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楚辞集注》读后感摘抄

《楚辞集注》读后感摘抄

《楚辞集注》是一本由[宋]朱熹 著 / 黄灵庚 整理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辞集注》读后感(一):正变为纲,赋比兴为网

以正变系统为纲。骚相对于诗为变。 其人“或过于中庸”为变而“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复归于正。其文“词旨跌宕神怪、怨怼激发”为变而“缱绻恻怛、不能自已”复归于正。其功“变风变雅之末流”为变而“天性民彝之善交有所发,增三纲五典之重”而复归于正。 风雅颂入骚,由正至变,甚至于再变(“语冥婚而越礼”之再变之风,“摅怨愤而失中”之再变雅)。 以杨雄反离骚为代表的异质观点,相对于屈原忠君恋国之至诚,是“偷生惜死”。杨雄对屈原的批判是鸱鸮笑鸾凤,孰正孰变甚分明了。 以赋比兴为网。标举赋比兴中之赋比兴尤为卓见。“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人神非其处,人神非其处比求君而不遇。“比”之链条的揭示甚至能清晰地反应出文学的形象性。 “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歌”则展示出楚辞以情达理、以理治世的接受过程与功利作用。而重视这个过程中由相似人生境遇而引发类似情感激荡的环节,说明朱熹深刻把握到“情”作为文学的关键要素,包括情感与现实千丝万缕的关联、情感超越时代的可共感、不同情感直接的可互通。

《楚辞集注》读后感(二):屈原和渔父真的是一儒一道吗?

屈原和渔父真的是一儒一道吗? 我倒觉得渔父才是儒,屈原只部分是儒,部分是狂狷,至于属于诸子百家哪一家我也不清楚。 先看屈原吧。 屈原的忠君爱国,显然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可是他投江的做法,孔子若泉下有知,想必是赞扬但不赞同的。 孔子虽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是没说一定要杀身不可,孔子主张的是中庸之道,凡事不可太过,也不可死脑筋。 面对君主昏庸、小人当道的楚国国情,屈原的“正确做法”,孔子早就有回答。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第八》)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第十四》 孔子的意思是:国家清明,就好好做官、兼济天下;国家昏暗,就装装孙子、保持低调,实在待不下去就隐退。 没说要像屈原那样硬刚吧?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屈原显然不是中行的,而是狂狷的。 因此后世儒生对屈原评价都不高: 例如班固:“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离骚序》) 例如程颢:“离骚之中,忧君之心则至,然谓之不合道者。”(《二程外书·朱公掞录拾遗》) 朱熹虽钟情于屈原和楚辞,可是也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楚辞集注》)“过”是“超过”,“过于中庸”即是“狂狷”。 再说渔父。 渔父真的是主张归隐山野的道家之人吗? 看看他说的话: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责怪屈原深思高举使自己被放逐,暗含的意思即是不应该离开朝堂;而渔父所说的与世推移、淈其泥而扬其波、糟而歠其酾,都是告诉屈原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水清呢就洗缨,水浊呢就洗脚,不能同流合污,更不能抱石沉江。 渔父的观点,不正和孔子的相符吗? 渔父是儒。 最后引孔子一段话: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屈原就是史鱼,刚直不屈、清白无比,死得伟大,但是可惜。我们不能鼓励人人都去牺牲。

《楚辞集注》读后感(三):【转】莫砺锋:朱熹《楚辞》学略说

【作者简介】莫砺锋,男,汉族,1949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84年10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梅庵书院首任院长。2014年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科院士)。著有《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诗歌讲演录》、《杜甫评传》、《唐宋诗歌论集》、《唐诗与宋词》、《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浮生琐忆》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