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刀锋读后感摘抄

刀锋读后感摘抄

《刀锋》是一本由[英] 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二十世纪中产者的狂欢-自我

唉,不能接受吧,怎么说,书很不错,镜头感,人物塑造都很好,可能自己烟火气重了,过于理想化的人难以给我真实感了,莱利这个人。。。额,额,额理想与自我高于其他一切了,也许的确收获了内心的真正快乐,却没有感受到周围人的情感吧,读书是要在书中看到自己,而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有点不能认同,我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活,我更不会单纯为了自己幸福去活,我希望我爱的人幸福,这就是我和他不一样的地方吧。

《刀锋》读后感(二):详尽描述侵占想象空间

艾略特是书中描写得最生动立体的形象,既爱慕虚荣又心地善良,种种行为既荒诞好笑但有时又不失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艾略特对贵族生活的执迷不悟还有向往荣誉的心里组成,伊莎贝尔则完全是被物质丰裕的生活所吸引,甚至禁锢。然而毛姆对她的描写仍然是中立甚至正向的——她乐于享受物质生活,但又心地纯净。这样的女性角色十分难得,但可惜的是她最后还是出于嫉妒间接坑害了索菲。 相比于上述两个角色,拉里这位主角反而有些干瘪。他仿佛有固定的行为模式:突然出现,神秘的讲述,迷人的微笑,突然消失。其追求精神生活的行为,其实是毛姆的传声筒。拉里与斯特里克兰德是相似的,但《月亮与六便士》更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对主角的行为进行解释。反观本书,毛姆尝试对拉里的行为动机进行详尽的解释,对其精神世界进行剖析。这种详尽剖析反而缩小了读者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全书情节并不复杂神秘,很多情节走向读者可以轻松猜出,但是毛姆不愧是故事圣手,没有故弄玄虚的铺垫,行文畅爽,结构巧妙,甚至还会在描写多年未见的角色时,贴心的为读者重新介绍下这位角色,实在是有趣极了。

《刀锋》读后感(三):关于游荡人间的孤独和自由

读这本小说之前,我刚读完毛姆的另一本《毛姆短篇小说选》,他笔下的人物或诉诸绝对的精神追求,荒诞不羁却真诚可爱;或追名逐利,处心积虑却并不丑陋。所以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一直在感叹,“心累的时候,能读一读毛姆真好”,因为,虽然懂得生活的艰难困苦多来源于道德层面的自我设限,但还是会被这种无力冲破的失落感所湮没,而毛姆的故事一直在传达一个令人宽慰的事实:人性之美,在于真诚,只要不妨碍他人,怎么变态都是美好的。读完《刀锋》,更是满心释怀。

同样是诉诸精神追求,《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画画,众叛亲离,饥寒潦倒,身心没有一点儿自由,他将自我和现实世界拉出一条鸿沟,拒绝接纳现实世界对他的框架和折磨。这种令人战栗的故事背后,是敬畏和悲伤共存的。但拉里和他不一样,他的自由和坚定,并不是孤注一掷的抛弃现实为理想去牺牲,而是和一切束缚他的俗世价值观达成和解,友善相处(就好像在自我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上有一座自由来去的桥)。他可以欣然的选择去煤矿,去轮船上,去纽约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以换取食物,真诚友好的面对极度醉心于物质享受的朋友们,笑纳他们或者善意的或者恶意的指责。既对世间的草木人畜充满友爱,又能随时抽离,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他在远离尘世的地方了悟人生,看透了世界本质的虚无和荒谬,他选择去繁华的纽约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游荡人间,游走在人类欲望和冷漠的宇宙秩序之间,他选择用自己安排的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去实现他谋求人类幸福崇高的理想。对此毛姆诘问他:个人微薄之力何以影响世界,拉里说: "当你向池子里扔下一枚石子,整个宇宙都不再是曾经的模样了。"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绝对的孤独和自由。

我庆幸他遇见了毛姆,毛姆写下了这个故事,在百年之后,这个故事遇见了我,自此,我心底有了一个自由灵魂的模样。

《刀锋》读后感(四):难道我们都需要认同拉里?

我不否认毛姆讲故事的能力,即使是这种大长篇,他依旧能把故事讲的非常吸引人,毫无疑问,这是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但我也许是个俗人,看这个故事总不自觉把自己带入伊莎贝尔的立场上来看待,事实上我非常认可她的做法,年轻时爱过一个让人心动的男孩,甚至不在意他的经济条件,相信只要他足够进取,甘愿和他一起受苦,是的,我觉得一个男人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上进心,你得对你周围的人负责。我也是个物质的人,我不认为希望拥有大大的房子好看的裙子有任何不对。事实上最后对于索菲的死,即使没有伊莎贝尔的小手段,她和拉里也走不到最后,这个小把戏只是让索菲和拉里的矛盾更早地,更直接的显露了。我的态度就和书中毛姆先生的态度一样,我仍认为她是个好女孩。 我习惯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因此,无可避免的,我并不喜欢拉里,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有所谓高洁的志向?拥有高洁的志向才值得被人尊敬?被人认可?为什么他可以以此为依据,无所事事,随心所欲,不用对爱他的人负责,想放弃的时候拍拍衣服就直接走人,然后毫无节操地和其它女人在一起?反而还被其他人认为这一切都是那些女人的错,而他就像一个孩子?拉里这种随意的,冷静的,离世的态度真的很让人跳脚。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这样无所谓的人,我想我肯定和他待不下去。

当然,按照毛姆一贯的写作,我想,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一样,毛姆先生一定是极其认可和赞赏拉里的,这正是他所认可的在物欲与精神追求中所做出的高尚选择,但也正如他本人并没能如此一般,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书中的艾略特,伊莎贝尔,并且现阶段,我并不赞同拉里的想法,我也没有他的勇气去实践他,这样看来,这就是拉里的过人之处吧。

最后,关于毛姆先生在文中有意无意设置的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对立,这也是书中一个难以令人忽略的地方,欧洲人对美国人若有似无的敌意与蔑视,以及美国人的迅速致富,发展,都是时代的缩面吧。

《刀锋》读后感(五):给自己做一个看过之后的梳理

莱雷跟伊莎贝尔是一对青梅竹马,按照正确的故事走向,他们会一直在一起,或者终究在一起。但是故事还没过三分之一,莱雷跟伊莎布尔的爱情就因为观念,因为金钱,因为“世俗”的原因走不下去了,而这是多么政治正确的爱情事故啊,它毕竟没有多大的必要成为这段爱情的葬礼,但不,莱雷跟伊莎贝尔的爱情就在这场爱情事故中死去了,并且,伊莎贝尔与一直喜欢着她的百万富翁的儿子格雷•马图林马上结婚的事实成为莱雷和伊莎贝尔死去的爱情的盖棺定论。 莱雷跟伊莎贝尔爱情的这一条线虽不是主线,但这条线一断,《刀锋》的罗曼蒂克就破灭了,消亡了。 埃略特,伊莎贝尔的舅舅。布莱德雷夫人,伊莎贝尔的的母亲。埃略特终其一生都在维护自己在上流社会打下的一片天地,他最看重社交,最重视和上流社会,上等人的社交,他有一些势力眼、好面子,但是他很重视他与他的妹妹布莱德雷夫人的家族亲情,他会尽心尽力对妹妹跟外甥女伊莎贝尔好,他的家庭至深观念让他在读者看来还是一个讨喜的人。 故事过半,布莱德雷夫人死去了,埃略特也死去了。他们两人的存在,让真个故事有了家的温情,埃略特更是《刀锋》里穿针走穴的一个人。而他们的相继死去,加上格雷父亲的死去,格雷的破产消沉,故事的温情戛然而止。至此,《刀锋》又一条明朗的线断了。 关于故事的主角莱雷,战争让他失去同伴从而造成他性格创伤的经历多少让人无奈唏嘘。他在伊莎贝尔之后的情史也好,相好过的女子也好,好像都无足轻重了,对他无足轻重,对整个故事无足轻重。 最后是他的价值追求,他“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思考如何才能彻底铲除世间“恶”的存在。他遍读西方圣哲的著作,遍历哲学、宗教、艺术各领域而终无所得,最后因缘际会来到印度,经过五年的苦修和冥想,终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在东方的精神哲学中找到了疗救西方社会痼疾的出路。” 就这样了,毛姆说“我牵挂的所有人物,都已得偿所愿。”也如他所说,我们芸芸众生在内心里都喜欢人人得偿所愿的;因此,结局来得还是有些不那么如愿,伊莎贝尔没有嫁给爱情,莱雷并没有成为(读者预期中)更好的样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