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束缚的人》读后感锦集

《被束缚的人》是一本由[奥] 伊尔泽·艾辛格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束缚的人》读后感(一):碎碎念

被束缚的人 是被什么束缚 束缚究竟是利是弊

“要是让绳子给缠得不能蹦跳,那就失去了意义” 我想这是自我约束的原则 也是社会设立规章制度的原则 不立规矩不成方圆 但也不可丧失灵活性。

广告画 仿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海报上那个年轻男子的渴望不可求 看破海报上一切虚假的美好

镜中故事 不禁让我想象 倒叙的人生下 各个阶段的事情会给人带来如何不同的心理感受。

窗剧场 是老人与小孩间纯真的互动 是成年人以其”社会经验”判断老人“诡异”的行为后报了警

“他开怀大笑,小手捂住脸,突然变得严肃,似乎用空手抓住笑容一秒钟,然后,用尽全力将笑容扔到了警察脸上”

《被束缚的人》读后感(二):绞刑架下的书写

'人们在回顾一生的时候,也可以确如看到镜中的映象一样,由近而远,从今到昔,在这时序的逆行中,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它有着卡夫卡式的开头:'醒来时,太阳正照在脸上,他不由得又把眼睛闭起来。他正想驱赶蚊子,却发觉自己被缚住了。'写卡夫卡式的审判:'既然他曾图谋采取行动,不是出于自卫,那么这个在他身上执行的判决,就是正确的。他受够了总是处于生死边界,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而她与卡夫卡的不同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粉碎障碍与死后重生的可能性,是'从终点开始又面向终点的写作'。被束缚的人得以重获自由,所背负的审判不再悬而未决,死去的人们如同镜子背后的映象,重复着时序逆行的人生。卡夫卡是'一切障碍都将粉碎我',而艾兴格尔逾越了一切障碍与苦难的症结,化身为绞刑架上的人,以十字架上的绳索与献祭定义了自己的一生。

尽管如此,也别和未来生气,那是它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人永远无法站在生死交接的畛域回望自己的过去,是成千上万个瞬息也无法抚慰的孤独。

《被束缚的人》读后感(三):虚幻或是现实

一个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被绳子缚住的人,来到马戏团后赢得了极大的关注和喝彩。

他对观众说:你们看,说是手脚完全不让活动,又松了一点,说是可以活动,又紧了一点。大家反问他:你总算还能活动吧?他说:不错,我也只能是这样啊。这样的回答让人不禁想起:在梦中,早上六点的公交总站等车的人们,睁不开眼睛,更看不清面孔,只让人觉得个个都相似。太阳理所当然的明亮,但却丝毫感受不到它的热度。反而一股股寒气从脚底渗入皮层与骨头的缝隙中,这样并不会使人无法在陆地上行走,公交车来了,人们照样去往目的地。只是经年累月下去,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到了最后,仿佛被地面吸住一般,退化为了爬行动物。

“我”能轻易的挣开绳子,却一直留在马戏团中,轻巧娴熟的表演,还学着新动作。杀死了狼后,甚至决定去南方。

绳子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没有绳子,“我”的蹦跳没有意义,“我”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绳子对“我”来说是勋章啊,就如同学历,财富,社会地位对于人们的意义一样。“我”戴上了这个勋章,在适应了这个勋章后甚至感到了生活的自由。没有了这条绳子,没有了这些勋章,人就失去了“自己”。由这些东西组成的虚幻的自我被湮灭,但或许又是真正自我的诞生之日。

《被束缚的人》读后感(四):寓意揭示显示,生活的写照

整篇小说应该是属于中篇小说,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推进。

首先,小说主人公发现自己在河边被捆缚住,但不至于不能活动,在艰难尝试2次以后终于站了起来,在观察自己实在无法解开绳子后,开始第一次的尝试如何在被束缚住的情况下行走,作者在之后面写了沿途的景色,此时可以看出,主人公已经逐渐的习惯了被束缚住,随后马戏团老板发现了主人公动作的滑稽,就这样,主人公就加入了马戏团,成为了马戏团的红角,他在舞台上表演,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被束缚的情况下进行的,人们竞相模仿,他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绳索非但不能约束他的行动,而且还是他觉得“自由”,在马戏团的生活中,他也遭受到了嫉妒,同情,猜疑,当然很多人都想让他解开自己的绳子,但他始终没有解开绳子,而是想着一直被束缚着去练习各种新的动作,但是,渐渐地观众的兴趣越来越淡,他也并没有多少观众了,然而,主人公在束缚的情况下竟然杀死了马戏团逃跑的狼以后,观众们都不相信,再一次表演中,观众竟要求主人公表演如何杀死狼,开始主人公还不是很担心,但是,马戏团老板娘居然在此刻解开了他的绳子,主人公慌了并且非常生气,幸好驯兽人及时的开枪打死了狼,而主人公跑走了,离开了马戏团,他再次回到了河边,在破晓时分他觉得河水里仿佛浮起了冰块,天仿佛飘起了霏霏的雪花,使他得记忆模糊了!

在开始读这篇小说是文章的底部写到作者是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受到了纳粹的迫害,后来又看到说她是“女版卡卡夫”,超现实的感觉,在文章中,感觉整体的情节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熟悉,在进入马戏团以后,主人公仍然从不解开绳子,理由也很简单,想要练习新的动作,在一般看来觉得非常荒谬,但是主人公还真的是坚持下来了,是一个非常固执又有恒心的人,在此期间,他还不断地遭受到各种伤害,但是,还是坚持下来,然而最终在马戏团老板的妻子处于好意帮他解开绳子后,他逃走了。在这片小说中我仿佛看到了很多文章的影子,开始我觉得会想高尔基的《海燕》一样,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形象,后面又像是《海上钢琴师》一样无法放下,所以觉得非常熟悉,如果说要联系实际的话,只能说那些为了你好的,其实并不懂你,只是一味的想当然的为你好而已,并不真正的懂得你的想法,就像马戏团老板娘一样,她曾多次和主人公谈心,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竟然解开了绳子,而事实是主人公已经非常习惯被束缚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因所谓的自由而去行动,自由和束缚也是相对的,有的时候自由其实也是束缚,适应束缚最终也能获得自由!

·

《被束缚的人》读后感(五):转廖伟棠的“不被束缚的作家:伊尔泽·艾兴格尔”

(转自凤凰读书)

不被束缚的作家:伊尔泽·艾兴格尔 by 廖伟棠

二战过去70多年之后,用中文去阅读德语作家伊尔泽·艾兴格尔,在时局此起彼伏的漩涡中,这是一件让人跃出漩涡而投身一个恐怖的美的行为。 就像爱尔兰诗人叶芝在《1916年复活节》所写:“一切都变了,一个可怕的美已经诞生”,如果说二战让德语蒙上原罪,让使用它的天才比如犹太诗人策兰陷入分裂;伊尔泽·艾兴格尔(Ilse Aichinger 1921-2016),这个神秘女子,“四七社”里真正的诗人,她也许是二战奥地利的变乱留给世界文学最特别的遗产,她选择的是反制德语,以另一种诗性语言的炼金术。 伊尔泽·艾兴格尔生于维也纳,母亲是一个犹太人医生。17岁的时候,因为德奥合并,伊尔泽·艾兴格尔一家遭受迫害,她被迫中止学业成为工厂劳工,但她保护了她母亲,把后者藏匿到二战结束。不幸的是,她的外祖母等许多亲人,都死于集中营。 今年动荡的夏季,我在旅途中读伊尔泽·艾兴格尔的短篇小说集《被束缚的人》,一开始并没读出纳粹时代的创伤,恰恰相反,她的语言充满了解放感,轻盈迅捷,在许多闲笔中密密种植着神秘诗意,那似乎是超越时代的,她的超越不是二战时德国诗人们所谓的“内心流亡”,而是一种最高级的反抗。 在现实的迷雾里,她常常浑然不觉地变魔法一样把你带到回不去的境地——这一点,和写短篇小说时候的卡夫卡相似,《乡村医生》《中国长城建造时》那样的诗性洋溢的。但伊尔泽·艾兴格尔是一个湿漉漉的卡夫卡,而且更为浓缩,这是一种女性的阴柔所致,她不会像卡夫卡那么孤清决绝。 从小说《被束缚的人》可以见得,这篇小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夫卡著名作品《饥饿艺术家》。一个人发现自己莫名被捆绑了起来,渐渐地他放弃挣脱,并且在马戏团里表演被捆绑状态下的生活努力。他也像饥饿艺术家那样不被观众信任,要提防自己的“艺术”被破坏,但不同的是,当一天“艺术”真的被破坏之后,他选择了报复,而不是默默死去(这似乎是伊尔泽·艾兴格尔挣扎着和她母亲在反犹迫害中奇迹般活下来的一个隐喻)。 这样一种对生的肯定,还以一种貌似吊诡的逻辑出现在《广告画》里,广告画中人渴望能有一死,其实是从对短暂人世的渴望而来,但同时呈现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意外死亡。死让死之前的生命顿时充满意义,没有死的世界是可怕的——这样的一篇童话,是存在主义卡缪式的,画中人不是王尔德的快乐王子,他的“自私”所肯定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个别的生死。 小说集中伊尔泽·艾兴格最有名的作品乃是《镜中故事》,这篇看起来像是一气呵成的短篇小说,完美地阐释了何谓“神乎其技”。一个人的命运从死亡一刻倒着往前推演,但推演的手法不是倒镜头电影《疾走罗拉》那种戏剧性的,而是像一首招魂的咒语歌那样无理、神秘,语言进入一个加速度中——一般的小说这种加速度是用作描写死亡的,她却来描写复活。同时她不忘已经发生了的死,死与生的话语相继交织而出,越来越疯狂,最后戛然而止。 事实上她是诗人,那种心怀善意但被视为异端的诗人,在这一点上伊尔泽·艾兴格更接近写《鳄鱼街》那个布鲁诺·舒尔兹。他们一样使用稠密、梦话一般呢喃的语言去书写身边人的变形记。《黑夜天使》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在梦境中不知不觉痛彻心扉的故事,以懵懂少女的口吻叙述姐姐的神秘死亡,若隐若现中有一些难以启齿的故事在其中。这种写法让读者如中毒般欲罢不能,无法接受小说的结束,几千字就足以折磨你好几天如鲠在喉,你就像塞林格短篇小说的读者一样,成了一个美的受虐狂。 小说集最后一篇《绞刑架下的演讲》是彻底释放伊尔泽·艾兴格的创伤与愤恨的一篇独特之作,继承的是法国维庸的狂狷与激情。渐渐收紧的绞索中,那一把不知道有罪还是无罪的声音清晰响亮,彷佛在审判这个世界。诗人崭露她的愤怒,但依然是优美之怒,是剃刀边缘的飞翔,这也是背负沉重死亡阴影的集中营一代所必须的自我救赎。

作者简介: 廖伟棠,诗人、作家、摄影家, 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作家。曾出版诗集《野蛮夜歌》、《春盏》、《后觉书》等十余种,散文集《衣锦夜行》、《波希米亚香港》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