

6-2, 正是想象,或更确切的说,是幻觉,而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让人们心生各种烦恼、恐惧、担忧。当这样的幻觉被清除后,生命应该就以自己认可的最佳方式照料好自己,不是吗? 评:很喜欢这句,生命以自己的方式照料自己。 6-3,上帝创完了世,说道,“好。” 上帝并无任何善恶之举,只一句,“好”;而这个万物之真实面目的“好”字,在日本禅宗的术语就叫“其尽”。

6-4,悟的原则就是不依赖于概念而达到事物的真理。概念对定义真理有用,但对我们亲身理解真理不起作用。概念性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令我们能言善辩,但那只不过是肤浅的东西,而不是富有生命力的真理本身。因此,它缺乏创造性,仅仅是无生命物的堆积而已。

7,禅与茶 7-1,如果说茶象征着佛教的话,那么葡萄酒就是基督教的象征。葡萄酒被视作救世主为罪孽深重之人流的血,名画里很多喝酒酩酊大醉的场景,而茶使人神清气爽,又不让人陶醉。

7-2,“和、敬、清、寂”。这四要素贯穿在茶道仪式始终。

和,调和,如茶室的氛围之和,触感之和,香气之和,光线之和,声音之和。 敬,原本是一种宗教色彩的情感,是对高于我们生死之躯以上的存在物的一种情感,在世俗意义上,延伸为不轻视他人的情感。 “敬”的情感之中存在着深刻的宗教性思想态度。为了在寒冷的冬夜御寒,禅可以将寺中佛像全部烧毁。作为摒弃了一切虚饰的迷人外表的真理,禅可以摧毁包含珍贵遗产在内的一切文献以拯救其自身的存在。但是,禅绝不会忘记去尊崇一片被狂风撕裂,被泥泞包裹的微不足道的草叶;也绝不会对将一切淳朴的野花奉献给三千世界的佛陀之事产生怠慢之心。禅所需要的是内心的虔诚,而不是那种单纯的概念化、物理性的模仿。 清,清净,清洁。 寂,不仅安静、平和,在佛典里常用来表示死亡、涅槃,在茶道里,接近于贫乏、单纯化、孤绝。侘和寂都可以定义为一种对贫乏的积极的审美情趣。侘的生活可以做这样的定义,一种深藏在贫乏之下的难以言表的静静的喜悦。

7-3,茶道是足利将军(1338-1568)、安土桃山(1568-1615)和德川幕府(1615-1867)等时期多个哲学思潮的共同结晶。在德川幕府时代,茶道之艺达到了顶峰。

8,宗教-逃避

宗教有时候可以定义为,是一条逃避俗世单调无味生活的道路。也许会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宗教为了达到绝对境界或无限,不是逃避生,而是追求生的超越。但实际上,宗教是一种逃避,在那儿可获得短暂的呼吸并得到恢复。 禅作为精神修炼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由于过于超越,一般的精神是不能到达的,所以禅修的茶士们就想出了以茶道的形式将禅中所悟付诸实际行动的方法。或许,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美的渴望使他们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评:铃木大拙说的实在。让我想到斯通纳的话,教书并不高尚,不过是失落之人找到偏安一隅罢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