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摘抄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摘抄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是一本由【英】奥利维亚·莱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一):文人、酒精和自我找寻之旅

文人与酒永远是个有趣的话题。笔下的文字和瓶中的美酒,都是逃离现实世界的梯子,而两者的碰撞又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带着一连串问题——作家为什么酗酒,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嗜酒如命的生活,酒精又给他们的作品造成了什么影响——探访了六位酒鬼作家的足迹,写下了《回声泉之旅》(The Trip to Echo Spring),来寻找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二):文人的调味剂

酒,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有些人喝了它,醉生梦死、堕落、消沉,甚至走向极端,而有些人却在酒的作用下写出优美诗篇,成为著名的大师。在《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中,作者呈现了六位文坛大师与酒的缘分。

作者奥利维亚·莱恩,英国记者、作家,代表作《沿河行》等。本书属于传记,探索着六位文学大师(雷蒙德•卡佛、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欧内斯特·海明威、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约翰·贝里曼)的传奇,灵感与酒的关系,同时也追寻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内容上,作者描述着每位大师的创作与酒的渊源,如田纳西·威廉斯就曾经在《玻璃动物园》中提到,十七岁时,他喝了第一杯酒,从此他与酒开始了“缘分”。在写作风格上,笔者融入书中,以探索者的姿态寻找酒在大师们创作中的位置。

酒可以麻痹人的神经,也可以使人躲在某个世界里。契弗在《乡下丈夫》中,表现了他的消极避世,而这更加让他有了酗酒的倾向。酒可以缓解生活的态度。田纳西和契弗用酒精来解除生活的压力,契弗在十几岁时就在平息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家庭的因素也是他们酗酒的原因之一,海明威和贝里曼的不幸童年也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自卑,酒精可以躲避这些缺点。作者本人也生活在一个酗酒的家庭中,我相信她在写部书时也在审视自己。

每一位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关于酗酒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自己的生活,在作品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释放着自己的思想与生活的看法。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在探索大师们灵感与酒精的联系之外,其实也是在警示世人,酒到底在你的生活中充当什么,你是否可以利用好它。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三):谈谈酒与灵魂

因酗酒而穷困潦倒、孤独余生的作家,十个手指头绝对数不过来: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雷蒙德·卡佛、简·里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杜鲁门·卡波特、迪兰·托马斯、玛格丽特·杜拉斯、哈特·克莱恩、杰克·伦敦、伊丽莎白·毕晓普、雷蒙德·钱德勒……路易斯·海德在文章《酒与诗》中写道:“一共有六个美国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四个都酗酒。我国酗酒作家中,大概有一半以自杀结局。”

英国女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对文学和酒都很感兴趣,甚至来了一趟美国知名作家酒瘾纪念地之旅,并以《回声泉之旅》一书,在某种程度上绘制了前文名单前六位作家的“酒瘾地图”。

如果非要追究这一兴趣的来源,奥利维亚·莱恩也算出身于酗酒家庭。4岁时,她的父亲一走了之,一个女人搬进了她家。她母亲的这位女友喝酒成瘾,清醒时满怀羞愧,拿起酒瓶就如恶魔附身,直到8年后被警察带走。莱恩多年后第一次读到《故园风雨后》,才理解了一个人酗酒成性对整个大家族产生的毁灭性影响。

奥利维亚·莱恩踏上火车开启“回声泉之旅”,追随着6位作家酒瘾发展的轮廓和路线,“从陶醉其中的愉悦,到戒酒过程中那令人筋疲力尽的现实”,极力接近那个答案——”那些曾在酒海中挣扎,甚至被酒精毁了一生的人,在他们眼中,酒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四):生前一杯酒,身后千载名?

倘若不是奥莉维亚·莱恩如此细心地将文学史上酗酒作家放在一起比较,我还浑然不知他们的共性竟在作品中露出藏也藏不住的痕迹:譬如细碎小事中蕴含不平凡的渴望、譬如主人公对问题若即若离的暧昧、譬如作品中饱含象征意味的水……这真的是酒精的作用?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有个诗意的书名,来自于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主人公以我要去往“回声泉”指代喝酒,莱恩分析其象征意味:寂静、苦念的消退、最后是欢愉……不过读罢全书,回声泉字义上的隐喻到更加清晰起来了,或许仅仅是为了排解孤独,一言既出,能有回声。

莱恩由旅行接触六位酗酒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威廉斯、契弗、贝里曼、卡佛)生活过的地方,用细节脑补他们的心路历程。而她自己的人生也跟酒结下不解之缘,被伤害、被慰藉成了一体两面。表面上,她好奇于“沉湎于酒精当中的他们的精气神对文学的影响”,实质上,这亦是一趟自我剖析之旅。随行的除了这些作家的作品,还有关于酗酒者的科学分析。酒精作用的机理、对生理、心理的影响、酗酒的因素,与文本的分析交织。

是什么让这些名作家们甘冒危害身体的风险,贪恋杯中物?尤其是在精神层面,它也充满负面联想:被孤立、抑郁、依赖、敌意、自我毁灭,作家们承认,醉酒让写作停滞了……除却海明威式的自夸:我千杯不醉,所以我够man,更多的是不由自主的吸引力。在电闪雷鸣的世界,他们奔着一个隐秘的愿望:“去暴露和审视自己,而且有着超越常人的勇气”,这是否另一种形式的酒后吐真言?

海明威说酒精让他在现代生活的重压下得到一丝解脱,菲茨杰拉德享受酒精如同热衷屏住呼吸的体验,贝里曼靠酒精淹没罪恶感,卡佛则力图将苦难随酒咽下。科学家说,借酒无法消愁,作家们也用作品证明,借酒消愁愁更愁,于是生活中琐碎的愁在他们的情绪中散不开,聚集成奇特的画面,拥有了撕裂神秘却教人不时点头赞同的美:这还是生活,还是让我们忧伤又欲罢不能的生活。

如果没有了酒精这层羁绊,这些名作家还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吗?莱恩比较了卡佛戒酒五年后的作品,称其还是戒不掉酒鬼思想:“倾向于归咎于外部原因,而不去直面自身在麻烦和艰难中的角色。”酒俨然已成为卡佛的灵魂伴侣,无论在外人眼中这种陪伴是否健康。

生前一杯酒,身后千载名,说的是这样人与酒合二为一谱出诗篇的痴人啊。

——丙申年读奥莉维亚·莱恩《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

《回声泉之旅:文人与酒的爱恨情仇》读后感(五):作家写给作家的情书

奥利维亚·莱恩在《回声泉之旅》中说,“回声泉”这个词来自于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回声泉,是一个酒柜的绰号,因为里面装的波旁酒的牌子是因“回声泉”而得名。

她以“酒”这个独特视角入手,来写美国文坛六位巨擘欧内斯特·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雷蒙德·卡佛的故事。有些作家我们可能没有听过名字,但他们的作品相信都有了解,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跨越时间,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奥利维亚·莱恩作为晚生,想来心中对这些前辈们充满了儒慕之情,所以她采用了特别的方式来追述这些作家的一生。

莱恩与她写的那些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契弗等人一样,惯好杯中之物。她以及他们对酒有着复杂的感情,他们多数有着专横强势的母亲和懦弱无银行的父亲,长期被自我憎恨和自卑感所折磨。他们大多英年早逝,都尝试过好几次不同戒酒……但他们却写出了这世上少有的最美丽、最杰出的文学作品。莱恩对此非常关注,甚至可以说是着迷。

她用她的方式去探究他们的一生,她深入到他们曾经到过的城市,深入到他们曾经的生活中,探究他们经历了什么。

书中的叙述顺序以城市为分隔,新奥尔良、迈阿密、圣保罗、西雅图、费城、波士顿……每座城市都留下了这六位作家的身影,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相爱相杀”的友谊;住上下楼的契弗与卡佛,一起喝酒,一起让酒对他们创作产生影响;威廉斯如何从马德里来到美国,如何写下经典的《欲望号街车》,如何写下《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莱恩通过到作家们居住过的城市,研读他们的作品、信件、日记、访谈录等,来还原他们的生活。以及占他们生活重要部分的“酒”。

书中每一章都对“酒”为什么对作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进行大篇幅论述,酒是什么,为什么大家会有酒精依赖,因为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还是现实生活太无趣、太多苦难,亦或如菲茨杰拉德说的,“如此恐怖糟糕的职业,每日久坐不动,每晚彻夜无眠,遭遇永无止境的自我否定与不满”,唯有逃到杯中之物里时,才能逃避痛苦。

在这里,酒只是一种象征物,象征意义在于:也许是一切归于寂静;也许是心中苦念的消褪;至少,在喝下那一口琼浆玉露时,这个世界暂时只剩下欢愉。

虽然这六位作家写出了令人惊艳的作品,但在骨子里,他们还是内心中的小男孩子,有恐惧,有悲哀,有无助,有无奈。他们或许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才一直对酒有着那样深刻难以释怀的留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