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读后感精选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读后感精选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是一本由刘亮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读后感(一):它好像一样,又好像不一样

都有一个叫“故乡”的地方,或富饶,或贫瘠,或热闹,或清净。出生时的记忆在那里,童年的记忆在那里,不管长大后去到何处,“我的生命在五岁时停住了,剩下的全是被别人过掉的生活”。

梁上的虚土陷住脚的那一刻,这个名字就被人叫出来,后来有了房子,又叫虚土庄。

这只是一众迁徙的人们选的一处落脚地儿,位于新疆的某一朵云下面,漫长的西风能一直刮到开春,把栓牛桩、院墙、烟囱都吹得向东斜。但到了春天,东风又刮起,把西风做过头的事做回来。

这里同样有太阳,有星星,有狗,有驴子,有鸟,有很多叫买买提的人,有生气,有死亡,好像与别的村庄没什么不同。但在孤独的观察者眼里,它又那么的不一样。

星星:

风给孩子开门。月亮和星星,给孩子掌着灯。

狗:

村里的狗,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看家护院,否则很有可能活不到老就被炖了。而当它老了,它就可以自由地在村庄里转悠,变成村庄的一部分。

驴:

驴这个鬼东西,耳朵很灵,听到贼声,但还是眯着眼装睡,装不知道。但它听不得狗叫,狗一叫,驴嗓子就痒,一声驴叫,贼就得逞了。

鸟:

村里偶尔有鸟在天空聚会,黑压压一片,不知有几千几万只,鸟群的影子遮挡住阳光。鸟粪像雨点一样洒落下来,打在人的脸上。身上,打在树木和屋顶上,到处是斑斑驳驳的白点。有一次是乌鸦聚会,至少有几千只,但那一年村里没有死人,那颗老榆树死了。

买买提:

村里有好几十个买买提,其中有个买买提叫“大杨树买买提”,因为他在,那颗死了的大杨树一直没被砍掉。终于那一天到了,它逃不掉被砍的命运,陪葬的是一只习惯了栖息在它身上的鸟。

死亡:

村里谁家的人不在了,都说跑顺风买卖去了。虚土庄没有埋过一个人。我们把死亡打发到远处。

“我的”孤独,自五岁记事起,对于观察着的周遭,开始有了记忆,有了想象。大概是村子不大,同龄的孩子不多,又缺失了父爱,“我”少了很多玩耍,大都时候都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像一颗树的眼睛,观察着村庄。

而后长大些,我也离了这个地方,开始在新疆的各人群中游历,玩托包克游戏,认识更多买买提,逛巴扎,游风流石,听传说,拜斯古拉。

在路上,在人群中,孤独被一点点淡化,“我”好像释怀了。但当“我”回到村庄,好像一切又都没变,“我看不见已经过去的青年,看不见我正经历的中年。我看见的全是我不知道在为谁度过的童年。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读后感(二):品读《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让你远离孤独,重新爱上生活

刘亮程在他的新书《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说,每天每个人醒来的方式都不一样,生活和命运也不一样。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被马叫醒的人,在远路上,跑顺丰买卖;被鸡叫醒的人,起早摸黑,过着自己不知道的日子;被狗叫醒的人,对周围动静天生担心,狗一叫就惊醒。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而我在这个周日的早晨,是被窗外“哗啦哗啦”的扫雪声所惊醒。已是立春过后,太原竟然又迎来了第二场春雪,都说“春雪迎春到”、“瑞雪兆丰年”,希望今年的这两场春雪,能带来好的收成。

我家窗外的雪景

下雪的周末,特别适合窝在沙发里看书,这本书是刘亮程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分为三章,就是围绕主题分别是“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作者在叙事时间的渐进和空间的延展中,为我们展现出他从儿时到中年的一幅一副人生地图。 从五岁的那个清晨开始,他的思维总是在跳跃着前进,以一个儿童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儿时村庄里人们生活的场景。 他在五岁的早晨,是被开门声唤醒的。他能从连成一片的开门声中,认出每扇门的声音。那是他对家乡一种深深的眷恋,那些过往烟云,在每个清晨,幻化成了一道道开门声,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西风刮完就是东风,东风起了,人们就可以开始春种,等待着草滩返绿,等待着庄稼出苗。 风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说一个地方有多远,常常会说,有一场风那么远。 春天,当雪消融后,尽管大地还是大片裸露着,但小草已经星星点点地探出了头。

小草萌芽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泥土中,经过漫长冬眠的小虫子也开始苏醒了。 尽管会有倒春寒,就像屋外此时此刻白茫茫一片的雪景,总让人恍惚以为还是冬天。那些幸存下来的,没有被倒春寒压垮的小草芽,将会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也许我们站在人群中,有时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隔绝在外的孤独体。尘世喧嚣,耳边的声音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如果我们忘了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数数上面的年轮就会知道,树会记住许多事。

年轮

“如果我忘了些什么,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刘亮程儿时总喜欢与院子里的那棵老榆树对话,倾诉着对父亲的思念。 他二十多岁时,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想望见四十岁、五十岁的自己,如今他已年近六十岁,回看二十岁的自己,没有迷路,没有走失。 他用文字为我们描述出对生活的全部感受,让我们在他的文字里走进一个万物共生的自然与世界。

《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读后感(三):故乡终归是一个人心灵最后的归宿!

在刘亮程的文学世界里,不管是散文抑或小说,都包含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怀,都最终汇成一个关于刘亮程的故事,成为中文写作的垂范之作,感动很多人的文学经典。

但是,这位迅哥儿文学奖的获得者,乡村哲学家、自然文学大师,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却说,“我是孤独的”,于是,我们于喧嚣中,又见他的新作《我的孤独在人群中》。孤独与否,喧嚣也罢,谁又真正离开了谁?!

刘亮程的身上乡土浓郁,他的童年和少年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度过,那里是他成长的摇篮。因为孕育,所以感情深厚而难忘。

在他这本《我的孤独在人群中》散文集里,他从内心深处的感慨:“我相信,在一个村庄一件事物上,我能够感知生命和世界的全部意义。”很有穿透力,让一群在或曾在异乡漂泊打拼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扣动了心底那根叫乡愁、思念或者感怀的弦。

于是,众多的读者被刘亮程文笔迷住的,他们在他构建的旷野中,似乎远离了时代风云变幻,沿着时间的道路不断回溯,不停退回到过去,退回去捕捉着曾经的自己,遇见自己。

但是,现实中,人群中的那份孤独却体味得分外的强烈。幸好,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努力让自己的文字修炼成精,然后用她去书写有灵万物。”于是,他在孤独中,不管是“给太阳打个招呼”,还是“春天里的步调”“野地上的麦子”,这一篇篇旧忆散文,给他自己与他感同身受的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文字守护住了乡愁以及心底最为珍视的感情。

‘在你的有生之年,会看到许多东西消失,只有你希望的不会到来。

你一个人在童年,一动不动。我们被你扔到了中年,又扔到了老年。越扔越远。

我的村庄有一场风那么大。从一粒尘土到一颗星辰那么高远。

起初,这些人物只有名字,后来在风雪夜里,在一个个篝火旁的故事里,他们被讲活,有了灵魂。’

这些都是刘亮程文学世界里的精华,它们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哲思,从而,总是让人对生命的体验如此深情而深刻。

最终,他以智慧和诗情,复原并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万物共生的自然与世界。在《我的孤独在人群中》回首,故乡终归是一个人心灵最后的归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