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七宗罪》的读后感大全

《七宗罪》的读后感大全

《七宗罪》是一本由安东尼·布鲁诺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281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5-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宗罪》读后感(一):七宗罪

从沙摩塞的角度,他一直想逃离这个麻木的世界,想回到乡下,从不愿意了解新的同事也不愿意深入这个棘手的连环杀人案,到最后动摇,答应七宗罪的始作俑者去找最后两名受害者,最后留在了这个地方,继续他的探案生涯。

从大卫·米尔斯的角度,实话说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愤怒的角色,我以为他会成为最后一名受害者被杀掉,不过从前面那位懒惰的受害者来看,也没完全死亡,所以对七宗罪的定义:并不是要把所有人都送入死亡吧。

从约翰·窦的角度,一个疯子,为了让自己的杰作更加完美,不惜让自己也成为这七宗罪的构成,太可怕。

沙摩塞认为自己与窦相似,是因为他俩一个因麻木而逃避,一个因麻木而采取极端手法让人们意识到问题,而米尔斯因为对挚友的愧疚,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与这个社会做反抗,又是为了自己美丽温暖的妻子,又令人嫉妒…

所幸最后沙摩塞留下来了…

《七宗罪》读后感(二):七宗罪,藏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

海明威曾经说过,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而我只相信后半句。

—沙摩塞警官

贪食、贪财、怠惰、情欲、傲慢、嫉妒、愤怒,在圣经中是指恶魔用来诱使人犯罪的七种欲望,也就是熟知的七宗罪。

根据这一概念编写的书,电影,电视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大卫芬奇的《七宗罪》,这也是他的成名作。

故事是从一个叫沙摩塞的警官开始的,一个身心疲惫、绝望避世的资深警探,每天的案件让他看到了这个世界最阴暗的一面。当他想逃离这个世界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年轻气盛、满怀抱负的年轻警探。与此同时,一场精心策划的连环杀人案也就此展开。

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如果要做一个最不愿意推荐书籍排行,这本书一直是榜首,曾经是。

最让人感到无力的是,知道凶手的做法是错误的,大错特错,却在内心中对他的做法有认同感。这也是我不愿意推荐这本书的最大原因之一。

相比大卫芬奇关于七宗罪的表现手法,我更喜欢电影《神探》中的描述,特别是最后的镜头,小警员的第二性格出现的时候(精明女性),更能直观的感受到,人的犯罪欲望一定是在某些特定场合造就的,而非本性。

书中描绘的世界感觉上距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们也能抱着旁观者的角度来客观的评价它的好与坏,而实际上,他却充斥在当今社会的网络环境当中。

贪食——美食主播

情欲——颜值主播

怠惰——网络乞丐

如果你觉得这些让你感觉有点夸大其词,远没有达到罪恶的程度。那下面的这些呢?

贪财——无底线的宣传,参考某医院广告

嫉妒——无证据的诋毁,参考所有评论,10中有5不为过。

愤怒——不负责任的恶意谩骂,网络暴力。

以及一些所为的“清道夫”,其背后的含义,恐怕会包含所有上诉的内容。

关于这种不需要负责的言论所引发的事件已经太多太多了,就不一一举例了。只说一个事情来表诉我的观点。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一个女孩因为受到刺激而准备跳楼轻生,围观群众的呼声,却让人觉得可怕。“赶紧跳啊”、“她肯定不敢真跳”、“要跳就快点,都等着呢!”。不理解,也不明白,他们说出这种话的意义在哪,想表达什么?如果女孩真没有跳,他们是不是会说“看吧,我就知道她不敢跳”,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去自己骄傲的资本吗?我想,可能他们只是觉得,无论说什么,女孩的死都不会跟自己有关系。

当雪崩爆发的时候,没有哪一片雪花会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或许还有个说法,叫法不责众?

欲望在哪,利益就在哪,我不记得是听谁说的了,反感却认同,我是个俗人,没有陶渊明那种远离世事的勇气,也没有范仲淹忧心天下的情怀,更没有王安石誓死如归的魄力,相反,我不但融在这个社会里,甚至还会同流合污。但我觉得,我是有底线的人,我敢为我发表过的言论负责,仅此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色若

来源:对耳书盟(ID:duiear):终身免费书籍借阅平台。你读书,我买单!

《七宗罪》读后感(三):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世界

第一次看《七宗罪》的时候,是在大学里看的电影。有一天我一个朋友说,推荐你一部电影,《七宗罪》。记得那时我正在看一本书叫《十宗罪》,我就调笑道说这《七宗罪》和《十宗罪》是什么关系?朋友有些不屑,这可比《十宗罪》经典多了!另外给你一个建议,不要在晚上看。当时我有些不信邪,便特地挑了个深夜来看这部朋友盛赞的《七宗罪》,没想到这一看却是彻夜难眠。

阴暗、肮脏、混乱、拥挤,还有接连不断的命案,这就是《七宗罪》为我们展现的世界。时隔多年后,本书的编辑朋友赠予我此书。漫漫长夜,翻完此书的我再次体会到了失眠的滋味。

我想以《七宗罪》的经典程度来说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所以在此我仅想与大家分享些许纷乱复杂的千头万绪。

在现代化的进程里,科学、数据、效率击溃了以往宗教、信仰的堡垒与社会纽带,取而代之成为了社会主流。它为我们带来了理性、开明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壮大,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冷漠、隔阂与精神封闭。

书中三大主角,沙摩塞是饱经生活折磨的现代人,渐渐灰心丧气,渐渐不再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于是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选择了退避与放弃。米尔斯则如同初出茅庐的牛犊一般,带着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朝气与信念一头扎进了这个污秽的世界。而米尔斯,我想正是当下不甘于现状,执着于梦想与追求改变这个世界的代表。

那么窦代表什么呢?我很迷茫。

从事实上来说,窦代表的是一个清道夫的角色,他扫除阴暗,去除污秽。然而从伦理道德上来说,每一个受害者所谓的“罪恶”其实都罪不至死。但在窦的手下,他们饱经折磨并最终死去。我想清道夫,窦还配不上如此清高的称呼。

我在阅读《七宗罪》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起曾经看过的《V字仇杀队》与《守法公民》。然而在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都未曾让我有过反感,唯有窦却让我感到迷茫。于是我开始寻找窦与这两部电影中的主人公V和克莱德的区别。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我想,窦的滥杀无辜大概是我最无法接受的一点吧。

在《七宗罪》所描述的黑暗世界中,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是唯一的一缕光。她仍然保持着人性中的善良与光明,对于平静安宁的生活仍旧抱有期望与幻想。然而在结局中,窦杀死了翠西。我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这本书不适合在深夜看就是因为它太过阴暗。在这样黑色弥漫的世界里,沙摩塞颓唐,米尔斯莽撞,窦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疯狂而不可理喻,翠西是唯一能够让人感到温暖与温情的一面,然而她死了。在寂静无声的夜晚,窗外没有一丝光,这样的结局实在让人绝望。

在阅读的过程中,往昔渐渐模糊的电影记忆随着书中情节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而充裕的时间与电影和书籍的对照比较也给了我更多思考的空间。思索中我渐渐对于窦的定位也不再模糊。

在窦的思想里,自己是按照着“主”的指引匡扶人世。然而《圣经》中却说“不可妄呼圣主你天主的名”。也就是说,凡人不可以假借圣主的名气传道。而也因此,窦自以为是的“宿命传道者”一说根本毫无根基可言。所以在《七宗罪》结尾沙摩塞问窦是否认为自己是在为上帝做事时,窦无言以对,只得委婉道“上帝的行事是玄妙的”。沙摩塞与窦对于《圣经》与宗教皆算得上通读藏经。沙摩塞一句话就戳破了窦自以为是的精神世界的漏洞,也戳破了我的迷茫。

而我想这部电影、这本书终究并不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得无可救药,而是在警醒我们应该保持警惕。警惕那些快节奏社会下日益泛滥的冷漠,警惕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日益浮夸与放纵的自我。因为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窦、沙摩塞还是米尔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有一个目的——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在这一点上沙摩塞与米尔斯很好理解,窦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很简单。窦自认为是上帝指派莅临人间的传道者,在他死后人们将从困惑于他的行为到研究再到效仿。而窦所杀害的那些在我们看来罪不至死的人在天主教中却是死后要下地狱的七宗罪恶。所以在窦的思想中,他实际上是在:扫除罪恶。那么也就是说沙摩塞,米尔斯还有窦其实都是在为了社会的光明与美好而努力,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写到这里,我已是半身冷汗。我开始明白一句话,最可怕的不是穷凶极恶。

书中提到海明威的一句话,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饱受生活煎熬的沙摩塞对这一句话早已嗤之以鼻,我也对这句话不甚认同。我并不相信这世界很美好,但我依然相信这世界依然值得我们去奋斗。因为也许我们不能改变这世界,但也不能让这世界就这样改变我们。

而我想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沙摩塞会在最后放弃离职的念头,面对警官的提问时说:around,I’ll be around。

米尔斯不在了,总该有人留下来继续奋斗。

——转载须经作者授权,请豆邮联系作者。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