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两宋史纲读后感1000字

两宋史纲读后感1000字

《两宋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6-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宋史纲》读后感(一):一部未完待续的史书

一部未完待续的史书

评《两宋史纲》

确切地说,这本《两宋史纲》不能算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更多的是作者准备写的一部两宋历史的提纲,以及一部分已经完成的手稿,第一章《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和第二章《北宋的外患与变法》,第三章只是个开头,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缺的,编者从作者的一些发表的文章中放到了对应的章节之中,以佐证作者之前的构思。对于南宋的描写、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考据,都是存在空缺的。徒有框架而无文章的支撑,确实很难理解作者对于历史的把握,更难读懂作者对于该段历史的精彩观点。

对于本书的出版,也是有着实际的意义。一来是对张荫麟先生的怀念,先生以史为志业,生前更是著述等身,被时年诸多大师成为“史学奇才”。先生“搜宋人文集笔记殆遍,论宋事诸篇精审越古作者,读书著文恒达旦”,可惜天妒英才,先生英年早逝,另民国少了一位史学大师。二来是对宋史研究的铺垫与延伸,对历史的研究和考据需要一个积累,更需要有史学人才推陈出新,不断地得到历史的真实和教训。我国学术的繁荣与昌盛,在民国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近些年来虽然在经济上不断超越世界诸强,但在学术研究上依然没能赶上经济的步伐。先生的博学多才、治史上的专精与创新,例如他提出的“用叙事法去解读历史,以咨方家”就是如今的历史大众化的表述,这些方法可以给当今历史研究提供很多借鉴。

从前两章成型的文章,能读出很多作者关于宋朝历史的灼见。从太祖立制“不杀言事官,优礼大臣言官”开始,逐步培养了士大夫的自尊心,实际上是启发其对于个人人格尊严之认识,此则北宋理学或道学之精神基础的奠基。两宋的学术发展蓬勃,宋词的大气恢宏,理学、心学的发展,都与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书中花费大篇幅统计主客户数量,是作者意图通过统计分析社会骚动与土地集中情况的关系,这种“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宋朝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背后是政府对于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无为而治”,但背后更能反映政府对于边关外患的疲于应付,以及举兵体制的不完善。

整本书读完,虽然没能形成对两宋历史的整体理解,但在哀叹作者的天才和早逝之外,还有一点点求学和人生思考。

2018-7-3

《两宋史纲》读后感(二):叹息这部残卷

小时候看古装剧,最喜欢的是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有多少瞧不够逸闻趣事,又有多少写不尽的繁华故事。

长大后无意中听到有学者抛出这样一条理论。说宋朝其实才是中国文化的鼎峰时代,是最适合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时代。

初看这条理论心中其实是有些吃惊的。印象中宋朝应该是一个病弱的年代,有太多不堪回首的历史故事发生在这个朝代。可为什么偏偏会有人得出这样的理论呢?于是对于有关于研究宋朝历史的书籍也越发的产生起兴趣来。

感觉《小家大书》中所包含的内容真的是上天入地,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像宋代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怎能在这套丛书中不占有一席之地?《两宋史纲》便是这一系列书中所收集的有关于宋史研究的一本书籍。

书中开篇从宋朝的开国背景讲起,之后逐一对宋朝时期的社会差异、家庭制度、土地分配、改革变法以及文学与思想进行逐一的研究分析,是作者对于宋史的一种理解与解读。

看此书总有一种看残卷的感觉,因为该书的作者是张萌麟。这是一位被梁启超、陈寅恪称誉为“史学天才”的人。只他可惜英年早逝,存世不足四十年。不只是否因为作者未达而立之年便离世的缘故,这本《两宋史纲》的内容确实是并没有完整的将两宋时期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讲述,全书只有五个章节,后面的三个章节不是半缺就是全缺,尤其是南宋的部分,提及的实在是不算太多。整体更像是一部史学研究的大致纲要,而具体的内容并未完全发散开来。

不过这毕竟是被誉为“史学天才”之人所著的研究成果,即便是从章节上来看内容并不系统完整,但单论起书中各个独立的篇章,其可读性还是令人值得一阅的。至少对于宋朝的一些大致的政治纲要以及文化思想的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心中难免会不由感叹。如果张萌麟能够活的再长久些,此书是否能够成为一部完整的宋史研究著作。那么今日我们对于宋史的研究是否能够有更多的令人感到惊艳的发现呢?

只可惜,这世上并无太多的如果。我们也只能从作者所留的这些有限的内容中去领悟作者对于宋史的研究了。

《两宋史纲》读后感(三):读书日记

0206

今天读的这本书来自一位英年早逝的“史学天才”。因为他极高的天赋,这本书对于宋史的阐述深刻精辟,从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对宋朝进行解释和溯源;第一章的开头从后周世宗写起,从教科书的定位而言是很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点的;对宋太祖宋太宗传位继承的三种猜测也都非常合理(继承皇位是永恒的兴奋点,每个朝代都有这样那样的逸闻掌故)。

然而因为作者的早逝,这本书仍然只是“纲要”,是后人据其遗意而补充完善的论文集成,比起同人的《中国史纲》而言,不可避免地有着某种形式上的缺憾。但这并不妨碍读者能够从书中领略到作者治史的严谨思维、考据的巨细靡遗,领略到史学天才在历史天空当中流星一般的惊鸿一现。

0207

今天读到了作者对宋朝主客户数量及占比的统计数表,惊叹于其详细繁杂,很难想象从遥远古史中统计这些数据资料需要何等的耐力和创造力——这种方法毕竟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诚然,统计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应用有其局限性和误差性,但随着统计方法的改进和历史资料的完善,这种方法的参考准确度不断提升,分析统计仍然是有用有价值的。生活在上个世纪初年的张荫麟已经有这样的眼光和尝试,是很令人佩服的。

0208

今天读到了书里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片段,从中感受到一种色调暗沉的近似于滑稽的幽默。这种幽默带有历史的偶然性,也带有一种不可理喻恨其不争的必然,而这似乎也是宋史当中令人习以为常的特质。 比如宋朝的国力式微。对于士大夫的优礼在两宋时期到达了一个小的高峰,促使其文学艺术勃发振兴、道学精神渊流日长的同时,也使得朝议嚣杂、主势降杀,乃至于国是摇荡、国本削弱,所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法必行”。这种羸弱的纷争,每每读来都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比如宋朝的官荫制度。担任二十年京官就有二十个兄弟子孙受荫庇而入朝,此外另有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读来使人奇怪,哪里有那么多官职可以分派呢?然而今人在另一种思维方式下点评古代的制度,疑惑他们为什么没有勇气没有力量加以改变,这是不足道的。 还有一种幽默是不动声色的,在字里行间微小的随时可能错过的地方描述一件事实,恰恰这件占用不了多少地方的事实不经意间戳中笑点。比如自称“兀卒”、后来因强占儿媳被杀的少数民族头领,让人瞠目结舌地说一句“离谱”。

0210

今天读到了宋代的“外患与变法”“文学与思想”两节。对于其中所写宋真宗、陆九渊两人的命运很有触动。真宗的抱负、象山的志向,所求所愿都随着命运的挫折、历史的轮转不复存在,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宋真宗隐隐以汉武帝为榜样和目标,推行新政、广布恩泽,奈何生不逢时,因为“福命不如”,毕生心血也付诸流水。陆象山不在乎功名利禄封官加爵,一生豁达通然,然而还是囿于岁月病痛未能一展宏图。不知作者在叙述这两人时,是否预见自己也正是因为相同的缘故,留下一部未竟的事业——《宋代的文学与思想》一节,据作者按所述,尚有大笔的篇幅未及写作,远不止于北宋四子而已。不过经过编者的补叙和摘录,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政治思想已经体现,略略弥补遗憾。

《两宋史纲》读后感(四):宋史参考,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过往

希望与失望仅一字之差,其结局却有天壤之别;短暂与恒久并不仅体现在物质形体,更多的是精神内涵,张荫麟先生虽英年早逝,但其人生精华尽在这部《两宋史纲》展露无疑。为了所爱的历史,在追寻真相的征途中虽艰苦也是幸福的吧。

读张荫麟先生的《两宋史纲》,会深刻体味到人事之理法,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的魅力所在。历史的真相往往会被拥有话语权的统治者所篡改,为了自身利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情况仅仅留下蛛丝马迹,有良知的史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抽丝剥茧,正本清源还今人一个最接近真相的过往。

张荫麟先生生于1905年,卒于1942年,享年37岁,天妒英才,张荫麟先生是最早在大学里开设宋史课程的教授之一,虽生涯短暂但著作颇丰,遗留下的关于宋史文章二十余篇,让读者对两宋的波云谲诡感触颇深。读张荫麟先生的书,语言平白直观没有华丽的词藻,于朴素中显真知,独特的见解使得这部《两宋史纲》成为研究宋史不可或缺的论著。

生如夏花般璀璨,张荫麟先生以生命写就的《两宋史纲》,无处不闪耀着睿智之光,无论是对宋朝的建国及其规则的研究,还是对两宋的社会及文物的考察,都有独到的见解,由此启发当今社会有智之士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古为今用的精髓思想于此书中一览无余。张荫麟先生将残酷的历史事件以讲故事的通俗语言娓娓道出,正如润物无声的春雨,如智者,潜移默化里给读者以指引的力量,这样透彻的叙述,将两宋历史方方面面兼顾并详。

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完美结合,是张荫麟先生所著《两宋史纲》的另一个显著特色。虽然因韶华早逝,《两宋史纲》仅仅完成小部分,但这并不会泯灭张荫麟作为宋史专家的贡献。在这一小部分里,主要内容包括宋朝开国及其规模,北宋忧内患以及变法,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等内容。每章中将张荫麟先生针对这些大纲中内容写过的论文精选择要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以帮助读者更便捷地掌握张荫麟先生的思路和观点。

对读者来说,缅怀张荫麟先生最好的方式便攻作所持的敬畏之心以及细细阅读的尊敬之行。“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张荫麟先生的人性光辉永远闪耀在求知者的心灵并会被永远铭记。

《两宋史纲》读后感(五):治史就是今人讲古人的故事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人和事,除非有当时的实录以及各种当事人的文章、诗词为佐证,不然,就只能依据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记述。但有些事情,因为事涉隐秘,当时就已经不可能有真相了,更何况后来的人呢?所以,历史究竟会以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呈现于更多的普通人面前,历史究竟会怎么“发声”,全有赖于历史研究者的治史态度与专业技能。而能把古人的故事讲得让人感觉有滋有味的,时人称之为“史学天才”的张荫麟应该算是一个——即使他未能名列“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中,亦不影响其能将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且每每能够自出新解的个人史学才华之显现。

张荫麟18岁考入清华学堂,入学仅半年,就在《学衡》杂志上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老师梁启超考证老子事迹提出异议。异议是否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姑且不论,单是这一种初生牛犊的气势与勇气就很值得肯定。25岁时,张荫麟就曾表示要以史为志业,并刻苦学习哲学、社会学知识,以对自己将来的史学研究起到帮助。这一点,就值得今天的学子作为榜样。专业研究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融会贯通,对研究所能起到的助益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今高考正在不断改革,从“3+2”到“3+综合”,再到当下的“3+任选三门”,可以看得出来,高考也正在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趋势。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宋朝的国力似乎为今天的很多人叹息,但两宋的国家经济实力之强,也是历史公认的。更不用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虽然在军事上看似与辽、西夏、金交战屡屡属于战败的一方,被称为“积贫积弱”。但真相究竟如何,也许今天很多看法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真实的两宋,必须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学、科学、哲学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综合考量,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可以说,《宋史》中的两宋是一个方面,历代研究者手中的两宋也是一个方面,很难说谁就是标准,谁更接近于真实的宋代的本来面貌。

关于历史研究,有人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这个小姑娘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温顺。她显现出来的只是人们看到的,更多的人们未发现或者忽略了的,也许有的才更为重要一些。所以,历史研究者治史,必须本着更加严谨、更加认真的态度,综合历代研究资料、更多的考古成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本着找出真相的“钻”的态度去研究,而不是只满足于做一些整理汇总的工作。更多的事业前人做过一些,但并不能说他们做到了全部。比如在张荫麟对宋史的研究中,他就有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比如认为反抗最激烈的地主未必就是被压榨最残酷的地方,比如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飞、韩世忠抗金的故事的评价等。这些独到见解至今仍有意义——不在于精确与否,而在于他的那一种治史、治学的态度更值得学习。

当然,所谓“两宋史纲”,不是一部详细的两宋史研究,而是能够直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两宋的整体面貌给呈现出来,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张荫麟对历史研究作用的认识,即是要把历史明晰、有趣地普及开来,同时兼顾“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以及“现状渊源”四重标准。就这一点而言,《两宋史纲》显然已经做到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