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F.S.菲茨杰拉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读后感(一):不是书评

本身对菲兹杰拉德无感,其实有兴趣阅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标题叫爵士乐时代的故事。读完才发现除了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外的故事,全是关于一个怂男和一个靓女,两人之间因为某件事(基本上发生在舞会期间),有了一段逸事,但最后两个人没有在一起。虽然很现实,但是读完之后就跟最后失去靓女的怂男一样,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什么也没得到,也觉得这是命中注定的。中产,中产(抱拳),大概是精神空虚的小资人士的一点忧郁,一些大多数美国人的小做派忧伤。可将这些故事看作是男性视角的悲伤系言情小说,残念一下放弃读完整本书。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读后感(二):眨眼间看见一个时代的故事

作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菲次杰拉德的发表于1922年的《爵士乐时代的故事》全书共收录了10个短篇故事。在这次的版本里,收录了除去《五一节》的另外9篇文章,每篇的主人公都有着时代的共同点,却又侧重各不相同,选材与主题丰富多样,毫无雷同。在歌声艳舞的生活中、追求享乐的“爵士乐时代”却不只有“嗜酒、狂赌和色情”的生活。在这里可以看出嘲讽,也遍布着奇迹,还有每个时代都会具有的普通生活的典型性。

《牛皮糖》与《骆驼的后背》都是在舞会喧嚣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故事,两者的结局虽然完全不同,有人在舞会中失去,有人在舞会中得到。却都带着一些嘲讽,只是像嘲讽时代又像嘲讽女性,甚至带上了婚姻制度的滑稽。《返老还童》由于改编为同名电影,这个故事最为人们熟悉,文字与电影所带来的感受却不相同。一个与众人相反的成长世界是很奇特,却又并不总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其它六篇主题也各不相同,尽管是在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下,所生活的人们却不尽相同。与长篇小说不同,这里面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描述太多上流社会的纸碎金迷,也没有成功人士的志得意满或是无尽狂欢。无聊或是空虚在这里像是硬塞给这个时代的标签,更多的是普通人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同样会遇到的痛苦与无奈。

在菲次杰拉德的笔下的这部短篇中,女性角色似乎永远是个配角。她们许多时候,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产物,或是一件标志性物品一般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漂亮的、迷人的女性,她们像是男人成功所追求的标配或是一件陪衬物,许多时候甚至是一件并不老实的陪衬物。《牛皮糖》《骆驼的后背》《“哦,赤褐色的女巫》等等都是由男人与女人之间追慕故事,这里面有异性吸引力,却唯独不去描写他们的爱情,这里男人都是故事的主角,以他们的视线展开。《牛皮糖》喊出那句“我爱她”,却是为了宣告这本就不大可能存在的爱情。《骆驼的后背》更是一种假面舞会下的周旋。荒诞与戏剧性从开头一直到结局。《“哦,赤褐色的女巫》几乎都快贯穿默林一生的女性,在最后好像是个从未出现的幻影。以至于好几次我都怀疑菲次杰拉德是想在他的笔下“报复女性”,难道这也是两年婚姻所带给作家的影响吗?

婚姻中的女性又是另外一幅模样,不再需要极力去描写她们的迷人外貌,也没有那种遥不可及的梦幻女神气质,她们是陷入生活中的带点神经质的女性。有点点想冲破婚姻生活中无聊的空虚,却又被无形中的双手紧紧抓住,深陷其中无法自救。《幸福的辛酸》中将这种痛苦与压抑轻描淡写着,《治心人》中卢艾拉在五年岁月中挣扎着想要找到“光明和光鲜”,《热血与冷血》那种冷血又像是婚姻中所存在的对比物。女性的处境在这几个故事里篇幅加长了,与男主角们演着对手戏,讲着不同的台词,有着鲜明的人物特性,却没有鲜活的气质。

最喜欢的却是收篇之作《格雷琴的四十次眨眼》,四十天里发生的故事,不过是“眨四十次眼睛,等你醒来,一切都会变得美好。”短篇的精彩在这里达到一个高超美妙的展示,故事的铺陈与喜剧性的收尾在不长的篇幅里得到巧妙安排,读来意味深长又令人回味,加之带点俏皮的标题使文章整体又呈现出一种欢快的基调之下。

作为“张爱玲最推崇的美国作家”,我最爱的就是从菲次杰拉德的文章里发现那些词句的多姿多彩。对于擅用比喻句的张爱玲来说,她所推荐的“文风优雅,词句多姿多彩”成了阅读时必不可少的享受。《牛皮糖》中“女神”南希的出场有详细着装的描述,“一走动浑身散发着黑黄相间的光泽,仿佛像涂了一层晶莹莹的磷光似的”。《“哦,赤褐色的女巫》中默林升任经理时那种喜悦,“让默林远离痛苦的乐观而自欺欺人的想法披上了坚定果断的金色外衣”。这些带有色彩与光泽的形容时常出现在文中。而月亮也出现在细节中,“他们依依不舍地就在门廊下站立了一会儿,注视着远处静静的湖面上一轮仿佛装满了白雪的月亮冉冉升起。”(p218《幸福的辛酸》)这些时常出现的细节,也使得整个故事多了更多色彩。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读后感(三):菲茨杰拉德,用生命书写了时代

美国文学史上,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爵士乐时代”。在写于1931年的《爵士时代的回声》一文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准确地将爵士时代界定为1919年5月至1929年10月。他将这个时代称为“这是奇迹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困厄的时代、讽刺的时代”。这段时间也是他个人的黄金时期,他创作生涯中最绚丽的光彩在这一时代绽放出来。爵士乐时代终结后十年,菲茨杰拉德因突发心脏病离世,生命终结前的最后几年他饱受病痛折磨,在这短短二十年间,人生从天堂跌进了地狱,生活巨变带来的反差,更加衬托出“爵士乐时代”的幻灭感以及青春易逝的伤感。

以这一特殊时代来命名的短篇小说集《爵士乐时代的故事》出版于1922年,是菲氏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这一版收录了9个短篇小说,故事背景都是百年前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一战结束后,挥霍、享乐当道,美国社会人人都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靡靡之音不绝于耳。然而,如果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主题仅仅是要反映这一时期酒绿灯红的糜烂,恐怕他也不会达到今天在文学史上的高度。

爱情和婚姻是菲茨杰拉德小说永恒的焦点。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这些炽烈爱情,应该大多取材于菲氏和泽尔达的爱情婚姻生活。《幸福的辛酸》这一篇中,杰弗里•柯顿和罗克珊•米尔班克的一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相信就是作者爱情初期甜蜜最真实的写照,杰弗里作家的身份也更接近于菲氏本身。“好比两根漂浮着的木头,他们在迎头而来的激流中相逢了,于是就迷恋上了,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他们激情四溢、肆意享受生活的能量与菲氏夫妻的私人生活别无二致。虚幻的爱情在他笔下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感染力,它们美好、甜蜜,散发着浪漫迷人的玫瑰色光芒,却又无限幻灭。《牛皮糖》中的吉姆对南希•拉马尔、《哦,赤褐色的女巫》中默林对艾丽西娅•戴尔的爱都是这样,美丽、活泼、神秘的女孩对羞涩的男孩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她们以一种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姿态,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骆驼的后背》、《治心人》、《格雷琴的四十次眨眼》则重点关注了爱情与婚姻中的男女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他们迷茫、敏感、多疑、善变,这些都是彼时各种社交聚会大行其道的环境中,值得探讨的精神归属。

菲茨杰拉德还善于描绘时间的力量,他对时间的流逝触觉极为敏感,这在《返老还童》中表现到了极致,这部早就被改编为电影的短篇小说,令人为之动容。作者对生命状态的描绘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质感,仿佛可以看到时间被物化,在指缝中慢慢溜走的过程。人与时间抗争,到头来遍体鳞伤的总是凡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拥抱生活就匆匆离开。这一点在《哦,赤褐色的女巫》和《幸福的辛酸》中也有所体现。敏感的人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热度,同时也更易为生活所伤。

“黑夜,如同一只巨手,斩断了月光的舒缓流动”、“而领带上方的两只蓝眼睛,却像一块常年暴露在太阳下、已被晒得褪了色、但质地非常结实的旧布片”,这种十分形象生动的比喻在书中比比皆是,可读性极强,带来非常愉悦的阅读感受。菲茨杰拉德有一种挖掘掩藏在平凡场景中的超越真实美感的能力,这是他与生俱来的诗意与天赋造就的,经过他对世界细腻的观察与描述,那些生活中最平淡的细节全都蒙上了一层梦幻的光晕,浪漫、令人饶有兴致的意味。

菲茨杰拉德置身于爵士乐时代的漩涡中心。192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鸣惊人,同样获得的稿酬也是惊人的,为他一夜之间赢得了豪华的生活。他和妻子泽尔达都极其爱慕虚荣,菲氏夫妻的身上刻有爵士乐时代最显著的烙印。他们纵情享受那个时代带来的物质满足,挥金如土,同时又在精神上空虚迷惘,无所寄托。他的英俊、浪漫、纵情、英年早逝,像极了那时代的特征。人生随时代浮沉,用生命感受时代、书写时代,菲氏的小说具有高度真实的文学、艺术价值。

虽说当时菲茨杰拉德写这些短篇小说主要是为了在报刊上发表,赚取稿费支撑夫妻俩奢华的生活,且不如他的长篇作品闻名,但同样也拥有不可小觑的文学价值。同他最伟大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我们在这些短篇中可以看到人物多变的命运、丰富的感情、戏剧化的情节、优美华丽的语言,如同奏响一首清新流畅的乐章。故事在尽情嘲讽纵情享乐之余也在坚持一种美好的情怀,在金钱、名利之间保留着一块心灵的净土。菲茨杰拉德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将自己最真实的生活融入到故事中,用生命和才华书写了爵士乐时代的传奇,留给后世以无限的感慨和遐想。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原创,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