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生活到小说(第二版)》读后感锦集

《从生活到小说(第二版)》读后感锦集

《从生活到小说(第二版)》是一本由[美]罗宾·赫姆利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生活到小说(第二版)》读后感(一):让人昏昏欲睡的一本书

书名非常吸引人,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小来。

坦白地说,这本书我只认真看了第一章《日志》。

或许,这是一本好书。但作者的写法,又或许是翻译问题,整体结构比较松散,重点不突出,不够系统,更要命的是,语言也不够生动。

比如说《日志》这一章,他说了写日志的好处,但具体怎样写,怎样使日志作用最大化,写得不清不楚。

总体来说,我读不下去。

《从生活到小说(第二版)》读后感(二):从生活到小说之间需要不断的练习

这是一本关于创意写作方法论的书籍,也是我今年写作类阅读主题的继续,之前读过不少创作者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从村上春树、毛姆、斯蒂芬·金到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娜塔莉·戈德堡,我开始从阅读创作者人生经历分享逐步过渡到创意写作的实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非常巨大。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即写作是一种疗愈,作者旗帜鲜明的反对这个观点。他说“如果写作真的有什么效果的话,可能是让你神经过敏”,作者的语气调侃了点,但是我想有过创作虚构类作品经验的人来说,可能会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他这里提到的写作,当然是指创作,虚构类的写作。

从小学过语文,我们的写作在非虚构类上可能也主要体现在散文中,我记得我对文学和写作产生兴趣和自信也都是在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中。现在我写作更多的是读书笔记、育儿笔记等非虚构类的纪实文体。文学的分类如此丰富,而我目前的写作却有极大的极限,我特别喜欢看虚构类的故事,看小说,也经常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所触动,于是萌发了创作小说的想法。当然,钱钟书老先生曾在《围城》的序言中提到,很多人误把创作欲望当做创作才能。欲望足够大了,看的足够多了,似乎给自己一种错觉,以为自己也可以写出同样的作品,这样的误解真是太自大了。

作者首先从大众对小说的误解着手,因为还是有不少的读者会误以为小说还有真实的,小说必然是虚构的(“小说”这个词哪里来的?)已经约定俗成了吗?很多创作者还是要在文首声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那么虚构和真实,有明确的界限吗?我之前有疑问,似乎从真实世界取材,是一件很偷懒的做法,真正的创作应该完全脱离生活,所有的故事都应该自己去编造,那样才能高于生活。随着年纪的增长,才发现,脱离生活的创作是无法实现的,而且留心观察与记录,真实生活所赋予给我们的素材已经是丰富多彩了。当然,记录素材是非常需要用心的,作者习惯用日志来收集素材,这个日志和日记完全不同,是纯粹用来收集创作素材所用,记录的范围要比日记更广泛一些。

作者接着对回忆录与纪实小说、逸闻与小说、小故事、故事与小说几种创作载体进行了区分,对于如何选择人物,把真实的人物、场景、故事进行改写都给出了很多例证。尤为重要的是,作者最后一章的名字是法律与伦理,为想从真实生活中取材的作者提供了一些案例,如何避免惹诉讼上身,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去进行“报复”,这类新闻我们也能在国内看到不少,挺开拓思路的。 这本书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书系的一本,这一系列书很像是学校的参考书目,单单读完是不足以从这门学科毕业的,作者在每一章都留下了写作练习题,这些题目非常有趣,值得持续练习。

《从生活到小说(第二版)》读后感(三):《从生活到小说》:只为梦想成为小说作家的而写?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创意写作书系”里的一种,我觉得罗宾•赫姆利的《从生活到文学》,最适合尝试写作小说、正面对走入绝境的初稿一筹莫展的读者。假如这个判断能够得到本文读者的认可,我的下一个建议是,可以直接从第三章“聚焦真实的生活”开始阅读。这一章以及接下来的三个章节“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地点”,赫姆利先生用少说理多摆事实的方法,将他认定的各种写作误区以及修正的办法,表达得晓畅明白且容易跟着学。

赫姆利先生说,一般初学小说的写作者,多半会从自己的记忆中选择素材,这大概不会有疑义,尽管,有的人会选择自己亲历的往事,有的人会选择听来的故事,有的人会选择间接而来的有意思的人和事。无论从何种途径获得的写作素材,赫姆利先生说,下笔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给纷杂的生活赋予一种秩序”。我读《从生活到小说》到了这里,猛然觉得,这本书或许真的能为我的写作指点迷津!

人生数十年,那些有意思的过往总让我觉得,假如将它们写成小说,至少不会比我读到的有些小说差。可是每每沉沙折戟后我疑惑:小说这种体裁真的只青睐有天赋的写作者吗?赫姆利先生说,不!“秩序是生活和小说二者的根本区别。真正的生活,总是混乱的。小说则有结构、秩序和加工”,这句话,触痛了我,赶紧翻检出自己那些半途而废的习作硬着头皮重读一遍,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小说家的罗宾•赫姆利,一下子就点中了小说写作的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可贵的是,赫姆利先生不喜欢做隔岸观火者。假如你认可了秩序是小说得以成功的第一个关键点,依照接下来赫姆利先生提供的方法加以训练,写作水准就能提高,我以我的实际操作过程证明,那是虚妄之言。

那么,赋予纷杂的生活以小说的秩序,都有什么妙计?赫姆利先生说,最好的策略是,从某个主要人物出发来讲故事。可是,怎么去理解这条最好策略呢?赫姆利先生引用了美国作家巴里•汉纳的短篇小说《水边的谎言》,他用这篇小说的开头来精讲巴里•汉纳是怎么让纷杂的生活拥有小说秩序的,一下子就将那条最好的策略变得可出可感,并情不自禁地要按照赫姆利先生的要求模仿起来。我就是这么做的,不得不说,写过小说的人讲起如何写好小说的课程来,非常切肤。

当然,赋予纷杂的生活以小说的秩序的策略,不止这一条,而每一条赫姆利先生都是这么来讲解,于是我们在愉快阅读中一条一条地学到了小说的写作技巧。“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地点”等等三章教我们如何将真实记忆转化成小说的课程,无不是在愉快的阅读中学完的,至于能不能掌握赫姆利先生教授的技巧,又能不能将技巧活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得要看读者是否能老老实实地按照每一章节后布置的作业练习了。是的,《从生活到小说》每一章节都附有与课程非常贴切的练习。

如果说从第三章开始学习《从生活到小说》,到第六章《真实的地点》,就基本掌握了罗宾•赫姆利先生的这本创意写作教材,那么,他为什么要写作第一章“日志”和第二章“确定形式”呢?这两章讲述的内容,实在过于琐屑,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地按照原书的顺序来阅读,怕是会忽略这两章的肺腑之言,甚而会因着这两章内容的过于平实而错误地以为,所谓创意写作书系中的名著,也不过尔尔嘛,于是,放弃。只有做过了从“聚焦真实的生活”到“真实的地点”4个章节后面的练习,我们才能深深体会到,看似不起眼的“日志”和“确定形式”,实在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第一步。至于书的最后两章,则是富有经验的赫姆利先生给就要成为小说作家的你必要的提醒。

关于阅读《从生活到小说》的体会说到这里,我依然有个疑惑:想做写小说的作家,是创意写作书系能够成全的吗?就我,更相信天赋。有了写作小说的天赋,再拥有一整套“创意写作书系”,那就如虎添翼了。那么,是不是说,“创意写作书系”只对梦想成为小说作家的读者有用?

答案是否定的。

罗宾•赫姆利的《从生活到小说》,等于将生活到小说的过程和盘托出。如果仔细体会由他密布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喜悦、欢欣、疑惑以及避免不了的迷茫和顿挫,再读小说,会不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或曰,小说读者嘛,本来就是旁观者,非要成为参与者,是不是太动脑筋了?可是,开动脑筋的主动阅读,不是比被动阅读更有意思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