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摘抄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摘抄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一本由傅熹年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一):中国智慧,中国工艺

大家小书系列,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大家,两层意义,前“大家”,是大大的“家”,那些被冠上“家”称谓的人一生专注于一件或某几件事,他们是某个领域的匠人。后“大家”是我们大家伙们。能读到前“大家”的书,对后“大家”们而言,是幸运的,前“大家”为我们栽树,也为我们铺路,我们踩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大家小书系列里的一本。大家的书,但是做得精小,外出携带方便。在这书中,我们不仅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更收获了关于古代建筑的许多知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然,这本书对即便是外行者来说,也是否有所收获的。

中国建筑如中国文化一般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建筑中也饱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傅熹的著作。傅老在该书中以论文的形式在讲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说是“论文”,因为文章严谨、有理有据,图文兼具。但是却没有我们通常所见论文之枯燥。相反,傅老写的文章让人读得不觉费解,而且越读越有滋味。

全书分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古代都城规划研究、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战国中山王璺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规制等六篇,另外还有一篇附录,“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识”。很有条理性,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大方向内容,专业地道。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能读到傅老的这些研究著作,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有了详尽的了解,是何等幸运?!

就说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中,首先按照中国的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朝代进行了大致的概述,给读者很迅速了理了一遍,看似每个朝代概述的内容不多,但是总结到位又清晰。我们从中知道了每个朝代中国建筑的大致特点,我还特意做了摘录笔记。如:西周基本形成“木构架承重,使用斗拱,院落式布局”,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体系的特点。南宋的时候,建筑带来穿逗架特点等。有了概述之后,又详尽地归纳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建筑专业术语比较难理解,傅老的文章中还添加了各种建筑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有一幅“各类型屋顶”,有些屋顶的构造至今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从屋顶的演变也能看出东南西北方地域的差异。在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里还有一幅“地方民居分布示意”,看它的时候,错觉好像自己在看“中国民居邮票”,二者结合着看,中国的民居特色更深刻到我们的脑海里。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古代伟大的建筑。

通过这本《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的强大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匠心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二):“小”书“大”内涵

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愿意外出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出去旅游,看得比较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建筑物,特别是那些古代建筑,比如故宫、十三陵、中山陵、应县木塔、悬空寺。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出去旅游之前,首先当然要做足功课,知道自己想要看什么,应该怎么去看;而在具体看的时候,一方面要认真听导游的讲解,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自己所做的功课,有针对性地去看。这样一来,看得越多,才能越来越看出其中的道道来。有的放矢地去看,当然要比单纯地看热闹有意思得多,也会更有收获。

而要做足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物方面的“功课”,不可或缺的一个帮手就是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这套“大家小书”系列之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表面看来,虽然《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书,仅仅是32开本,页码也只有230来页,但内容却很“丰富”,可谓是“内涵”十足,全部都是干货。作者傅熹年,是出生于1933年的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而且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来头不可谓之不大,专业足称权威。正如本书的“序言”中所言,虽然本书的篇幅显得小了一些,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从内容来看,确实如此。

单就《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这本“小”书来说,内容方面大致分了七部分,分别为“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研究”“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明代北京宫殿坛庙靠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战国中山王璺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规制”以及“附录: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识”。从这些名称上就足可以看得出来,这本“小”书的份量有何等重要了!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原始人类到近代以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反映在建筑形制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反映了更多的地理、气候、民族及心理特点。和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作为主要构造物不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取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并曾对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产生过影响。出去旅游时看到的那些古代建筑,确实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真正有所得。

另外,这本小书除了内容上的份量非常重之外,还有一点也足见其珍贵,即是其中所有的图均系手工绘制,非常专业,也非常形象,再现了古典建筑的精妙之处。其实,这本书更多的,是适合建筑专业的从业人员来作为工具书;给更多的外行人来看,确实有点儿深奥。但作者傅熹年厉害就厉害在他能够“深入浅出”,让外行人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更多的魅力奥秘之所在。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三):虽如麻雀,却包罗万象°

——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文/蓦烟如雪

对于建筑,可能我得感谢徐志摩,因对他的一生过往很好奇,就看到林徽因,继而是梁思成。大多人看到了他们的感情,却很多人忽略了此二人在建筑上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前瞻性的想法,还有实地勘察,甚至是长期奔走各地的研究,很多材料我们都看不见,更无法知晓它们的来历。

所以在看这本《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时候,我反而想先说他们为保护中国古建筑以及修缮古建筑的态度,都值得令人敬佩。尤其当年在扩建天安门,他数次痛哭的事情,都成为了历史,而当永定门被拆,林徽因也愤慨说:“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你们迟早会后悔,那时你们再盖的就是假古董……”。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少了这么较真的人,而现在也鲜少人再去翻看有关建筑的书籍,如有也是玩味性质,亦或者专业所致。

今天有幸看到“大家小书”系列,对此还是很喜欢的,此书希望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这个想法很好,对于“速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读者而言,此书是很好的选择。

但是如果要细致去读,我反而推荐梁思成译版的李诫《营造法式》还有他所写的《中国建筑史》。

这本书在内容上,比较“浓缩”,似乎全部都有一一点到,但是却不是很延展。

本书230多也页,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古代都城规划研究、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战国中山王璺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规制的六个大范围,书还附录了“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识”,在视觉上看,确实有种,一书涵盖古今的味道,此书的作者傅熹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其论文数篇,在各大建筑史研究上,也成果斐然。此书的选取,自然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因气候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大多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取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的独特建筑体系,不仅沿用近代,也影响着周边的国家。这种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当然中国建筑史并非只有明清,它分为五个阶段,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至南北朝、隋唐至金、元明清。

很多时候,有些建筑比较雷同,大家就略过朝代,以此类推,这种理解是不可取,每个朝代出现的也不同,如同西周出现了柱间的“阑额”;春秋出现“台榭”;战国有规划设计图。更甚是秦朝考古就有发现下水道……

我曾经以为分区明显有明显中轴线的都城是唐朝,结果在此书上,才知道三国时期曹魏都城邺城就有把宫室建在城北,官署居宅在城南,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南北轴线。

当然这本书也有涵盖式的毛病,比如说河南登封嵩岳寺,他虽有概况说多高,外轮廓如何,但是我觉得可以提及这是最早的密檐式砖塔,还有武则天在洛阳建的“明堂”,他是四次被毁,四次修建,且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中最高大的两个建筑,关键是这个明堂不全算是武则天所建,因为之前是隋炀帝建的乾阳殿。

当然我说这个可能有点挑刺之嫌,因为要缩略,这些延展的很难一一补全,这也是此书的一点小遗憾。

在说蓟县独乐寺上,我真的觉得为何不加天津,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也不写山西省朔州的应县,这个简略的习惯很不喜欢。

此书以总分总的形式去展开建筑的发展历史,内容是很丰富,但是确实存在一种很想把所有知道的都给你,但是不见得能一下子接受这么多的感觉。尤其不够清晰明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