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甲骨文的故事》是一本由董作宾 / 董敏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一):对个别的甲骨文的含义的解读是错误的。

甲骨文中的“王”与“士”是同源的,它们都是“二”+“人”。二的下面一横象征大地,上面一横象征天,加上一个人,代表的是同时具备天和地的象征属性的人。行动状态的人,是王,静定状态的人是士,它们可以指同一个人。集体中负责筹谋变化的人,是王,驻守岗位的人,是士,它们仍然可以是同一个人,按照原初文化上,只作功能的区别。同时具备天的属性和地的属性的人,就是我国国宝“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的模样,王士,都指的是正是这样合乎道的人。头脚上的发光指的是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这样人就是和谐的。《甲骨文的故事》中对有些甲骨文的含义的解读是错误的。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二):对我这种小白是很好的科普

甲骨文的故事

我一直对甲骨文很感兴趣的,上学的时候看到历史书上写到汉字的起源是这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像一些神秘的符号,就想有机会能够读懂这些符号。

后来看一部电视剧叫《京华烟云》,主角就是一位识得甲骨文的大家闺秀姚木兰。其实剧情倒没有那么吸引我,倒是这位姑娘识得甲骨文的才艺让我对这部电视剧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大学后还买来这部小说读。

扯远了,我想说的就是对甲骨文很感兴趣。不知是不是大数据又捕捉到了我这一爱好,在常逛的书店里就推了这本书给我《甲骨文的故事》,作者是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和他的女儿董敏。董先生多次主持殷墟的考古发掘,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难得的是,这本书完全没有学究气,而更像是科普读物。甲骨是如何发现的,殷墟的几次重要的考古发掘,甲骨从何而来,古人是如何书写和契刻甲骨的,用来占卜的甲骨文是什么意思,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汉字的演化……这些也曾让我对甲骨文产生思考的问题在书中一一作了解答。更贴心的是最后的章节,选取了一些汉字来讲解演化,很有趣味。

整本书图文并茂,一些重要章节的讲解先生还专门画了图,往往一幅图就能让我横看侧看很久,值得细细琢磨。

如果你也对甲骨文感兴趣,不妨读一读这本汉字的寻根探源之旅吧。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三):甲骨文入门小书

《甲骨文的故事》,薄薄的一本书,一下午就能读完。

内容从甲骨文的发现、殷墟考古、甲骨文研究的著名学者、甲骨文的内容,到一些基本的甲骨文字的介绍,可谓面面俱到,当然都不可能深入。

作为一本给青少年看的甲骨文入门书,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字形演变的两则小故事(“王”和“弃”),非常生动。稍有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文字没有注释,对于初学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恐怕理解起来略有难度,但是此类问题不多。

从编排特色上来说,用一些小栏目介绍与甲骨文相关的知识还是很不错的。书中也有不少珍贵的照片。不足的是最后一章“一起认识甲骨文”内容较少,有故意撑页面之嫌,亮点是对于“人”字的解释。

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至少对于成年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有以下几个收获:

1.甲骨文的刻法、笔顺(16页)比想象中难多了。可以想见殷商时期从事占卜工作的人是专业性非常强,而且是有敬畏心在从事这样的工作的。

2.十五次殷墟考古简介(55页)极简的介绍,可窥见考古工作之艰难。

3.董作宾先生的讲义手稿(84页),书中有多幅精细的讲义手稿,可看出其治学之严谨,令人佩服。

4.了解到甲骨文卜辞的组成部分,知道了规律就大概知道怎么看了(106页)。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四):干货虽有,注水太多

因为喜欢董作宾的甲骨书法,以为是董作宾的作品就多抓鱼了一本来学习,一日翻完。结果一读发现只有第一章是董作宾所作(确实文字、深度都令人赞叹),后面口吻渐渐不对,错讹较多,疑是其子董敏所作。

就感觉这本书里虽然有些干货,但掺水太多,大概过半。后面这些董敏所作的干货又描述难懂,逻辑混乱,语言不精,掺杂错别字。-_- 第四章文字介绍部分更是....错漏之严重到我不敢看,感觉还是读流沙河或者唐诺那些讲古文字演变的书比较安心,不会被误导。

仅董老的部分当然五星。掺了半本水(还讲不清楚,简直是浆糊)扣两星。里面还有错误,再扣一星。

占人写成贞人,错别字到了误导文意的程度,难怪难以读懂。

这两个子字的演化顺序是你图上这样的吗?请带上你的脑子,看着我的眼睛,再说一遍

吐槽完毕,此书干货还是有的,上我的读书笔记和拍照。其中混乱不易理解的部分都是此书的锅。

攻治

牛肩胛骨的攻治

钻凿

钻凿

《甲骨文的故事》读后感(五):商朝的乌龟真倒霉

在阅读关于甲骨文的著作前,我真的以为是因为古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和笔,也没有发明竹简,因此就地取材,把文字图形刻在乌龟壳上记事。因此觉得,大概商朝的乌龟差点绝种吧?遇上哪个话痨作家就完蛋了。

读了这本书后至少明白了两点:第一,商朝有笔,但没有纸。将文字刻在龟壳上只是因为烧一烧会产生裂纹;第二,倒霉的不止乌龟,还有牛,鹿等。

前段时间逛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几块国宝级甲骨陈列在玻璃展柜中,顿时产生了兴趣。恰巧一对情侣也在参观,那个漂亮的小姐姐说:“古人也太随便了吧!在乌龟壳上写点字随便烧烧就能辨别出是非凶吉?”为了了解古人有多“随便”,我就借阅了几本关于甲骨文的书,这是其中一本。

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甲骨文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关于甲骨文的书,第一本是听上去似乎更有意思的《甲骨趣闻》。两者相比较,我认为这本《甲骨文的故事》更值得一读。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先生的手稿,他是“中外知名的甲骨学权威”,曾亲自参加过甲骨文的发掘工作。这部分可以当做概览。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发现发掘甲骨文的过程,说明“龙骨”是如何从药材变成国宝,又如何一次次被发掘,最后成立了甲骨学的。

第三部分详细解释商朝人怎么利用甲骨进行占卜,结合实际出土的甲骨图片和仿制品图片说明各部分文字的作用。

第四部分列举了六十多个已被破释的甲骨文字,解释其构造方式,并通过篆书,隶书来说明字形的演变。

作为一本给“外行人”读的书,关于甲骨文的介绍已经算是比较系统全面的了。通读全书后,对其发现和研究过程有了初步了解,明白了甲骨文的作用,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文字。

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了各个时期对研究甲骨文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列举了他们的成就及著作,对扩展阅读很有帮助。我本人对汉字的演变也非常感兴趣,在读完这本书后准备再翻翻《细说汉字》,了解更多的文字演变过程。

细说汉字

8.8

左民安 / 2015 / 中信出版社

读完全书后,我在读书笔记本上照葫芦画瓢,试写了第四章节里介绍的甲骨文。和当年学习日文假名一样,像在画画,却又是在书写文字,感觉非常玄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自己写的“甲骨文”

PS:“风”字的甲骨文真是太难写了!就因为和“凤”同音,就要画一个“凤凰”,而且这“凤凰”的原型恐怕是只孔雀。所以上图中哪一个是“风”字应该一目了然了吧……

最后,向创造并使用甲骨文的先人们致敬!向从古至今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学者们致敬!!更要向那些为了提供甲骨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商朝乌龟们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