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才的回声的读后感大全

天才的回声的读后感大全

《天才的回声》是一本由[美]托德·布赫霍尔茨/ Todd G. Buchholz著作,中信出版社/中信•大方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 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的回声》读后感(一):稀缺与选择,是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的议题。

对于经济学学术领域之外的普通人来说很有意义的一本“杂书”。其中以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重商主义起至行为经济学)为线索,以学派主要奠基人的学术、生活以及学派之间的思想迭代和“掐架”为论述对象,“简略而富有成效地启发人们思考”。正如作者所希望的,读完这本书让人燃起到另外的书里继续探寻的兴趣。这本书告诉我们经济学既不是高岭之花也不是自动机制,稀缺与选择,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议题

《天才的回声》读后感(二):不止两种截然相反

想起了曾看过的哲学思想史,从那开始勾引起了咱对哲学的兴趣。这是一本同样类型的经济思想史,使咱了解了其中经济思想的发展。不管怎么解读,经济学本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理性学科,但作者加入了其中的例子,画龙点睛,让人一气呵成的读完才罢休。当然,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简述,靠作者的深入浅出,就能够很清晰的建立起相关模型。不过想建立起牢靠的认知结点就需靠自己多思考多阅读多实践了。 一、理性预期与非理性行为 这是最新的比较成熟的模型流派——理性预期派,用一句话来叙述就是: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当大家知晓的信息相差不大时,盈利模型的时限性在进一步缩短。如最近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跨界投资、集中投资。而非理性行为其实不是真的非理性,而是加入的变量没有在理性框架内,如损失厌恶。只有精神病才能真正理解精神病。而这就是人性。 二、一点疑惑 1.学习经济学对于个人的意义? 除了个别因为兴趣或专业外,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经济学是为了获得财富。其次是为了获得点不同的知识或者智慧,能够跳出来看。但第一点才是源动力。 2.经济学对于投资的意义? 在于能够从更为广阔的层次上理解经济、金融及投资的逻辑。因为咱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对于个体来说正确的行为,对于群体就可能是错误行为,是反人性行为。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反人性的。 3.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体——行为经济学。 心理学真的可以反映人性吗?并不见得。行为经济学同样如此。而投资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 你知道我知道你真的知道吗?! 而这,有可能都会错。

《天才的回声》读后感(三):读后感

【经济问题最应该考虑的,是态度而不是纬度】 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在内的多数人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进行思考时,就好比是一个购房者考虑购房一样。哥斯达黎加很是酷热难耐呢!委内瑞拉有石油是多么幸运啊!去澳大利亚购房又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真遗憾呐! “位置、位置、位置”, 这种陈腐的思想对在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购买一套仿殖民地时期式样的三居室可能会很奏效,但在分析一个国家时它简直毫无价值,请允许我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恰好与美国接壤,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但它并没有获得发展, 美国的财富和技术也没有因此而减损很多。现在来看繁荣的澳大利亚,即使你在洛杉矶机场换乘飞机之后, 也就只要12个小时的航程! 这里原本是罪犯的流放之地, 他们是乘坐漏水船只航行到此的。 经济学教科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关注“要素禀赋”, 该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上天赋予大量的矿藏和自然资源,这个国家就有很大的优势。真的吗?中国香港就是一堆岩石巨礁。荷兰就是下沉的威尼斯, 只是没有迷人的桥梁或意大利式的冰激凌,可是在17 世纪, 它却超越了禀赋较好的邻国。然后是今天的以色列,那可是上帝选择的子民居住之地,但上帝却选择不给他们一滴石油,而在阿拉伯半岛却遍地是自喷的油井。读读马克•吐温对干旱空旷的不毛之地的描写吧:以色列的土地天生就长不出足够的绿色植物,连晚餐盘子中的一小根香菜也不会有,然而在那里蔬菜却遍地开花了。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之中,你会把赌注压在哪一边,是拥有数百万吨自然赋予的锌矿资源的国家?还是智商得分高出数个点,并且思想可以自由传播的国家?

《天才的回声》读后感(四):。

3月中旬,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应该缓一下。虽然从刚开始看此书的时候就惊叹这书好棒,但是读到最后,我还是不能确定自己到底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我感到什么地方其实并不太对,3月剩下的阅读时光,便再未阅读经济学相关的内容,虽多有意犹未尽之感。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我们平时评价的时候,动不动就用“好看”“不好看”来简单粗暴地评价。但是,这本书确实是“好看”二字啊。 从亚当斯密开始,天马行空般将各个人物及其经济思想和现代(美国)经济联系起来,还有若干你想象不到的联系点,经济学家私人故事作为边料辅之,其实书的内容可以将深刻、专业中又兼顾生动性,这是一种很厉害的功力。也许专家很多,生动、灵活的专家却难能可贵。而且似乎作者并不带着倾向,对待各家之言,结合经济现象、经济学原理分析就是了,并不站队。

今天中午点了一个甜点,里面食物七八种,我由此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上也许是存在一种绝对的喜欢的吧?即便有再多干扰、再多其它备选项,你在若干选择中,还是会本能般对自己喜欢的那个面露喜色。

于书中的天才经济学家也是,其实书中讲到的经济学家他们都很特别,其实无论他们所处时空他们是怎样,在我看来,都是光芒万丈的。但再看多少遍,再多看多少人,我还是会喜欢书里那几个英国人。当我再次看到约翰穆勒自传里的那段话,是同样的心疼。我认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的理论太棒太美了。这也许就是一种本能般的喜欢,是的,我也许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

与此同时,我还是无法喜欢马克思。书中的马克思和马克萨斯,算是我无法欣赏的。

经济学是否跟哲学有某种天然联系?当我们发现,那些20世纪之前的经济学理论提出者,或多或少都在哲学或者人性探究上也有建树。书中前言有这一段:

我想,经济学家也是孤独漫步者,内心丰盈,脚步沉稳,仰望星空时,发现天空璀璨,而身边的空气却是冷清。

《天才的回声》读后感(五):拥抱未来

我学经济的,平时微观方面看的比较多,宏观的模型学是学了,但总觉得这些模型放到现代中国的魔幻经济学背景下算算都得崩。这本书有意思的点在于,它根本就不讲宏观模型背后的数理模型,同时也没有那种因为缺乏数学基础而把简单的道理讲得神乎其神的大惊小怪,而是平铺直叙地给每一位经济学家及其思想写了个小传,从Adam Smith到James Buchanan,从重商主义到行为经济学,让人可以了解每一个的理论来源和发展。我们中国的读书人讲究一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本书就可以给对经济学思想史感兴趣的朋友们理一理思路。

经济学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每当我们站在当下的时点回顾过去的理论时,总能找到其中的漏洞,但同时我们也常常会忘记,目前我们所坚信的东西,也有大概率是有缺陷的。我在读一些科幻作品时发现,很多小说家在描写未来时会下意识地忽略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人类道德水准的滑坡,这种只展望科技发展的未来只能是被拘束的空想;同样的,经济学家在演绎普适性的社会模型时,不能只满足于过去的经济数据以及当下的科技水平,否则就会得出一个短视的结论,就像书中第二章描述的马尔萨斯的世界末日模型一样:人口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超过食物等资源的算术级数增长,最后人类走向穷途末路。马尔萨斯完全没想到会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所以他的理论很快就被历史抛弃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书中第六章写到的马克思(这一章在本书2012年版中译本中删除了,这次的新版才补上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论》(通过控制生产工具,资本家榨取劳动者所有剩余价值等理论)我们中国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了我就不多废话,那么他的短视之处就在于,他忽略了创意和企业家精神,轻视任何形式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同时完全没有预见到资本主义培养出的中产阶级可以通过证券市场间接地获得一部分生产工具。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当然不是为了让银行家们吸血,它的出现是可以修正现有社会结构的某种缺陷的。

现在,区块链及比特币等货币的出现必将为经济社会带来新秩序,哪怕目前人们还是将其当作沙丁鱼进行投机倒把。这类虚拟货币的本质是去中心化,那么当国家失去了对于货币的控制,便没有办法使用现在流行的货币政策来达成经济目标。比特币还有一个特征是供应量固定,有2100万枚的上限,那么其与生俱来的通货紧缩风险还能使国家保持低度通胀维持经济吗?现在的经济学家较少关注区块链、比特币的技术和前景,但我觉得它们将是革命性的,empirical的论文不可能写出它们翻天覆地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胆大妄为的预言家,用我儿子费解的话说就是,我们必须“拥抱信仰,拥抱秩序,拥抱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