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本草春秋读后感1000字

本草春秋读后感1000字

《本草春秋》是一本由郑骁锋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草春秋》读后感(一):历史中的八卦

历史,是个严肃的话题。但是每个人眼中的历史都会有所不同。本人是个爱好八卦地,对于严肃中的活泼,甚喜爱。

读这本书的契机是,徐君,我喜爱的编辑。她编的历史书,那是相当符合我的口味。在她的笔触下,可以带我们进入历史片花小场景。很有搬个小板凳,捧着爆米花,看历史剧的欢乐感。

“但我自己知道,这个过程,其实是一次与七年之前自己的对话。我感觉并不轻松。然而我无法表述这种由时间带来的沧桑与沉重,就像任何一部药书都不能准确地在纸上传达某种药物发挥作用时的人体感觉。”这段话是作者的再版后记,看到那略带沧桑的文字,想象腼腆羞涩的作者君,在编辑大人的鼓动下,将自己的滴滴心思,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多么欢乐的事。

我快乐地读着这本书,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它已经让我很欢脱。套用一句广告语:

我不生产八卦,只是八卦的搬运者。

我不生产八卦,只是八卦的展现者。

《本草春秋》读后感(二):悠悠草木深,灼灼历史情

文/ 海蓝蒲雨

幼年时期,母亲带着我去挖野菜,满地鲜嫩的荠菜之外,还有一株株水灵灵的蒲公英。母亲也一并摘去,我也学着连根拔起放在篮子里。天气晴朗的时候,将蒲公英粘连上的泥土剥去,在水里清洗干净,放在外面干晒,抓上一把,煎水喝。我凑过去闻一闻,清淡淡的草木味儿,避而远之。母亲抿上一口,如白水般喝,脸色清然。

一株矗立在地上毫不起眼的小草,能救活许多人的性命;一株躲在黑暗不见天日的野草,也许成为见血封喉的杀人利器。在古装剧《羋月传》中,葵姑眼睛患了眼疾,羋月和黄歇趁天黑偷偷去了郑袖园子里去摘黄连,黄歇误摘了相似的给羋月,羋月笑着说,这两个草药样子虽像,但药效不同。可见草木样子再相似,差之分毫,失之千里。

悠悠草木深,灼灼历史情。郑骁锋大笔一挥,二十五篇由草木串联起来的历史散文翩翩而来。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掀起了历史的大幕,成为了历史中的重磅音,余音缭绕,不绝于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了重振越国,忍辱偷生,吞下一般人难以下咽的鱼腥草,终于觅得良机重振山河。在庆功宴上,越王勾践夹起一箸鱼腥草,眉头紧皱。连上苍赐给越国渡过大难的功臣鱼腥草都嫌弃,更何况是共同进退的臣民。范蠡后背汗涔涔的,我也是心里一惊。草木再深,也深不过海底心。

薏苡,一粒粒光亮饱满,远观如一颗颗透白明亮的明珠。就是这样一车祛湿清热的薏苡,被“偷梁换柱”成为了一车明晃晃的明珠,拂去了马援一生清明,结结实实地被泼下一盆脏水。再显赫的功名,不如几句诽谤,薏苡们要是得知如此冤情,也会硬生生地从汤里跳出,“指责”听进谗言的皇帝来。一生光明磊落,即使是皇帝器重的人儿,一着不慎也会满盘皆输。

历史上的这些草木,如一个个被遗漏的天机,在历史的天幕中熠熠生辉。郑骁锋用草木之势,将历史故事托盘而出,历史真真这么有趣儿。感叹之余,不仅悲叹历史底蕴之浅薄,眼睛在字里行间跳跃着,舍不得离开半步,如赋予神圣使命的神农一般,浅尝每一株草木,获取在身体内的每一份悸动,留下珍贵的资料;也如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尝遍寺庙里所有药材,梳理清晰;也跟寻求尸体真相,一丝不苟的宋慈大人一般,不找到真相不罢休。

“一草一木,皆含至理”,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几千年前的事实真相,而且还通过真相剖析出根源脉络,让子孙后辈们沿着先辈们的脚印走,多走些直路,少走些弯路,领悟贯通。在古老的根基中,寻觅出无声的天机,一如静默不语的草木,在千年风雨中,搭建起了一片根基深厚的脉络,直抵心底。

《本草春秋》读后感(三):《本草春秋》:斑驳掠影间,浮光若梦

该如何书写历史,是许多人都曾探讨和尝试的课题。我们终究无法记录一个时代全部的鲜活,因为仅仅是一个人的所有故事,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好——可是我们终究还是需要记录那些注定将被湮没的痕迹,来抵偿我们遗忘这一本能所带来的罪愆。

郑骁锋的这本《本草春秋》,是以“本草轶事”串联起的“春秋事记”,仅仅是作品切入的角度便很新颖。但以器物的痕迹来书写历史这样的方式,细想下来也再合适不过。毕竟比人活一世如此匆匆,能留下声名已属幸事。时过境迁,人的记忆愈加模糊,但器物却可以流传,它们所代表的记忆,是那今天仍可触碰的古老传说,等待着梳理和再度诉说。

本草之事典,首当推神农尝百草之举。尽管后世颇多传说,但郑骁锋首先便冷静地指出,有关神农的功绩,或许是多人所为——那其实要比一人之功更为悲壮。先辈对自然的探索,无疑是艰难而危险的。太多的未知都可能导致伤害和死亡。但这样的事情,终究是要拥有人来完成的,所以一代代的“神农氏”前仆而后继,用自己的经验,填补了人们最初认识的空白。如此壮烈而卓越的历程,大概就是后人必然要铭记历史的意义所在——人的伟大,在于不畏牺牲成全更深远的意义,也在于面对未知的不甘与勇气。

郑骁锋的笔触是冷静而理智的,这显然是每一位历史书写者必定要具备的素质。这种素质触发的是冷静的反思,但反思的产生,往往是对真实、对正义的热情与信仰。草木之事,难免衍生公案,而史海沉钧,所勾连的真相与虚伪自然也常为后人评说,可有关草木之用,造福祉与施以恶意却往往相间而行。不过人心一杆秤,善恶也终有其报。只是正义与邪念,仍旧以不同的面目,行走于人间。

人如草木,其优劣性情自有定数,但一个书写者必然是要足够善良的,因为由笔端生发的叙述一旦落笔,便会成为真实的一个版本。而我们在大多数时刻所谈论的历史,不过是这些言论的集合。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郑骁锋的考察与研判,乃至最终结集成书的这一系列文字,值得得到更多阅读和探讨,因为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多声音充满公共空间的当下,真正要阅读什么,越发成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不谄媚,不刻意,善意与尊重,大概是合格的历史书写所需要的标准。

至于由草木记忆勾连而成的历史叙事,是技巧,更是一种返璞归真——有谁不曾听老人叙说家史掌故,在轻抚老物件之时呢?而草木所指代的意义则要更加深远——它自古时而来,却在今天仍然蓬勃生长,为人所用,也在人世扮演额外的意义。如此的故事,其实如斑驳之影,空隙吐露的,便是如梦般的幻觉与真实。

《本草春秋》读后感(四):结与劫:草药中的历史故事

文/吴情

在生化医学宣称霸权的今天,不少国家的民族医学命运堪忧。就中国而言,传统中医并不能直接回应西方科学理性的质疑和声讨,中草药的配方遵循着中国道家阴阳哲学的理论范式。但不管现今和未来如何,中药、中医的自我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抹杀。曾几何时,中药呵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也见证了王朝和历史的澶变。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味草药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等待有心人去小心亲近,认真发现。

《本草春秋》,郑骁锋先生以中药为线索试图打捞中华民族浮沉历史的新作,而非中药史。因中医所用药多为草本植物,“以草为本”,故谓之曰“本草”,如《本草纲目》之类是也。草木甚多,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也为数不少。内容上,《草木春秋》从“神农尝百草”写起,按历史朝代的顺序依次梳理,直至清朝初年;而每一篇中,则追溯了某一味草药的前世今生,以及多位名人与之发生的联系和交集,在横、纵两个角度书写了人与草药之间的“结与劫”。

神农尝百草,功盖千古,披则万代。缘故时期,人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颇为浅陋。自然于人,是一种不可测的可怕力量。神农故事,传说的成分多于历史真实,至少神农并不专指一人。神农尝百草而死,据郑先生考证,罪魁祸首或许是断肠草。草药,草药,亦草亦药,五分毒,五分药。神农故事未必当真,但象征意义明显,草药呵护了华夏民族,也威胁着她的子女。是“结”,也是“劫”。

在人与草药的故事中,有些颇令人动容、唏嘘感叹。越王勾践国破家亡之后,被吴王夫差掳为阶下囚,受尽屈辱,甚至为他尝粪诊病,故勾践口臭。范蠡怕他尴尬,以鱼腥草为他去臭。亡国之君以此自勉,卧薪尝胆,终究以三千越甲吞吴。南唐后主李煜,诗人才性,悲剧命运。在南唐被宋太祖赵匡胤攻下之后,李煜被劫入宫廷,终日郁郁不乐,与宫娥婢女以泪洗面。传说他因“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得罪赵匡胤,后被毒死。其实不然,真凶当为太宗赵光义。而要他性命的便是“鸩毒”,不外乎“牵机药”马钱子。古史多隐晦,真相大白却太残忍。比起毒药,似乎贪婪、不能容人之心更为可怕。

道家讲阴阳之道,和谐相生,以养生求得长寿,颐享天年。不过,为人君主,多半祈求永生。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隋炀帝以及唐太宗,莫不能免俗。帝王国事操劳,常殚精极虑,折损身体,以丹药维持健康逐渐成为时尚。殊不知,不少投机分子不务正业,专行谄媚事,投其所好。烟雾缭绕之际,也是帝王升天驾崩之时。只要年寿有尽,永生之魅便不会消减。帝王如此,凡人亦复如是。生活中,每个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与事实真相关系不大。魏晋名士崇尚清谈,清谈之余,服五石散以得养生之道,全然不顾五石散对个人身体利害。竹林七贤之嵇康,悠游于山林之中,希冀与政治无涉的愿望终究消融于五石散的尘埃之中。

草药故事多,就爱听你说。在《草木春秋》中,郑先生以小见大,从草药中管窥中国历史,为我们深入理解历史真实打开了另一扇窗。对读惯了政治制度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读者,与其说这是方法论上的转变,不如说是历史观念的一次对话与交流。历史到底是人的历史,而人生活于细节与琐碎之中。只有真正接近一时代人的生活样貌,你才能试着去真正理解他(或她),也在解读的过程中认识你自己。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草春秋》读后感(五):历史是一味上好良药

历史是一味上好良药

■ 东渔

历史长河滔滔而逝,浩瀚如环宇星斗,历经星转斗移魂飞魄散,留下的都是传说和史记。三皇五帝大禹治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勾践卧薪尝胆慨然复国,三国演义惜英雄,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一切就如流星飞逝,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不朽的印记,而在郑骁锋的笔下,竟散发出不同于单纯史记的活力,既有正统的历史故事,亦有掺入情感的演绎,时而如小说叙述行云流水,时而散文般慨然大气,最可贵的是以中药为主线,贯穿历史这条副线,相辅相成,自成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好文体。

作者的巧妙搭配可见其渊博的学识,对各个知识面的广泛涉猎,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和身心体会。另外,每一章后面附加了医药知识,也是一种创新,将关于某章节所含中药的基础知识一一列出,使读者认识到中药的作用。

《前序》似一副中药引子,掺入悬疑武侠风格的新奇历史故事。故事安排在京城,清末动荡的年代。患病的国子监王懿从一贴中药里突然拨弄出商代甲骨文,“一片甲骨惊世界!”此物稀奇珍贵,龟的腹甲是为灵药,却记录着历史的秘密。所以,作者惊呼“一件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不可或缺的道具可能便是一味毫不起眼的中药。历史和中药水乳交融地绾合。”于是,以下的每一章节作者为读者精心呈上一味温热药剂,摆设一个历史明镜。由断肠草引出“神农尝百草”;由禹余粮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由一车薏苡引出大汉的风云变幻;趣问“当归何处”,寓意蜀汉姜维的悲壮生涯;刘寄奴草得名,本是皇帝刘裕之名;直至清朝因皇帝避讳,药名迫改,等等一系列史料趣闻。将甘草喻为“国老”,引出狄仁杰跟武则天周旋的典故,写得也是情真意切;《云深采药去》这一章写诗人们隐逸安顿,与政事隔离,文学深入民间远离政坛,不得已而为之,作者恢宏大气的笔触延展一些诗人轶事,精彩之处大气凛然,确是一篇上好的散文。

许家强是日照本地一位读史高手,我一直对他敬佩有加。纵观他的史书《刀锋下的中国史》等,他在重新梳理古代历史的同时,加入浓厚的个人色彩,借古讽今,读来常有回味。而《本草春秋》不但有以上两种优势,还在趣味上更胜一筹。作者的写法带有武侠风范,前有铺垫,后有惊奇,人物情感丰满,刻意以某味中药为中心意象,读来既学得中药知识,又在历史趣味里兴趣盎然。包括郑骁锋的其他作品,如《人间道》《眼底沧桑》都是着眼于历史人物,用异于常规的角度,纵横历史,全面解读,旁征博引,时而大气蓬勃似古龙,时而笔法矫健如金庸。金庸的长处是结合历史人物使得武侠小说更显厚重,而郑骁锋的中药历史一锅炖也不失为好创意,以刁钻的角度给人深刻印象。如今市面上历史小说泛滥成灾,有单纯为了赚钱瞎编乱凑之流,也有围绕史实秀笔演绎这一派,后者若是写得出神入化,也是值得推崇的。正如封四标注,“这本书不是中药的历史,而是以中药书写的历史,是用当归、远志、甘草、人参串联起来的历史散文集。”本书必将以中药特色卓然于读史群书,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华。

其中有一章专为李时珍所作。《本草纲目》传承五百年是为不朽,耗费三四十年心血,终成大业,请来才高地望的王世贞作序。遥想当年,李言闻一心想要儿子读书上进,做官封爵,不料中过秀才之后再无出头之日,慢慢也就沮丧随缘,只能继承他医者之业了。书写《本草纲目》时,他以济世心态,苦心修订了前书一些错误之处,终成传世经典。王世贞如此美言:“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路,臣民之重宝也!”如此评价算是对得起李时珍的跋山涉水之苦,一切都有所值得。

然而,当我们笑谈《本草春秋》何所能也?不由得细细分析,中药之于历史息息相关,点化开明,戏说演绎又尊重人物个性,必会给读者留下这些奇情妙文。所以,作为读者,我们寄希望郑骁锋笔耕不辍,精作迭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