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见信如晤的读后感大全

见信如晤的读后感大全

《见信如晤》是一本由[英]肖恩·亚瑟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信如晤》读后感(一):枝上柳绵吹又少

勉强过关的一本鸡肋,你说它对读书人有多大用处?一无所用。你说它让知识分子产生多大共鸣?微微跳动。这本书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能唤起些微对“书信时代”的怀念和追忆——当然,被唤起的人群大都是四五岁以上年龄了。那是一个电报按照每字6分钱、加急电报1毛2的年代,那是一个躲在被窝里写情书的年代,那是一个班里生活委员集体取信的年代。。。。。。现在,很多三四线小城以及县城的马路边已很难看到信筒了,甚至在我打下这几行字的时候,“信筒”一词已经不能自动出现。好多个傍晚或者黄昏,我在万航渡路散步时,对路边依然矗立的信筒满怀敬意。

《见信如晤》读后感(二):好玩

看历史看数据,看大牛写得书有点觉得头大,这本书每一封信是一个小故事集。看完很想给一个觉得很亲切的作者写一封信,因为在书上就是能看到小孩子给总统写信,给大明星写信,还有遗书……我感觉,其实大家距离也不是这么远。写信也不是要多严谨就是想沟通。那个时代信件就是传简讯一般,所以就是一些小事也会在信上看到。有些人写信被救活了,有些人写了也就像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到后世才被知道。有趣的故事正如小孩给总统写信说,留胡须的男人有魅力,如果总统先生留,我定会让我的小伙伴们劝他们的父母投您一票,总统先生还回信了。

《见信如晤》读后感(三):写给肖恩•亚瑟先生的一封信(代评)

肖恩•亚瑟先生:

您好!

我很喜欢您编著的《见信如唔》一书。

封面设计成信封形状,真是有创意。封口附近还画着一支箭矢以及分隔开的太阳和月亮。尽管日月如梭,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候,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射中心房。属于过去的信件,附着了时间的痕迹,反而更多了几分魅力。

《见信如晤》读后感(四):信,是时光的宝物

文/夏丽柠

书信的历史,我国自古有之。殷墟出土的甲骨片里就有由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从竹简到纸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信笺传递痕迹。唐代著名的美女诗人薛涛为了写诗方便,还发明了“薛涛笺”的笺纸,后来被逐渐用作信纸。然而,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却道出了战乱中盼望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信,是人们寄托思念的飞行器。

薛涛笺

《见信如晤》读后感(五):岁月定格 我心永恒

(一)

这是一部跨越年代和阶层的欧美书信集锦,信的作者有王室、有精神病患者、有普通人,更多的是文艺界人士。信的写作时代和背景、目的各有不同,有求职的,有感谢的,有求助的,有无聊至极的,不一而足。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有部分书信的照片,因此阅读体验极佳。仿佛能感触到写信者的心境,就像这信就是写给你的。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值得买,值得收藏,并且它让一切电子的阅读形式都显得苍白。

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这一对基友以及他们引起的美国文艺界的种种纠葛;还有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两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林肯;他们在这本书中出境最多。

(二)

书中并未收纳欧美以外的书信。

其实,中国也有非常精彩的信,比如西汉时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情书“,”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以及吕后的回信“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这种调戏与反调戏多么精彩!还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早已是不朽的名篇。近代精彩的书信更多,近代那些文人墨客之间你来我往的纠葛和八卦还少吗?哪一样缺少精彩?比较少见(大陆难见)的是宋美龄写给廖承志的信,细读之饶有趣味。如此,不胜枚举。

(三)

在习惯打字的时代,书信成了奢侈。因为,对很多习惯了电子邮件的人来说,写信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提笔忘字不说,一时间遣词造句都不会了。其实,书信能够包涵和传递的东西,远比电子邮件广的多。笔画、字迹、墨香、信纸等等,无不彰显着信的作者的心绪。这种信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退,反而愈加沉淀和永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