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声之骨》读后感摘抄

《回声之骨》读后感摘抄

《回声之骨》是一本由[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声之骨》读后感(一):因为这封信,《回声之骨》被尘封了80年……

文 | 马克·尼克松

(贝克特国际基金会主席,《回声之骨》编者和注释者)

《回声之骨》读后感(二):尘封80年,编辑胆太小了

27岁的贝克特写完了短篇小说集《徒劳无益》交给查托出版社的编辑,编辑看完提议让他再补充一个故事,于是贝克特用一个多月完成了《回声之骨》。可是编辑看完拒绝了:“这是一场噩梦”“它让我毛骨悚然”“狠狠地砸到了我”“我忍受不了那些亡魂手指的冰冷触摸”“我正坐在地上,骨灰撒在头顶”。

因为在文集《徒劳无益》的倒数第二篇小说《胆怯》中,主角贝拉夸已经猝死在手术台上了。贝克特在《回声之骨》里让他以一个坐在篱墙上的鬼魂姿态复活。

《回声之骨》只有一万多字,编辑却吓得拒绝加在之前已交稿的文字里。倒不只是因为里面充满了坟墓、鬼魂、巨人、树屋、蘑菇;更可怕的是,这个故事里充满了乔伊斯式的引经据典和支离破碎,每句话都内涵科学、哲学、宗教、文学。

最最可怕是是,这本书是贝克特的一本长篇小说《梦中佳人至庸女》的回声,或者说是残骸。《梦中佳人至庸女》一书也是被拒稿的,贝克特的长篇小说,编辑的拒稿理由是“我们自己都有一半内容看不懂”。所以这本书被雪藏了60年,也是贝克特过世3年后才出版。

而贝克特就是在用《回声之骨》这个短篇打捞自己那部胎死腹中的长篇小说。这也是我读过的唯一一部注释占的页码比正文还多的小说。读过注释,就相当于读过贝克特的前作,以及了解西方文学中常用的哲学宗教等典故。也是看了注释才知道,这篇只有一万多字的小说,信息量太大了。

我承认我可能只读懂了小说的三成。但不影响我喜欢贝克特哥特式的诡异的华丽文风。比如“我必须永远爱你,因为你是葡萄干,在我生命的蛋糕里”。比如高尔老爷让贝拉夸“删除风格”讲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贝拉夸感到拉丁文的碎片在来生的不离不弃——

摘抄

秃梢树林的群岛,林中空地闪烁其间。

几英里几英里的亮蓝色草地。

一片片茂密的灌木和一顶顶湖泊的小王冠。

(看注释,才明白这是贝克特在模仿诗人兰波的风格。)

《回声之骨》读后感(三):缠结与散逸的文本回声

阅读贝克特的《回声之骨》这本书时,不时会想起他在同名诗作《回声之骨》中的诗句:“意义和胡言手套般缠结四处奔逸”。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闪烁、碎裂的叙述语言,无不指向一种独有的特质:对话在缠结,意义在逃逸,阅读的感受也是散离不聚。

《回声之骨》可以说是一篇“补遗”之作。1933年底,贝克特应编辑之邀,为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徒劳无益》补充一篇小说,即他自己所说的“退场故事”。然而,小说写完后却遭拒,编辑将之称为“奇特的东西”,并认为它“将让书的销量一落千丈”。于是,这部小说尘封80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于2014年在英美同步出版。

在这篇“退场故事”中,容纳了三个看似相对独立的“乐章”,首先是贝拉夸从死去的世界中复活,并邂逅妓女扎波洛芙娜•普里维特小姐,随之切换到另一个场景,贝拉夸遇见了苦艾林的巨人高尔老爷,高尔老爷因丧失了诞生后嗣的可能性,正面临着失去自己庄园的窘境,他恳求贝拉夸帮助其成为父亲,在这期间,他们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胡言”,滑稽而逗趣,甚至让人有一种阅读贝克特后期作品《等待戈多》中对话的感觉,而最后一部分又切换回早先的“出发点”,作为一具自由尸体的贝夸拉跨过彻底灭绝的门槛,坐在自己的墓碑上,看着墓地管理员多伊尔打劫他的坟墓……

这三个场景试图构成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文本却在自我阻断,它依旧没有逃脱散碎的骨力。在这篇小说中,贝克特旁征博引,其所引的经,据的典,密集如林,回声阵阵。它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书写材料丰盛无比,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文学、宗教,无不在贝克特的驾驭之下,不断增殖,繁生。正如贝克特在小说遭拒后给编辑的回信中所写的,“我在其中倾尽所有,倒出了所有我知道的东西,更好的是还有很多我意识到的东西……”

小说的风格借鉴自各个文学时期,语言在华丽和俚俗之间来回摇摆,而故事在结构和观念上则仿佛来自于《神曲》里但丁对死后生活的一瞥。整个故事弥漫着一种炼狱的基调,其中夹杂着来自《圣经》以及肯彭的托马斯《效法基督》和杰里•泰勒《圣洁生活与圣洁死亡的规则与联系》的零碎片断。贝克特还借助了神话的故事,比如从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借用那喀索斯和厄科的故事,还汲取了格林兄弟等人推广的民间文学传统。

无处不在的引用,绵延不绝的回声。正是由于如此密集地引用各类文本,也使得在此书中,埋下了阅读的奇妙一幕:故事已经结束,但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处,而余下的全部是注释。这些注释是由此书的编者、贝克特国际基金会主席马克•尼克松所加,如此庞大的文本引用真是让人惊叹,真如贝克特所说的,“倾尽了所有”。

《深港书评》阅读专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