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双城记读后感100字

双城记读后感100字

《双城记》是一本由查尔斯·狄更斯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城记》读后感(一):雾里巴黎

(算不上书评,只是字数太多转到这里。仅供自己记录)

结构非常严密,逻辑也很严谨,虽然刚开始有点难以继续下去,但读到后面就难以放下书了。一开始我觉得不会有卡顿这样的人存在,但译者序里说狄更斯曾听过真实的事情,有人为情敌牺牲自己。想来世事和世人间的感情实在是复杂,难以解释。

另外,看到大革命开始时,我以为贫苦的大众得到了拯救,自由平等博爱会在法国的土地散发光芒,但是这片土地还是被猩红和黑暗笼罩,一种压制被另一种野蛮所替代,非常可悲。有一个国家的过去似乎也在重蹈这个覆辙。历史的相似性。革命啊,为了自由,但需要真正的平等和博爱。

看完《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后才看的此书,发现“雾”在本篇小说里出现了无数次,尤其是前半部分。象征意义很丰富。

《双城记》读后感(二):再读《双城记》

再读《双城记》,才晓得狄更斯对1789年的那场法国大革命的描述是持客观态度的。更应该说,这是英国人狄更斯对别国的重大事件以冷静的头脑去客观地分析看待。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贵族的残忍和恶毒,也非常细腻地描述了底层民众攻克巴士底监狱时的血腥和暴力,他以暴民称呼他们。 当善战胜了恶,便也成了恶。 我不知道狄更斯对于这场革命是不是带有个人偏见,但我猜想狄更斯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这场革命的。 小说中人物,我最喜欢的是卡顿。卡顿在狄更斯的笔下貌似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有那么一点悲观主义,但他为何要堕落,为何要悲观,狄更斯没有对读者交代,或许,他是对当时所处的社会比较失望吧?所以他用堕落和悲观这种反向来抗争。但,他遇到了露西,露西就是他灰暗日月里的一道暖阳,一轮皎白月光,为了她的幸福,他可以。 年轻时读名著,读进脑子里的只有男女情爱,而如今再读,便会领略到有别于情爱和高出情爱的一些东西。

《双城记》读后感(三):再读《双城记》

再读《双城记》,才晓得狄更斯对1789年的那场法国大革命的描述是持客观态度的。更应该说,这是英国人狄更斯对别国的重大事件以冷静的头脑去客观地分析看待。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贵族的残忍和恶毒,也非常细腻地描述了底层民众攻克巴士底监狱时的血腥和暴力。 当善战胜了恶,便也成了恶。狄更斯把底层民众称呼为暴民。 我不知道狄更斯对于这场革命是不是带有个人偏见,但我猜想狄更斯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这场革命的。 小说中人物,我最喜欢的是卡顿。卡顿在狄更斯的笔下貌似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有那么一点悲观主义,但他为何要堕落,为何要悲观,狄更斯没有对读者交代,或许,他是对当时所处的社会比较失望吧?他的堕落,他的悲观,是不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向抗争?但,他遇到了露西,露西就是他灰暗日月里的一道暖阳,一轮皎白月光,为了她的幸福,他可以。 年轻时读名著,读进脑子里的只有男女情爱,而如今再读,便会领略到有别于情爱和高出情爱的一些东西。

《双城记》读后感(四):自由的名义

之前对这本书没有任何了解的就选来读了,读着发现这是以真实的历史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可能是对历史性题材的长久以来的个人偏见,以及狄更斯对主线人物马奈特医生和露西小姐过于平淡的描写,从中段开始以至“革命爆发前”的很长一大段内容我都报以平平的兴致,但对于这本小说响当当的名号,我以鼓励自己的心态断断续续的花了不少时日“啃”完了这本小说。

这几天正逢“港中大撕海报事件”闹的风风火火,看了很多新闻免不了油然而生的愤怒以及无奈,尤其是对应起这本书和这些事件,我产生了很多感概。在Youtube找来了一些媒体曝光的视频,视频里产生冲突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学生,年轻人,许多港独人士高举着“民主”的大旗,却不断打压曲解内地学生的自由的言论。这正让我想到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委婉的提到罗兰夫人在赴死前曾高呼道“自由啊,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在这些视频画面中,我看见了港独以一个年轻人或无知或冲动的姿态尝试撕裂一个民族的团结,我也看见了在这些港独背后不具名的操控者的阴谋。或许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不完善的国家,我即爱也恨这个国家的制度,但对于这些那些尝试着分裂国家以达到自己险恶的目的且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沉痛的后果的人,我认为那是不可原谅的。那并不是奔向民主的自由之光,而是以此为理由的毁灭。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革命,这些革命相互关联,革命里面的人-有人迷失也有人成就,但总而言之的是,那些真实为了“爱”的善意总是不会死去的。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比起这本书有名的开头,我独爱结尾。年轻人需要有自己的意志,善良的人自有善良的判断。

《双城记》读后感(五):人绝不会止于血流成河

这本书经常出现在各种书单中,足以说明它的经典与不朽。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不仅仅表现了当时法国形势的风起云涌和瞬息万变,更思考了在风潮中人们的所在所为。在狂热和迷茫的年代,有这么一本理智且慈爱的书,是法国人民的一大幸事。

读这本书的过程,我觉得颇似啖蔗。初时无味,渐入佳境,后至难以释手。书中多线结构并行,最后数条故事线共同推进到最后的高潮。心潮澎湃地合上最后一页,发现书里没有一句废话。初时读来觉得莫名的片段和描写,最后都成为令人叫绝的伏笔。所以请打算读这本书的各位,沉下心来,享受作者对你娓娓道来的一切,让狄更斯狡黠地带领你,完成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能名传今日,不止因为狄更斯在其中展现的写作技巧,更是因为狄更斯穿过了那个时代,以理智冷静的锋锐笔触,毫不留情地剖析着人性。

苦难不能使人变得伟大,卑劣者并不会因他曾受过的苦痛而成为圣人。而在卑鄙邪恶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美好正义的灵魂。

狄更斯写了暴虐荒淫的贵族,写了英勇无畏的平民斗士,写了善良正直的觉醒贵族,写了阴险狡诈的受难者。他的笔赞美的,绝不是某一个或正义或不正义的阶级,而是人性中美好圣洁的存在,那便是爱、忠诚、宽容。

法国大革命吉伦特派的领袖罗兰夫人在上断头台前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自由,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反抗的民众用鲜血和暴力获得权力后,犯下了难以计数的以“自由”为名的罪恶,成为了新的施暴者。

作为社会中渺小的一粒尘埃,绝难在时代的洪流中看清自己的位置,几乎只能被裹挟着往前走,去奉献,去牺牲,去被煽动,去被利用。可是我们至少能用品格来约束要求自己,在洪流席卷过后,我们也许称不上高尚,但绝不卑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