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人译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000字

《金人译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000字

《金人译静静的顿河》是一本由[苏] 肖洛霍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7-1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人译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一):真面目

《静静的顿河》上下册,肖洛霍夫作品,人民出版社出版,草鹭包装出品。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大背景之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之歌。讲述哥萨克人为了和平,在政治的裹挟下,付出的种种代价。不论白军、不论红军,不论外国势力,终没有帮助到哥萨克人。他们无辜地被牺牲,无辜地被利用,到头来,十室九空。不要被布尔什维克迷惑,不要被阴险狡诈者诱导,他们,皆是利益既得者,并为了利益,高唱赞歌。胜利者,书写了历史。但《静静的顿河》告诉你的,是人民最真实的面目。

书本很厚,上下册版比起三册四册五册版来的巨大。这是望而生畏的书本,却是了解某些历史的窗口。这本该是禁书,但估摸着书本太厚太多,现代人不会有心去读了,也就发行了。

《金人译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二):堪称景色描绘的典范

优秀作家的文字叙述很多时候会比图片、视频给的信息量更大。例如人民出版社88版的《静静的顿河》里的一段:

这段话里从气味、触感、光影、景物等多个方面重构了场景,并透露出婀克西尼娅无奈的心境。像我这样的粗人仅凭照片或视频是无法完全重构这场景的,但是肖洛霍夫择其精要,利用几个关键触发点,让我身临其境。

最后,金人先生的翻译功不可没。

《金人译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三):瑕不掩瑜的现实主义巨作

首先,对金人这批翻译老前辈们表示敬意。

拿上手之所以要把这本书读下去,恐怕因为“作者”对顿河那种近乎满溢的诗意之恋,顿河与草原,星空与白雪……那迸发的诗歌般的力量,我太爱了。以至于我在看完不到一百页的时候逢人必荐。

没想到最后格里高利的一次次变化居然让我时不时地跳掉自然描写……格里高利的形象,可用四个字概括——“草莽英雄”。怎样的人是“草莽英雄”?第一,受知识的“启蒙”不多,但他们对生活,对最关切生命的问题却会展开殊死搏斗式的思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竭力去回答生活的意义;第二,有着一种近乎狮子的野性与活力,他们总是能为特定的目标献出超出生命的能量;第三,对世俗成功的态度总是不那么明确,就像《美国往事》的noodle。对于noodle而言,爱情和友情远比事业重要;对于格里高利来说,爱情与亲情远比肩上的军阶重要。所以,这类人往往本质上是良善的——或者说,这更接近我们对朋友、恋人以及亲人的心里构建,死心塌地而不悔,是人难求。

“草莽”乃是根植于人类灵性的一股精神,人在天地之间凭借“草莽”之惯性以漫漫求索,因而不僵不死,深刻动人。我想,恐怕是这样一种形象使我暂时跳跃了顿河的苍美而追求剧情。

困惑,恐惧,挣扎,爱,这些感性情绪才是战争大剧之下的个体面目,还原战争就是摧毁战争。不管1917年革命如何对红白两军以及哥萨克志愿军意义深远,如何成为历史学家笔下史诗般的概括,战争都是一种原罪。而原罪之中,格里高利用其西西弗斯式的反抗行动挺进出一股奔涌着的爱与希望,这种爱与原罪混溶,变成一部真正人类历史最重要的交响曲之一。有时候,人们不难会想:难道,上帝知道人类会偷吃禁果而不阻止他们而使其得以原罪,是为了让人类领会一种千辛万苦之后的爱与希望?《静静的顿河》这一宏篇史诗巨制教会我们的难道不正是这一点吗?

不得不说,有两条支线“作者”处理得太过马虎。一个是安娜死后的XXX(比丘克?一下子忘记名字了),一个是红军进军顿河之后的老将军一家。这也是我为什么把“作者”直接说成是肖洛霍夫的一个原因吧,存疑。尽管译者金人老先生站在肖洛霍夫这边,但是就我直觉而言,恐怕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

另外,谈一谈《静静的顿河》1957年的电影版。显然电影无法呈现小说里各人细致的心理活动,任何电影也没法做到。但心理活动在中后期已经成为小说的核心了。而且一些次级的重要剧情被迫裁掉,导致这电影不看书恐怕是看不太明白的。导演用六个小时把一部如此宏大的著作压缩成情节较为清楚的对应的电影叙事结构,不得不说,还是相当不错的。(by the way,电影版的几位女主中,格里高利妹妹是最长在我审美上的)

总之,尽管可能会花去读者半个月的空余时间(我有一部分是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看的- -,),但相信我,这是值得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