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蜻蜓池塘》读后感锦集

《蜻蜓池塘》读后感锦集

《蜻蜓池塘》是一本由[英] 伊娃·伊博森 著 / 张小妹 绘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蜻蜓池塘》读后感(一):和平年代更需要读懂战争里小孩的真

英国人的得体教养在这本书描述得很详实,摘录几段如下:

P11"一个人学会了读书就能自学所有的知识了" P32"他们相信只有最好的东西才值得给孩子" P40一个想家的新生小孩去安慰隔壁房间哭泣中想家的舍监,真是善解人意:"不过,塔莉知道当别人遇到麻烦的时候自己该做什么。她的父亲已经告诉过她很多次了:只需要安静地坐在他们身旁,等待着。果然,玛格达开始说了起来。 ...她设想过各种可能,却唯独没有料到自己上了一所老师也会想家的学校。"

P293 现在,没有什么能触动卡雷尔。和克莱米谈过话后,他像是生活在另一个宇宙空间里。他似乎能飞进云层,待在那里,也似乎能爬到窗外教堂的塔顶上,一路不回头。在他看来,公园里水鸟的叫声不再是尖利刺耳的噪音,而是美妙的歌唱,草变得更绿,天空变得更蓝更亮了。因为,每时每刻,他的内心里都有一个声音:“你的朋友们一直都深深地记着你。”

《蜻蜓池塘》读后感(二):原著还不错,译者和编辑应该更努力一些

这本书我是一字一字读给闺女听的。不是整本都读了,因为她特别讨厌看到坏人干坏事,所以跳过了整个第二部分和一小半第三部分。剩下的部分里,主要在讲一些孩子在戴德顿学校里想干嘛就干嘛。闺女听得很开心,说非常想去这种学校,这样就不用见自己那个动不动骂人的班主任了。可是我没法给她换学校,不得不告诉她这只是故事,而且哪怕在故事里,戴德顿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异数。故事是要给人梦想的,但读完了还要回到现实,真是残酷啊。不过本书也不是纯粹的幻想故事,虽然过程中有许多脱离现实的幼稚情节,对人物结局的处理却不套路化。像是卡洛塔,这个书中最令人厌恶的角色,最终却求仁得仁地当上了王妃甚至王后。但另一方面,这也不影响曾经被她坑过的卡雷尔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对于还试图追求绝对公平的小孩来讲,这也算是很好的一课吧。

书里有不少挺低级的、无需核对原文就能发现的错误,比如:

第十三章里,甘贝特男爵的夫人突然变成了公爵夫人,大概这章不是和其他章一起翻译的?

P251 “海峡隧道”应该为“海峡”,无论如何,二战时从法国到英国还没有海底隧道。

P253 第一行“战后的第一个秋天”应为“开战后的第一个秋天”。

P311 “绝地”应为“绝对”。

P312 第六行的“这是”应为“这时”,第十行的“势力”应为“势利”。

P331 “国王的叔叔”应为“王子的叔叔”。

还有,译者在后记中把塔莉的两位姑妈描述为已婚人士,抛家舍子来帮助兄弟照顾家庭,真是贻笑大方。两位姑妈显然都是终身未嫁的老姑娘。对作者的目标读者来说,这甚至是无需解释的,所以小说里才对她们的婚姻状况未置一词。

《蜻蜓池塘》读后感(三):天时地利的迷信

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故事了。蜻蜓池塘是一个永恒的梦。这个梦里,你可以光脚舞蹈,不怕年华老去的悲伤,也可以尽情呐喊,无惧隔阂于世的惆怅。总之,你会尽情地享受自由。

自由在一所令孩子们期待的学校里。在戴德顿学校,孩子们能够在课程中漫步,亲近自然,感受天地的造化和灵动,然后在打扰生灵之前悄悄离去。从此,那些稚嫩的心里便装下了整个世界———“每个地方都是某个生命的家,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虔诚尊重。”

自由也在被雪覆盖的山脉某一角,森林深处一个叫做“蜻蜓池塘”的地方。这是属于伯根利亚国王和王子的秘密驻地,当披上光鲜外表,担起压肩重担的时候,他们会把心留在这个世界当作慰藉。

假如我还是七八岁,正值读童话的好年纪,那么当教室外的树将绿荫垂进来,阳光一漏,下课铃一响时,我就会望着窗外想起这个故事。这是一段纯洁的爱情,发生在二战期间,主角是伯根利亚国的王子卡雷尔和一个叫塔莉的女孩。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电影一般的画面:卡雷尔“拽下围巾,扯掉领带和套头衫”,向戴德顿学校的方向跑去。他义无反顾地奔向自由、童真和塔莉,就像当初塔莉义无反顾地从英国奔赴伯根利亚一样———只是在电影预告里匆匆一瞥伯根利亚,和那不屈于德国纳粹的国王,以及一个被头盔上的羽毛挡住眼睛的小王子。那时,她一点儿也不知道今后会与卡雷尔结下怎样的情谊。

童年结束后,我会自然而然地长大,独立,拼搏。我会品尝与世界交手的滋味,受赠应得的心酸和幸福,这时再看《蜻蜓池塘》,才能体会脉脉温情。就像女主角塔莉一样,《蜻蜓池塘》的作者伊娃有一位医生父亲。她在两岁时遭遇父母离异,随后与父亲迁居伦敦,读了一所戴德顿那样开明进取的学校。她也有姑妈,来给予她稳定的爱和关怀。此外,那个关于漫步自然的生物课,是作为生态学者的丈夫留给伊娃的灵感之一。她多次将关于生命的启迪写进童话里无数的情节中,投射进无数个自己的梦里———即使后来,丈夫病逝离去。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就算看到伯根利亚的覆灭、英德关系急转直下,我也不会太过揪心。所有悲痛的画面都被童话的蜡笔上过一层色彩。就像有一只肉乎乎的小手抚过心口,温度不高,手掌不厚,但足以止住流泪的冲动。

自由的世界里也没有与生俱来的热闹,我们拥有生命和意识,也会拥有孤独,《蜻蜓池塘》的主人公们所学所做的,就是宽恕,宽恕生命的孤独。他们一步步地理解那些战争中的孤独者们,理解对爱的渴望和对安定的祈求。

但最难的是,于个人而言如何理解亲近的人。故事中,有的人无法谅解为了工作而不陪伴自己的母亲,有的人无法谅解为国而抽身离家的父亲,有的人无法谅解被迫疏远自己的好朋友……多少次我们患得患失,被眼前的现象蒙蔽,就有多少次后悔曾经的转身离开。

梦的最后,无论时过境迁也好,物是人非也罢,蜻蜓池塘依然生机盎然。自由,世界,爱,就是一场天时地利的迷信。

无数只蜻蜓扑闪着透明的翅膀飞去,池塘上的水波一圈圈带出绿意。如果人们无法看到这些,该有多寂寞啊。

(文 / 舒靓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