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两宋史纲读后感1000字

两宋史纲读后感1000字

《两宋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宋史纲》读后感(一):素痴

张君才气过人,但通常这样的人活不长。果然,天不假寿,不足四十便去了。读的素痴的第一本书是《中国史纲》,号为中国史,不过写到汉朝,本为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未竟。但已显见其才学。

这本《两宋史纲》说来讨巧。《中国史纲》乃是素痴生前唯一一部著作,而《两宋史纲》只是出版者辑素痴生前关于两宋的论文、手稿、出版物而成的一部集子罢了。不过从各个篇章中很能体现张君的史学功底,颇有一些某未尝关注的史料。不过对于古文功底较差的读者,这书似乎不那么友好。

《两宋史纲》读后感(二):大宋,看上去很美

以前看网络小说,穿越类的接触不太多,似乎三国、大宋的不在少数,但没有做过统计。三国的多是征战为主,大宋的好像有很多闲适生活题材的,似乎应证了那个说法,大宋是文人的天堂。

事实上,大宋是不是这么美好的时代呢?我觉得未必。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谋朝篡位得到的天下。虽说政治人物必须心狠手辣,但背叛于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欺负他遗留的孤儿寡母,实在不能不说他有欠光明磊落。那么,自己做事不地道,肯定就怕别人效仿,所以重文轻武就是可以想象的了。不过,总算他还算厚道,没有斩尽杀绝逼死柴氏子孙,也没有像很多开国皇帝一样屠戮功臣,这一点还值得称道。

大宋立国重文轻武,文人地位高、待遇好,而武将兵士地位低下,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没有特别的情况大家都不愿当兵。同时,更戍制度的实施,虽然使军队避免了成为私人武装的可能,但也导致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些都导致了大宋军队的战斗力比不上北方的契丹。

军力上既然比不上对方,那挨打几乎就是必然的了。军事失败的后果,要么就是割地,要么就是赔款,所以檀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再无征战,但钱帛只能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大辽国。在这种军事失败的情况下,我想不论皇帝百官还是文人们应该都是觉得很憋屈的吧,在这种时代生活,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舒坦。

除了每年的岁贡,大宋官员的工资支出还很多。大宋和大唐不一样,大唐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只有在有官出缺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职位,而大宋却是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得到职位,这样就完成了冗官冗员,导致了财政的吃紧,必然导致税赋的增加,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之艰难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终宋一代,比较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就有四次,还有骇人听闻的杀婴陋习也必不可免的出现了。

武人地位低,文人心头苦,百姓生活艰难,大宋一朝,绝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

《两宋史纲》读后感(三):治史就是今人讲古人的故事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除非有当时的实录以及各种当事人的文章、诗词为佐证,不然,就只能依据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记述。但有些事情,因为事涉隐秘,当时就已经不可能有真相了,更何况后来的人呢?所以,历史究竟会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呈现于更多的普通人面前,历史究竟会怎么“发声”,全有赖于历史研究者的治史态度与专业技能。而能把古人的故事讲得让人感觉有滋有味的,时人称之为“史学天才”的张荫麟应该算是一个——即使他未能名列“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中,亦不影响其能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且每每能够自出新解的个人史学才华之显现。

张荫麟18岁考入清华学堂,入学仅半年,就在《学衡》杂志上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老师梁启超考证老子事迹提出异议。异议是否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姑且不论,单是这一种初生牛犊的气势与勇气就很值得肯定。25岁时,张荫麟就曾表示要以史为志业,并刻苦学习哲学、社会学知识,以对自己将来的史学研究起到帮助。这一点,就值得今天的学子作为榜样。专业研究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融会贯通,对研究所能起到的助益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今高考正在不断改革,从“3+2”到“3+综合”,再到当下的“3+任选三门”,可以看得出来,高考也正在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趋势。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宋朝的国力似乎为今天的很多人叹息,但两宋的国家经济实力之强,也是历史公认的。更不用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虽然在军事上看似与辽、西夏、金交战屡屡属于战败的一方,被称为“积贫积弱”。但真相究竟如何,也许今天很多看法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真实的两宋,必须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学、科学、哲学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考量,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可以说,《宋史》中的两宋是一个方面,历代研究者手中的两宋也是一个方面,很难说谁就是标准,谁更接近于真实的宋代的本来面貌。

关于历史研究,有人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这个小姑娘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温顺。她显现出来的只是人们看到的,更多的人们未发现或者忽略了的,也许有的才更为重要一些。所以,历史研究者治史,必须本着更加严谨、更加认真的态度,综合历代研究资料、更多的考古成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本着找出真相的“钻”的态度去研究,而不是只满足于做一些整理汇总的工作。更多的事业前人做过一些,但并不能说他们做到了全部。比如在张荫麟对宋史的研究中,他就有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比如认为反抗最激烈的地主未必就是被压榨最残酷的地方,比如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飞、韩世忠抗金的故事的评价等。这些独到见解至今仍有意义——不在于精确与否,而在于他的那一种治史、治学的态度更值得学习。

当然,所谓“两宋史纲”,不是一部详细的两宋史研究,而是能够直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两宋的整体面貌给呈现出来,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张荫麟对历史研究作用的认识,即是要把历史明晰、有趣地普及开来,同时兼顾“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以及“现状渊源”四重标准。就这一点而言,《两宋史纲》显然已经做到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