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读后感摘抄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读后感摘抄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是一本由月下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读后感(一):一生真伪有谁知

看完月下的《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对陆小曼的认识又有了重新的改变。当那一朵曾经“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的雪花终于不再能够“潇洒”,终于要去“那冷寞的幽谷”“那凄清的山麓”,甚至于“上荒街去惆怅”的时候,陆小曼应该是终于“醒”了吧。“醒”了之后的陆小曼依然曼妙如初,心境却已经大为不同。她珍藏了她于1931年春天创作的那幅送给徐志摩、并且被他随带在身边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的山水画长卷。生性耐不得寂寞、总是忘情于交际圈的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也不再出去交际。徐志摩去了,她的内心也似乎是随他而去了:“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这一种心境,是和陆小曼对待第一次婚姻大为不同的。当1922年时年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的时候,她其实并不快乐,甚至就连蜜月的激动也很快就烟消云散。她是北京交际圈中的名媛贵客,一朝一夕也安静不下来,这与专注于工作和前途的丈夫王赓形成了针尖对麦芒般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婚姻危机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刚刚回国的徐志摩就在这个时候与陆小曼相识在了“不该相识的时候”。志趣相近也同样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徐陆最终结合,仿佛天作地合一般。相比较第一次婚姻,陆小曼的这一次婚姻是她争取来的,可以说是一次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虽然偶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但徐志摩对陆小曼可谓是倾情有加,陆小曼也得意于徐志摩的爱意无限。这一次的婚姻,恰如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曾经写过的:“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但徐志摩摔机之后,一切的快乐就从此结束了,从此以后陆小曼也像是变了一个人。其实,虽然陆小曼以喜欢交际著名,但她却并不只是花瓶,她其实也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出身大家闺秀的陆小曼,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时父亲陆定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后来还曾出任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的兼职外交翻译,还翻译过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又拜刘海粟为师学画,还熟谙昆曲、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多才多艺的陆小曼,在与徐志摩的爱情与婚姻戛然而止之后,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从此真正静下心来,1958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虽然,在徐志摩之后,陆小曼又与翁瑞午一起曾经“生活”了二十多年,但这是一段“只有感情,没有爱情”的经历。1926年10月3日,正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徐、陆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盛大婚礼的时候,梁启超在证婚词中说:“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陆小曼果然记住了这一句话。

事实上,陆小曼留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的形象,前期基本上就是那个在达官贵人的交际圈中游刃有余的名媛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她与徐志摩结合的前前后后,而她的才艺却并不为其他人所在意。她因徐志摩的死而被时人批评和指责,却甚少反驳——也许是她觉得没必要这样吧:既然真情实感就在她和徐志摩的内心深处,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已经不重要了。五年的婚姻生活短暂但快乐,他深情,她恣意,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爱情和婚姻,情投而意和,唯此而已矣。

唐代的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曾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真正认识陆小曼,也不能局限于一个时期!她的生命跨度是1903年到1965年,下结论也必须要从这62年的时光里一一细细梳理才行。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读后感(二):That girl:那个真实的陆小曼

文/友竹

张韶涵在《That girl》里唱道:浏览几世纪 美丽被人设计了 别人怎么说管他的 灵魂是我的……这几句歌词用在陆小曼身上真是贴切的很。

以前看过张红萍著的《陆小曼画传》,从中了解了她的一些逸事,也见识过其照片里的美人风姿,但是对于其画作所见不多。现在,月下这本《陆小曼传》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陆小曼一生经历的文字史料,还展示了大量画作,对于想要全面了解其书画艺术的人来说实在感到欣慰。

其实,抛开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妻子这个名头,作为一个具有极强艺术个性和做人原则的女子,陆小曼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后人注意的地方,但是因为与徐志摩的那场结合,人们每论及她,便总要扯上那些情史。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婚姻是两性永远要面对的课题,恋爱是人们终生难忘的记忆,更何况一代名人的婚事情史,就更易引起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兴致了。

事实上,尽管与徐志摩在恋爱之初让陆小曼确确实实饱尝相思之苦,甚至“浑然没了自己”,但是再婚后的陆小曼一直都依自己的真性情生存,完全没有按社会给女性规定的性别角色生活,她拒绝做传统意义上的“贤妻”,继续着她从前那娇慵、贪玩、挥霍的生活。

这一点当然不值得今天的我们提倡;但问题是若不是她过惯了这种生活,我们也不会发现她在舞台表演上的天赋以及后来写成的《皇家饭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皇家饭店》的主题一反中国传统观念的牺牲精神,却闪烁着一丝个人主义、人文精神的光芒——作为女人,即使身为母亲,也要考虑自己,要自爱,而不是随时准备牺牲自己。而这正是她一贯的品质。

新婚后的陆小曼与公婆住在一起,却全然不看老辈的脸色行事。她在饭桌上让志摩帮她吃剩饭,饭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要丈夫抱她上楼。后来徐母向张幼仪抱怨“这是个成年女子啊,她竟然要我儿子抱她上楼……”。因为嗜吃,志摩说她“一天到晚就是吃,从起身到上床,到合眼,就是吃。也许你想芒果或是想外国白果倒要比想老爷更亲热更急”。因为身体不适染上烟瘾,志摩说“我亦未尝不私自难受,但实因爱你太深,不惜处处顺着你……”。

这样的小曼自然不能博得两老的欢心,后来,徐氏老夫妇竟然到张幼仪那里去了。再后来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婆婆过世,公公不让她进门,她只能住旅馆;公公大寿,也不邀请她。这对她的打击很大,作为明媒正娶的媳妇,她在徐家却根本没一点地位。至于她的丈夫虽然尽力赚钱满足她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但在爱情上就像个任性的孩子:虽然有了她,仍对林徽因、凌叔华等人念念不忘,并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表面看来,小曼不争不闹,其实敏感的她心里一定苦不堪言吧。

所以,后来她委屈地对王映霞说“我以最大的勇气追求幸福,但幸福在哪儿呢?是一串泡影,转瞬之间化为乌有。”其实,王映霞听了此话何尝不会有类似感伤呢!那个曾经许诺她“可以做自由的女王,生活尽可以独立”的郁达夫最后又给了她怎样的回忆?也许正如月下所说,“女人和男人的爱是不同的。男人更自私,更懂得保全自己,女人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直至失去自己。”

但不管怎样,志摩对小曼还是充满感情的,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这份感情显得不够纯粹。然而,志摩的早逝却使世人深深误解了她,甚至一些昔日好友都离她远去。世人皆谓小曼不体晾志摩,却压根不考虑小曼的苦衷。胡适曾说她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她是“一位曾振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刘海粟说她是“一代才女,旷世佳人”。而本书作者却说,陆小曼是被众人宠爱的,也是被一切人所遗弃的。

是的,因为敢爱敢恨、不按常规标准做人做事,她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简直判若两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不能否认她就是那个按照自己意愿过完一生的真性情女子。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读后感(三):美女+才女:解读陆小曼的多面人生

说起陆小曼,我想她应该比金庸笔下的黄蓉更有才华,比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更漂亮,很可惜的是她没有黄蓉对爱的专一,也没有林黛玉对爱的痴情,她这一辈子,男人最不喜欢女人做的事情她都做了,比如红杏出墙,比如吸食鸦片,比如好逸恶劳,除了她的才华和美貌,后人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位世间奇女子。

月下著的《陆小曼传》,让我再一次走进了这位与众不同的奇女子。说到陆小曼,自然还得说到三个男人,一位是军人王赓,一位是诗人徐志摩,另一位是即擅长书画诗文,又会中医推拿的翁瑞午。军人王赓可谓是青年才俊,家庭富有,前途无量,陆小曼的父母很有眼光,以为宝贝闺女嫁给王赓从此便衣食无忧,很可惜的是陆小曼耐不住寂寞,与王赓的好朋友徐志摩好上了,宁肯堕胎也要离婚改嫁。还好王赓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他没有难为陆小曼,而是好聚好散,并且终身不娶,可谓天下好男人。徐志摩大家自然熟悉,他的《再别康桥》众人皆知,这位风流才俊自然也是多情种,他的结发之妻是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很可惜徐志摩嫌弃张幼仪相貌平平,根本无爱。遇到林徽因后,他开始疯狂恋上林徽因,但林徽因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但这段情感也是昙花一现,没多久徐志摩就熟识了陆小曼,而且一见倾心,这也铸就了徐志摩的悲剧,他们的爱是疯狂的,双双离婚,组建新的家庭,然而一个文人想养活大家闺秀,谈何容易,他们的生活自然拙荆见肘,特别是这段时间陆小曼开始吸食鸦片,美好的爱情也开始因为经济拮据发生矛盾,夫妻之间的战胜也因此升级,徐志摩为了维持这段婚姻,只能费尽心血,辛苦奔波,结果飞机失事,终年才35岁,正是风华正茂、大好年华。徐志摩的死,自然会让陆小曼悲伤,不过陆小曼还得活着,于是乎徐志摩的好朋友翁瑞午又成了陆小曼心仪的男子,只是翁瑞午不比徐志摩,他没有抛妻弃子,他只是喜欢陆小曼,至于与陆小曼再结婚,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涉及。不过不得不承认陆小曼确实优秀,所以翁瑞午的子女也承认父亲与陆小曼在一起的时间要比母亲多,还好的是翁瑞午的子女在父母去世后,还能善待陆小曼,甚至照顾到她去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不过徐志摩的父母是不承认这个儿媳妇的。

都说红颜祸水,该怎么去看待这位美女加才女呢?感情生活,我觉得那是个人的事,大家之所以愿意往深里探究,就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实际那都是个人的选择,人家首任丈夫王赓都是美好祝愿,作为外人也就不必为此劳神费力瞎琢磨了。其实我们看看这位才女的作品,就知道她有多出色了,而且晚年陆小曼还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我也想,既然才华这么出众,为何会选择过着如此另类的“人生”呢?也或许我们太容易被一些故事左右我们的判断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现在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宽泛了,能够理性地去评价一个人,还原其真实的生活,而非带着各自的观点才好。

不管怎样,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位风华绝代的陆小曼又多了一些了解。也欣赏了她的画作和诗歌,我觉得女人就是女人,为何会有那么多男人愿意与她在一起,而且那么喜欢她,自然有喜欢她的理由,甚至可以包容她的缺点,可见,陆小曼还是很有女人味的,再加上她才华出众,哪一位男人会抵御住这样的诱惑呢?抛却那些负面的声音,仅凭陆小曼的那些作品,她就值得被人记住。

陆小曼,一位饱受世间争议的奇女子。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读后感(四):理解之同情 懂得之悲悯

80后女作家月下笔力颇健,除小说创作外,近年来陆续而迅遽地出版了张爱玲、三毛、萧红、伏波娃等现当代女作家的系列评传,令我常常有目不暇接的感叹。

月下书写评说的这些传主虽风格各异,但都文名高炽,个性显豁,颇具传奇性和争议性。这些眩目的表象之下,根本的共通之处则着落于一个“情”字。阅读她们的文字,似乎对情都有着透彻的认识;但透视她们的人生,却都又为情所“累”,穿越过无情的人世,留下了一个个伤情的背影。我想这也是月下深有共鸣,为之同情,报以悲悯,并激发和葆有如此创作热情的根本。循此理路,月下刚刚推出的新著《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也便是这根藤蔓(线索)上结出的一枚新果了。

陆小曼留给世人大众的印象似乎并不大好。起码对我之前来说是如此,先入为主地给了她一个风流交际花的定位,凭着美貌,奢靡而浮华,逞露着骄娇二气,可谓现在“腐女”的典范;徐志摩完全是乃师梁启超训诫的“色令智昏”,一时情惑,终不免毁于其手,多少有些“红颜祸水”的意味。后来读过“奇书”《安持人物琐记》,由其中有关陆小曼的几则,警觉其人其事原是别有丘壑、别具隐情的。现在月下披陈索隐,在书中发抉其人之丘壑,令人领略小曼绝代之风华、脱俗之蕴藉;厘清其事之隐情,明了徐陆情路之坎坷,爱怨之因由。尤其是对志摩之死及其前后相关人等的表现和因应的剖析,既为小曼正名,又通过比较显见小曼才是爱志摩最纯粹最无私,以及为人处世最磊落最率真的人。所以,情感倍受打击、身心倍遭摧残的小曼实是“红颜薄命”;而其生前身后有为情所苦之实,却累于众口铄金之虚,更见出小曼的不幸了。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有名句“易追无价宝,难得有情郎”,道尽人间“情”之不得圆满。月下关注并书写的那几位女作家笔下对情的透辟解剖和自身留给世间的伤情背影,都是对这种不圆满的反应和写照。但陆小曼既身出世家,经过场面,见过世面,“无价宝”自然不在话下;而先后得遇挚情深沉的王赓、激情浪漫的徐志摩,乃至知情知意、不离不弃的翁瑞午,这连缀起她整个生命的三个男人对她都称得上情真意挚,当得起“有情郎”了。如此,相对于其不幸的命运,相对于那几位传主,小曼又可以说是别有幸运的。

历史大家陈寅恪等始终强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研究要秉持“理解之同情”,即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来分析其面对彼时历史机缘所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从而理解历史事件何以发生发展。人物传记是历史著述的重要门类,月下虽不是历史学人,其所著几位女作家传记也并不旨在历史研究,但她的书写始终自觉怀抱并实践了“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和方法。在本书中,她从陆小曼的出身、生长环境、个性、精神状态、健康状况等方面出发,条分缕析出陆王“婚变”和陆翁“结合”两大颇费物议之公案的所以然与不得不然,从而既客观公正地还原了王赓、翁瑞午的本来面貌,更鲜明地烘托出陆小曼的率真、宽容和有情,尤其两相对照出林徽因、胡适等徐志摩的密友、知己在其身后所暴露出的虚伪、自私和无情。基于这样的理解,月下的笔端流溢着对陆小曼的不幸抱以的深致真切的同情。但依我对月下的了解,我认为她还蕴含了另一层次的同情,即相“同”的“情”。月下眼光透彻,观点冷峻,言语泼辣,敢爱敢恨,阅读过程中月下赞赏有之、贬斥有之的态度,令我常常产生“代入感”,悬想假如是月下处于传主的位置,她一定也会做出相同的反应,产生相同的情绪情感,同喜同悲,同哭同笑。所以,读月下的书,我也常常觉得她的书写同时是在写出并照见了自己。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理解之同情”便是懂得,由此而生的慈悲是种深广无私的悲悯。月下所作的人物传记都归为“评传”,评说和评点便是撰叙的重点和方式。月下的点评常见箴言般的警语,大多辞锋犀利,一针见血,甚至有如当头棒喝。这种“雷霆手段”不为轰击眼球,目的在于提醒读者和自己从对传主凄迷哀婉的同情中解脱出来,不在无谓的感伤中过度沉溺,而是汲取教训,明白是非,点燃希望,心怀光明,超越情欲纠结相爱相伤的轮回之苦,实现自我的成长和生命的成就。警策背后的期许,便是以“菩萨心肠”面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了。而这悲悯,我想,当是月下不辞繁劳,勤于笔耕,为那些奇女子作传纪事的目的和意义。

世事如风,岁月如流,可怜多少风流,消散在这如风如流里。但读月下的书,觉天地有情,我心欢喜,果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刊发于《城市晚报》2016.7.17日书评版)

《繁华落尽 雾冷笙箫:陆小曼传》读后感(五):自序

有人问我,你会为爱情而死吗?

我反问他:有值得让我为他而死的人吗?

在那个时代,陆小曼为爱情离婚,可谓壮举。

现代人没有爱的没有爱,有爱的不敢爱,试探、防备,在自己的世界里辗转猜疑,把爱情变成了战争,直到两败俱伤。

林徽因选择明哲保身,陆小曼为爱情不顾一切,更见其真性情。王尔德说,为富有诗意的事业破产是一种荣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破产的资格,多数人还是渴望没有风浪的、安定的生活。爱情是一种感觉,而生活更需要理性,需要计划、安排、衡量,但是爱情一旦衡量就不再是纯粹的爱,真爱没有条件,是最真的本心。有多少人为了那颗本心伤痕累累,无悔无怨。

真爱难得,所以无价。可是又有多少人——王子和公主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有意无意地忍不住践踏这无价之感情?战争上演,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开始玉石俱焚,开始——

婚姻生活不再像恋爱时那么浪漫,小曼也曾把烟枪掷向徐志摩。追逐的很艰难,如果得不到,连怅惘也会带上一丝迷幻的色彩,可是一旦得到,便不由得本性流露,本性与本性,总是容易发生龃龉。人是充满习气的动物,习气不除,苦就继续。所以有人会说:“爱是一场相互的妥协,失去哪一方的努力,都会最终分崩离析。”

小曼热衷于大上海的夜生活,流连夜总会,常在外面吃大菜,买戏票,逛赌场,生活非常挥霍,徐志摩的父亲看不惯这位儿媳妇,断了他们经济上的支援,志摩只好同时在几所大学教课,课余时间再赶写诗文赚取稿费。

有一天,小曼又玩到很晚才回家,徐志摩好心劝导,她“却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负气出走,免费搭乘一架邮政班机,飞往北平,飞到济南时遇上大雾,徐志摩和机上的两位驾驶员一同罹难。

听到这个消息小曼晕倒了。

人生无常,巨大的不幸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降落,山崩地裂的震动,一刹那的晕眩。小曼说欲死未能因老母,她在《哭摩》一文中,沾血带泪地写道:

……我希望摩的灵魂也来帮我一帮,苍天给我这一霹雳直打得我满身麻木得连哭都哭不出,浑身只是一阵阵的麻木。几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过来,知道你是真的与我永别了。摩!漫说是你,就怕是苍天也不能知道我现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伤……

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去伤害身边的人,总有到头的时候,物盛而衰,泰极否来,他终会离开。

忽然想起《牛虻》中的一个场景,琼玛甩过额头的一缕灰发说:看啊。她因为误会亚瑟而打了他一巴掌,亚瑟自杀了,她因悔恨砍掉了打他的那只胳膊,已经变成牛虻的亚瑟看着她的断臂无动于衷。你为你的错误惩罚自己,可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一切都无法挽回,志摩再也不会回来。

小曼愧悔交加,痛彻心扉,仿佛做了一场大梦,如今梦醒,她再也不去那些娱乐场所,过起了深居简出的日子,终身素服,不再有无谓地交际。她开始收集志摩的文字,“遗文编就答君心”。

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萨特说你被判为自由,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所以当我们任性妄为的时候,当我们被激情冲击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恢复冷静,在冷静中做决定或者说话,谨言慎行的古训自有它的道理,“惜福”便是惜取当下,惜取拥有。

经历了那么多悲伤和磨难,我们是否开始懂得: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志摩死后,小曼成了“红颜祸水”,徐家人对其恨之入骨,朋友们也逐渐远离。小曼虽有种种毛病,千番不是,但毕竟是个忠厚、真诚的人,值得交,值得爱。何况两人的错处,终不在小曼一人。还是小曼娘吴曼华说得对:“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

她似乎是中了寂寞的毒,没有人可以解得了。

王赓的呆板不可以,志摩的多情也不可以,爱人让她更寂寞了,只得希求于朋友。她用浮华驱赶空虚,留恋舞场,热衷社交。她从小没为衣食住行操过心,她与王赓的婚礼“仪式之甚,轰动京师,所有费用都是陆家一力承担……”出身这样大家的女子哪里懂得生活的疾苦。

世人多怪小曼不懂得体谅志摩,谁人懂得小曼的苦衷。徐家公婆把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归咎于小曼,“公公视我如仇人……我以最大的勇气追求幸福,但幸福在哪儿呢?是一串泡影,转瞬之间化为乌有。”再加上徐志摩与林徽因藕断丝连,频频看望,都有了浮言,小曼更灰心,她所追求的幸福,确实如泡影了。

外界的事情消磨着她的意志,再加本身体弱多病,至爱也不能依靠,她又能如何呢?刘海粟说志摩有着文人的弱点,他的浪漫心性终究不能让小曼踏实地生活在他的世界里。郁达夫也参透两人关系的隐衷,所以连连对只看到表面的人说,他们之间复杂微妙,怪不得小曼。

陆小曼恣肆地活着,纵情地活着,她是有真生命的,不像屏风上那只绣上去的鸟。她不看人脸色,不邀男人的宠,这是林徽因也不能比的,林再美貌,再得男人恩宠,也只是别人喜欢的风景,她活给别人的眼睛而不是活成一个本真的自己。世人就喜欢这种被驯化了的、有着传统美德的女子,对那些离经叛道、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人却穷追猛打,以显示自己的正道,更有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伪君子,竭力摧毁之。

所以,陆小曼是被众人宠爱的,也是被一切人所遗弃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