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枪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枪之谜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枪之谜》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枪之谜》读后感(一):一切只为最后的终极推理

花了20天才读完这本书。还是和其它奎因的作品一样,本书的结局和终极推理仍然是十分精彩的,这也是奎因的最大优点。但是过程却有些平淡,花了20天才读完这本书。人物和线索过于多,没用的线索也多,过于平铺直叙,缺少诱导和暗示,悬疑性不够,过程不够吸引人,一切就是为了最后的终极推理,这也是奎因作品的缺点,这部书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些。因此,这本书虽然也是一部上乘之作,但却不是一个满分作品!

《美国枪之谜》读后感(二):真相就要揭晓,祝狩猎愉快!

海量阅读侦探推理小说后,见识了无数诡计和手法,形形色色的犯罪者,千奇百怪的犯罪动机。起初会有一个阶段,看多了中规中矩的古典推理,转而从社会派和变格推理中需求乐趣,更一度狂热于叙述性诡计。

最早读绫辻行人的《咚咚吊桥坠落》,名副其实的推理大师的噩梦,就是要戏弄读者,如果从正经思路考虑绝对得不到答案,初始读觉得可爱又旁逸斜出,然而读的多了就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再看馆系列时,对他的阴谋已经有了预判,每每看不到十分之一就能把凶手找出来,照着最不可能的那个路人甲使劲基本没错,心理活动是“你不是想坑我么,我现在就要啪啪打你脸”,长此以往,完全失却了看推理小说的乐趣,对手法和动机等重要元素都不深究,就是为了和作者作对。

范达因的推理小说二十条守则你们都忘了么,说好的所有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呢,说好的侦探不得愚弄读者隐瞒获得的线索呢。

所以,最喜欢奎因的一点,就是公平的将线索提供给读者,让读者和文中侦探享有平等的推理出发点,最后向读者下一封挑战书,比比看是读者还是侦探先挖出真相。我始终认为,这个读者狩猎的过程才是推理小说的正宗和趣味所在。

粉丝大概都有明显的感受,EQ兄弟在尝试一种更偏向于文学或者是更为剧本化的写作方式。而这次呈现给读者的案件,了不得,两万个嫌疑人?在椭圆形大竞技场上表演马技的明星,被不明来源的子弹击落马下,遭踩踏而死,同样的惨剧在一个月后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上演,而在场的两万名观众都成了嫌疑人,而经过两万人搜身这一骇人听闻的工作之后,凶器和凶手都毫无着落。又到了读者们绞尽脑汁破案的时候了,从对话、口供、现场勘察中发现蛛丝马迹,跑在侦探前面。然而这次恐怕很难如愿,那个凶器所在之处也是诡异的没谁了,还好奎因号称逻辑缜密之王,解释起来可以自圆其说。这里就不剧透了。

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是奎因的拳头作品,而金匕首文库此次的译本对以往的一些错译和漏译加以勘正,很有把奎因作品做好的诚意,这也是中国广大奎因粉丝喜闻乐见之事。

《美国枪之谜》读后感(三):一个完美到不可思议的谜题

越是具有挑战性的东西,越令人兴趣盎然,推理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任何人看到这个名字,都会知道这是有名的推理小说的创造者。可事实的真相是,正是这个名字才将众多的读者耍的团团转,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亦或者是书中构造的伦理世界。因为埃勒里.奎因这个名字不仅是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也是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他们亲密合作,创作了诸多优秀的著作,《美国枪之谜》正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人都说:“无巧不成书。”若埃勒里和他的父亲奎因警官安坐家中,那么很难亲眼目睹一场又一场离奇的凶杀案,但是缘分这种东西谁又说得准呢。迪居那,作为奎因家族的大管家,对于古老而神秘西部牛仔有着狂热的崇拜心理,正因如此,三人才去看马术表演开幕式。

本以为这是一次难得的休闲娱乐活动,谁知道恶魔如此明目张胆,在众目睽睽之下,昔日红极一时的牛仔偶像老巴克.霍恩竟然惨遭杀害。几乎在场的20000人都有嫌疑:观众席、场内骑士团、包间等,面对这一突发状况,一时间人心惶惶。可是为何全部搜身,每个角落已经翻遍,依然一无所获?那突然多出来的骑士团成员到底是不是凶手?

面对几乎毫无漏洞可言的命案,奎因父子立即展开了追查,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不久之后,在同一个地方,又发生了一件恐怖杀人事件,手法与之前老巴克.霍恩死亡的案件一模一样。神秘的黑手,可复制性的恶魔手法,两位被害者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击毙命,凶手究竟是谁?在近20000名犯罪嫌疑人中苦苦寻找,结果到底如何?那支点二五式手枪两次作案为何始终搜寻不到?

众多惊人的谜团,复杂的人际关系,究竟是谁在主导着这一切。似乎谁都有嫌疑,可是又似乎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明确指向一人。大家都在为此事而烦恼,而这个时候,只有冷静、心思缜密的埃勒里正专心而理智的分析这一切,得出的最后结论是一切谜团都紧紧围绕着那个古怪的人物野人比尔.格兰特和耀眼影星基特.霍恩。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觉得凶手就是他们俩其中的一位,不过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已经看完全书的我可以肯定的说不是,那真正的幕后黑手另有其人。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完美到不可思议的谜题,等着你去揭秘哦!

《美国枪之谜》读后感(四):名侦探的自带谋杀案属性

.

在推理小说界,凡是知名的侦探,总有一条不变的铁律,那就是,无论主角走到哪里,在做什么,他总能遇到谋杀案,比如说名侦探柯南,自带谋杀案属性,所以,不要以为身边有个善于推理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不小心,说不定你就会成为凶案的主角。艾勒里 奎因这一次,也没逃开这个铁律。

盛大的体育场,两万多观众,一群训练有素的牛仔,在一个人的带领下尽情奔驰,领头那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西部老英雄,昔日他曾雄霸银幕,而如今已垂垂老矣。这一次他要证明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食三大碗。只见他一马当先,风驰电掣,拔枪怒射,身后二百人在他的带领下齐刷刷的举枪轰鸣,响彻整个体育场。正当众人被眼前的盛大场景震撼时,老英雄摔下了马,被身后的数十匹烈马飞踏而过……

一场隆中的表演却以一场悲剧收尾,接下来就是艾勒里奎因的表现机会了,前期排查按部就班,线索一一体现,作为一个透明式的侦探小说,在线索方面不会给读者遮遮掩掩,这是艾勒里奎因的一大让读者津津乐道的特色。

传统而言,在读一部悬疑小说时,读者会跟着作者一起脑力风暴,读者和作者其实就是玩伴,之间的桥梁就是作者设置的谜题和伏笔,我们根据作者抛下的草灰蛇线探寻蛛丝马迹,如果故事和自己的预料发展相吻合,会有一种窥破天机的成就感,如果最终结果和自己的思路不一致,完全被作者摆了一道,待到真相大白之时,也会有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快感。作者为了保持自己的神秘性,通常会留下很多欲语还休,保持神秘性,不过艾勒里奎因没有,他把所有线索都展露出来,迎接读者的挑战。这让读推理的乐趣更增加了挑战性。

第一场谋杀案后的调查只能说是按部就班,直到复制谋杀的出现,故事才一步步好看。悬疑故事重在推理的过程,首先抛出一个不可能的表面现象,然后再给出你一个合理的解释。如何完美的自圆其说是最烧脑。本书非常直接的对读者下了一个挑战宣言之后,借助对话展开了结果的推理。藏枪的手法让我想起了萧十一郎里马腹藏刀,之于偷钱的桥段,虽然给凶手解释了合理的动机和原因,但是总有一点送证据的助攻嫌疑。

总体而言,合情合理,中规中矩。

《美国枪之谜》读后感(五):国名系列小说的转型之作

在推理小说界有几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如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开创了侦探小说的黄金之期。约翰•狄克森卡尔—“密室之王”,用不可能犯罪一次次震撼着读者。埃勒里奎因,融入每部小说中的公平性原则,让阅读变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狩猎。

众所周知,奎因的小说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是小说的创作方式,这对表兄弟合用一个笔名,一人负责设计小说中用到的诡计和机关,另一人负责执笔写作。这种合作方式开创了先河,有效发挥了个人的专长,直到今天也被很多小说家和漫画家使用,比如大场鸫和小畑健这对创作了《死亡笔记》的组合。

其次,作为古典推理的末期代表,小说整体的文字偏冷偏硬,为推理而推理。作为文学的属性不强,只适合作为消遣读物或者是侦探小说粉丝向读物。当然,这也是古典系侦探小说的通病。

最后一点,也是奎因的书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公平性原则。作者在案件发生时,会将所有能用到的线索全都交代清楚。由此,读者和作者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向真相进发。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阅读体验变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狩猎,自己宛如置身现场,化身成了想福尔摩斯、明智小五郎等名侦探。

《美国枪之谜》在继承了以上特点的同时,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味道,这些改变甚至一让我有了一丝疑惑,这真的是埃勒里奎因的书么,总觉得这本书就是像是一个写手模仿奎因的风格创作的。这就是我说的这本书绝对是奎因的转型之作。

在这本小说里,出现过一个环节。在命案现场,由于无法找到凶器,警方下令搜查现场的嫌疑人。一般情况下,这个做法无可非议,然而这小说中,现场的嫌疑人多达20000人,居然对这们多人进行搜身,相当不合理也不现实。除此以外,对于一部侦探小说来说,这次的诡计设计,也就是手枪的隐藏方式也许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很新鲜甚至是会令人拍案叫绝的,但在当下,对于资深推理迷,这有点太简单了,很容易让人猜得出来。不过有一点挺有意思的,就是这次奎因在公平原则上玩了点花样,采用了叙述诡计,为本书添加了一抹亮色。

总的来说,《美国枪之谜》与奎因一贯的作品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作为国名系列之一,肯定是无法超越《希腊棺材之谜》的,但是较之其他几部国名,还算是不错的,比较适合初级推理迷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