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宋权力场》的读后感大全

《大宋权力场》的读后感大全

《大宋权力场》是一本由范军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一):大宋权利场

权利是一种身份以及地位的象征,权利越大,身板挺的越直,说话做事也越有底气,自古以来,权利就被各路人马不停的追逐。以前,现在,都是一样。

《大宋权利场》开篇就开始讲述赵匡胤被黄袍加身,一下子成为了人民群众中地位最高的统治者,虽然被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很是开心,但是他也是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还不够牢固,虎视眈眈的人依然还有存在的,那能怎么办呢,得想办法把他们手中的权利给释放掉,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但是却也有了后面的安全隐患,担心士兵们脱离军营会起兵造反,就将他们的一生都关在军营中,吃喝拉撒等等都是军营来出钱,直到老死为止,这个真的和现在的事业单位也差不多,多么让人羡慕的工作啊,但是羡慕归羡慕,到了几十年后,面临敌兵的军临城下,这群士兵们由于被养的太过于舒服了,在打仗的时候,没打过敌人,一个一个的都成了逃兵。不只是赵匡胤,自古以来,新上位的皇帝都是如此,对于自己地位威胁的诸侯或者其他人,要么杀掉,要么被派遣到很远的边关去驻守,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受内部人的威胁。

这国是被赵匡胤给开起来了,后面的主要就是该怎么管理这个国家了。就有了范仲淹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等。北宋的文人与党争、党争与变法的纠结关系,应该说是这权利场争斗中的最重要的特征,一致对外容易,一致对内的话势必会出现至少两种的对立局面。范仲淹的变法失败是因为另一派一直从中作梗,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内部问题没有解决好,团队不和谐,不统一,所以铸就了失败。

司马光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悲苦之人,首先是章惇的对立,以及宋哲宗的不满就够自己受的了,在好不容易联合文彦博和吕公著两位元老重臣和他一起推行温和路线,就惨遭宋哲宗的亲政,忙活了大半辈子,最后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落得个戚戚然的下场。

改革者没有好下场,改革,势必会让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权利大大折扣,在没有保障好这些领导头子的权利下,势必会让他们与你对着干的,伴君如伴虎,今天你说服了皇帝陪着你变法,明天他们就有可能会舒服皇帝陪着他们与你对着干。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二):王朝的荒凉与惆怅

写历史,固然离不开史料,但是仅有史料是永远不够的,还需要态度。

《大宋权力场》纵横几百年,从开国闻名的杯酒释兵权,到未代时的蔡京改革,写得活灵活现,写得如风行影,似乎作者在每个历史事件时都是清醒的旁观者。

权力二字,无论古今,都是极其重要的,有了权力的人就会自然不自然显露出高人一等的态度,而没有权力的人看着有权之人的行径,也少不了评头论足,甚至举起反旗,也是经常可见的。

人活着,为的是粮食衣服,但是活着如果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睡睡,那也未尝不可,毕竟在这个星球上我们留下的再多的尾巴,映射的都是影子,一重又一重,并不一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造。

我们总是如蚁族,在王朝的背景下或东或南、或北或西,总感觉在呼吸之外还应该有些作为,但是这种作为,由于权力的存在,有些在当代当世是不能见之太阳的,有些却是在当代当世中大放光彩,而等到时间的洗礼,我们却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就像海沙式的淘尽了千古英雄。

不争气,也不需要为之辩白,但是争气的,难说不是自欺欺人。王安石与司马光斗来斗去,最终不都是两败俱伤了,成了皇权的棋子,误打误撞,却给了后世无聊者写作的素材。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环境,包括语言、衣服,也包括心情、态度,但是我们作为生物的沿继,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些好看的、好听的、好说的,一天复一天,一年复一年,最终的只是两手空空,一切名利都成了烟雨,这才是常理。

王朝的荒凉与惆怅,总是令人感受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无奈,特别是江湖风波恶,仁途有春秋,这样的提炼,更是令人抚摸着自己的肌肤,将耐人寻味的历史让更多的有志者去描摹、去钤刻。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三):党争和变法交织的北宋

《大宋权力场》应该来说是北宋文人党争和变法交织而成,而造成这一幕的原因不得不从北宋建立说起。

北宋建立,有点戏剧化,军权过大的将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以说不是正常手段上位。正是因为非常手段,再加上面对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过大等因素存在,赵匡胤担心会发生和自己一样黄袍加身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使军权分化,而又为宰相权力过大,而进行分化,互相监督,导致了严重的冗官冗费冗兵,从而积贫积弱。内部如此严重,外部也不轻松,面对强辽西夏的压力,在宋太祖和宋太宗压力还小点,但到了真宗时代矛盾激化,让真宗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所以改革成为北宋之后第一代君王必走之路。

正是因为变革,党争出现,宋真宗时代,为了改革,同时重用王钦若、丁渭以及同他们做对的寇准为相,党争成型。党争者互相博弈,帝国江河日下。

此后宋仁宗利用范仲淹改革,名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主力军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但改革派不避朋党之嫌,公然做《朋党论》上奏仁宗,导致改革功败垂成,范仲淹、欧阳修首提君子党和小人党的说法遭到反对派利用,被仁宗皇帝先敬后疑最后驱逐,仁宗时代的改革失败。

宋神宗继位后,三冗三费更加严重,国库拿不出来钱了,神宗又渴望建功立业,可见宋神宗必将比仁宗更加坚定变革。宋神宗在意外发现王安石后,发现王安石正是他迫切需要的男人。和庆历新政诸君子命运相近,王安石变法同样面对过于强大的反对派势力,包括司马光在内,但还好有比较坚定的神宗皇帝的支持,没有落与下风。只是皇帝能一如既往支持下去吗?成为疑问。随着司马光的入局,虽说司马光和王安石不是党争爱好者,但是两者理念不同,使得救国的变法与亡国的党争纠结在一起,党争者互相博弈,使得一场本可以力挽狂澜的改革运动不得不半道流产其实以我看,还是神宗皇帝不是过于坚定。

其后司马光复辟,蔡京反攻倒算,党争更加严重,帝国江河日下。

北宋就是在党争和变法的背景下的权力场上尔虞我诈,党同伐异被真实而残酷的揭露出来,帝国悲剧的成因和后果铺展在芸芸众生之上,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困局。

试想如果神宗和王安石能和秦孝公和商鞅一样,何愁改革不成,历史总不是这么的惊人相似!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四):历史自有人分析,且听他慢慢道来

大部分人对于历史的初步认识,应该是来自于学校里的历史课本。不过课本上的内容终究只是个概述,大致讲讲曾经的人物以及发生的事情,总归离不开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历史意义这几样,而其背后的深意却不是能够在这些文字表面上能够看的明白的。

历史这东西,说无趣还真的是没有什么意思,不过是一些早就作古的人经历的故事。可是若说有趣,那还真的是其乐无穷,深挖细究起来处处都是戏。

很多人喜欢看宫斗剧,瞧着皇帝家后院里的那些女人们为争宠明争暗斗的闹个不亦乐乎。可其实那不过都是一群女人的闹剧,争得不过是皇帝的那点眷顾与恩宠,就好比市井打架一般上不得台面。说到底,真正的斗争还是得在皇宫前面的朝堂之上,男人们搏的是权利与天下,那才是一场力量与技巧并存的精彩搏击赛。

说起历史上的宋朝,这还真的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王朝。你说他兴盛吧,澶渊之盟、靖康之耻那些饱受史学家诟病的历史事件可是明明白白写在史书上的。可你若说他颓废,他为何又是自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之后,唯一一个国祚超过三百年的王朝?中华艺术文化曾经在赵宋时期达到至巅峰。

万事皆有因果,这样的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究竟是因何而亡败,其中的成因和经历又有什么不为所知的一些秘密呢?

历史自有人分析,且听他慢慢道来。

隐隐记得在当年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的课本上,对于宋朝的讲述有两个篇章印象最为深刻。一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之后杯酒释兵权,再者就是王安石变法实行新政最终失败,原有的宰相一职被那位砸缸小英雄司马光顶替,标志着变法彻底结束。

不过几页纸的篇幅,又怎能讲的尽这其中的明争暗斗与刀光剑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法本是在危急中寻求新的突破,怎奈却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既不能通,则不能持久。

《大宋权力场》将带领读者重回北宋时期的朝堂之上,看当年的那些历史政治风云人物是如何在这一场场棋局中求存的。深刻为读者分析整个大宋王朝的风云变幻,为你揭示一个人曾经强盛的王朝是如何步步走向衰亡的。

《大宋权力场》读后感(五):变法猛于虎

前几天刚刚读完一本关于大宋王朝创建的著作,宋太祖赵匡胤能够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统一天下,创立三百年的赵氏王朝,让人钦佩。后世也对宋代的文化艺术有着很高的评价,可是为什么刚刚过去几十年时间,大宋的国力就江河日下了呢?衰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看过这本作品以后,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作品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讲起,通过讲述宋真宗时代檀渊之盟的经过将朝堂上的党争博弈一点点展现出来,也将国力的衰弱之象暴露无遗。为了改变,为了振兴,从此开始漫漫的变法救国之路。从宋仁宗的庆历新政到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再到宋哲宗的司马光复辟、宋徽宗的蔡京反攻倒算,变法与党争纠缠不清,权力场上的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党同伐异,一幅幅芸芸众生相,深刻地揭示这个帝国悲剧的成因与后果,细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改革变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从春秋时代的商鞅变法,到清朝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国家或因此而强大,或就此一蹶不振。但无论如何,变法都需要付出流血和牺牲,所以才有了秦孝公为了推动变法,面对太子违法时,不惜对太子师傅实施刑律;而谭嗣同也大声喊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变法志士都为了变法成功,都不惜以血荐轩辕。

而回顾宋朝这段变法的历史,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无不人才辈出,可是为什么都从一开始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气风发到最后的黯然离去、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从作者生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变法者自身的文人相轻和意见从事,还有某些人对权力的依恋而表现出来的野心勃勃,更重要的是变法的开展触动了士大夫为代表集团的利益。所以当变法遭遇党争,当个性文人遭遇仕途凶险,变法中的种种不足和缺陷被有意无意地放大,人性的丑恶得到尽情地释放,变法猛于虎更多的是人心猛于虎。尤其是皇帝暧昧的态度表现出来的飘忽不定,让变法无法彻底地坚持下去,一味地容忍换来的是最后的变味,以致变法无法继续下去。

就如书中写到的那样,司马光和王安石一样,他们只是致力于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只不过两人个性不同、改革理念不同,才使得道路迥然不同。所以当这样的变法与反变法最后成为文人之间纯粹的意气用事,政策之争、路线之争上升为人人自危的党争,从开始的翻旧账到后来的砸碑、扒坟,甚至是鞭尸,一个帝国的凋敝命运自然不言而喻。

真的很感谢范军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一部好看而又耐看的宋史力作,用自己的语言将一个王朝的荒凉与惆怅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真正从历史中看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更多这样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的历史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