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洛伊德的使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弗洛伊德的使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弗洛伊德的使命》是一本由[美]埃里希•弗洛姆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的使命》读后感(一):顶尖学术权威著作

这本书用精神分析的视角结合大量信件,传记对佛洛依德老头本人做了一次分析,从书里能看出来他的三观塑造过程,正面和负面移情模式导致的人际关系强迫重复式的发展成仇人的关系以及背后原因的分析,最后他即肯定了老头的追寻真理的勇气和时代先锋的作用,也批评了老弗自恋的精神暴君和精神分析运动教条化和教廷化的弊端一面,如此客观评价和精神分析的功力让人佩服。

对我的启发

1精神分析学说不是研究自然的那种不受主观情感过度干扰的科学理论体系而是一个与创立着潜意识世界观,所受文化塑造联系特别紧密的类似于自传和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荣格分析5偏 6老弗客观和阿德勒主观的分析特别透彻。

2弗洛伊德和我很多地方特别像比如所处时代背景,人格类型,都是学医出身,都崇拜改变世界的英雄和人格关系里强迫重复决裂,我对这种自恋的精神暴君即厌恶又接近的暴君情节和英雄崇拜情结并存的态度和老弗很像。弗洛姆对老弗的精神分析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我的分析和里索对5偏6描述的印证总结。

3不要成为前人的影子和传声筒,要在印证总结的体悟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读出书里没有的东西,大胆指出前人主观,局限,不符合自己时代的部分并沿着理论继续探索)

4既然有暴君情节和英雄崇拜情结,那就要注意自己这种移情模式避免自己陷入人际循环模式。

5明白了什么叫做科学宗教和信徒的寄生

《弗洛伊德的使命》读后感(二):灵魂在旅行里认识自己

拿到大象图书馆赠送的书,基本上快有一个星期了,很早就看完了这本书,却没有写读书感悟,原因会在下文论述,先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影响吧,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却全面地精炼地分析出了弗洛伊德的全部,让人甚感诧异。尤其是对作者弗洛姆和译者深感佩服。

认识弗洛伊德是在大学期间,一次误进了选修课的教室,到现在还记得架着如此多学问眼镜的老师,评价的弗洛伊德,也清晰的记得那个老教授说的这样一句话,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理论有很多,但是最终用于平凡人身上就是让人更加幸福的生活。也由此我接触了荣格等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论,也渐渐地理解作为一个非研究学问的人,了解心理学的真正目的,不是分析心理学而是透过心理学分析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加的美丽优雅!

而这本书,于我而言,就像是我作为一个人,却不是一个人,而是弗洛姆带着我的灵魂,在一场旅行里,了解弗洛伊德,重新认识自己,书中的弗洛伊德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渴望独立,一方面又希望被关怀,他无数次的在这样的遭遇里沉沦然后又重新开始,他依赖每一个友人,却又希望自己独立,他总是会让我想起几年前,我在一个初中学校的经历,孩子们希望自己独立,却又渴望老师被关爱,回想很多年前,甚至现在,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她一方面渴望自己被关爱,却又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很多时候她都无法把握住这个分寸,她认为关爱得到多了,独立没有了,当我把这本书给她看时,看完了,她告诉我这本书很好,不是因为它写出了弗洛伊德的伟大,而是它让人们自己信服了自己。

这句话让我很诧异,我突然就想起了误进教室里老师的那句话,突然理解了这本书真正带给我的收获,不是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弗洛伊德,而是弗洛伊德给一个平常人带来的价值,对于平常人来说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个平凡人看这本书,不精于深究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我分析是否有道理,而是作者弗洛姆展现的矛盾和自己的经历有多少吻合,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生活的动力。

记得看我这本书的朋友,她曾经一度的怀疑自己精神病,实际上她还不及弗洛伊德的十分之一,她只是稍微有一点点弗洛伊德的某一个矛盾点而已,她每天都在纠结,而看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她释怀了,又一天的开心的生活。

一本书,有很多可以获得的东西,而这本书,于我不仅仅是在剖析人物内心,更是在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弗洛伊德的使命》读后感(三):弗洛伊德一窥

恐怕没有人会否认,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现今每日每时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接受精神分析,使得掩蔽他们的精神障碍被逐步祛除,他们心灵的秘密被清晰地揭示出来。然而很有意思的,这样的精神分析,似乎也满足着人类对窥视的一种本能的好奇和渴求,即使对象是自己。而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点就是,它是对精神分析始祖进行精神分析的作品,它精准的勾勒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缘起、内在的力量和支柱,无论是对于普通对弗洛伊德感兴趣的读者,还是有志于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和他的学说的专业学者,此书都是不可错过的经典。

此书从弗洛伊德自身,与母亲、女人、男人、父亲这些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环境(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关于世界改革、精神分析于政治、宗教等的关系讨论),这几个方面讨论和分析弗洛伊德,既有对真实生活的描述和透析,也有对其著作的引申和讨论,通过这些论述,展现出来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神秘的大师,而更像是一个活脱脱的人,他热望真理,崇尚理性,但同时,他又在情感上和物质上怀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他渴求母亲的爱、赞许和保护,他也尽力争取外界的重视和认可。促成他成为创立精神分析的大师,既有他自身品质的鼓励,也是时代和世界环境的推动、引领,或者说限制。

然而外在的牵绊很难为人力所左右,比如对于女人的认识,弗洛伊德认为结婚后的女人,就是为家奉献一切的,没有自我,平等更无从谈起,这是时代所限制的。但是有一点,弗洛伊德追求真理的热望和勇气,这既是他的本性和天赋使然,也有大环境的造就。他具有超常的天赋和活力,与启蒙哲学的气质相结合,而造就了他对理性的信赖,而弗洛伊德的犹太背景,或许也是使他在情感上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战胜那些阻碍解放和进步的黑暗的、不合理的、迷信的力量。他信仰理性的勇气使他敢于直面孤独或孤立,即使他憎恨孤立,深受其苦,却并没有妥协,他把自己的勇气视为他个性中最高尚的品质。

这本小书读下来,对弗洛伊德的认识确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在纷乱的评价中,会让人觉得弗洛伊德的大师成长之路并不平坦容易,如作者评价,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为人类领路,却又不可避免被孤立和攻击。

《弗洛伊德的使命》读后感(四):事实的意义

精神分析对一个人如果有很大影响,会是这样的结果:寻找心理动力成为思维习惯,找到了心理动机就找到了根本原因。这基本上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方法,从内心解释一切。

六年前,我们初读弗洛伊德,自此经历了一次人格重组。重组意味着打破-—混乱—和清晰,自然的,打破很容易,混乱却很难熬,混乱的状态延续了几乎五年时间,清晰的过程却刚刚开始:事情开始零零星星地清晰起来,很多初生的观念在形成。弗洛伊德为我们贡献了其中一条:动力分析成为思维习惯,我们把心理动机当作根本原因,以内心解释世界。而在更大程度上,精神分析是我们的狮子—尼采意义上的狮子:打破一切的力量,而主要打破的则是禁忌。我们对禁忌的态度再也不同,这也是与大多数人的差异:在他们那里有太多的禁忌,不可以触碰,不可以谈论,不可以思考。让•雅克•卢梭触碰过这样的禁忌,于是被当作大逆不道之人,人人都想把他绞死,以唾沫啐脸来打招呼。而如果你对人们谈起一件事,人们对此的反应只有沉默,那么就要明白,你已经碰到了它。但在我们这里,这些都不存在:没有什么禁忌,一切都是可以思考的,都是可以谈论的。这些禁忌包罗万象,最近我们伤感的发现:真诚和热忱在很多地方都是禁忌。

王小波在情书里写,“…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有了你我就敢,只要有你一个,就不孤独。”最终落在他们夫妇身上的舆论压力还是不少。我们害怕被孤立,王二也怕,还要拉上一个人才行。这里需要学习一下。社会会怎么对待与它不同的人呢,孤立、嘲讽、愚弄,并且为最不同的人准备了疯人院。大多数人会隐藏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而有谁敢于信任自己呢,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敢于信任它们的几乎就是最有胆子的人了。必须自甘边缘,孤独为伴,承担嘲讽和愚弄,这其中的勇气甚至大于面对死亡所需。弗洛伊德对此的自负甚至大过他的天才。一个追求真理者,首先就需要这些勇气。我们提起真理,似乎是一个伟大崇高的东西,真理是什么呢。我们对真理感兴趣,由来已久,这是因为想要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这是多少人需要知道的答案 : 真理只不过是事实。是这样吗,真理只是事实,看起来似乎太过简单,可认识事实却很困难。人们喜欢模式化的东西,不仅因为模式化的东西理解起来毫不费力,而且模式化可以与他人保持一致,根本无关痛痒。真正具有观察力的人会发现,事实与模式化相去甚远。追求真理的人正是在追求事实,清除模式。真理就是事实,而每个人观察到的事实必与他人不同,相信事实的人无法与他人保持一致——这就是事实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使命》读后感(五):傲娇的小公主

小时候家里书架上有一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当时年少无知的我还以为弗洛伊德的这本书是一本西方的《周公解梦》。直到后来自己学了心理学才知道自己当年错得有多离谱。

弗洛伊德应该算是在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心理学家了。以至于很多学心理学的人常常被问这样一些问题:你会催眠吗?你能解梦吗?我昨晚梦到什么什么了,是不是最近要有血光之灾啊?每次被问这些问题,我心里都会默默地说,我又不是算命的。抱怨归抱怨,当年学习的时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他理论的关注点、分析方法都很吸引人。弗洛伊德理论中对女性的一些看法让我隐约觉得这个伟大的心理学家有些大男子主义,很好奇他和他妻子是如何相处的。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理论,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对人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他的童年家庭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在学习心理学史的时候,课本上提到曾和弗洛伊德彻夜长谈,还被指定为接班人的荣格后来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当年课本上的简单描述却激起了我的八卦之心,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当年学习时的这些种种疑惑,在我看了弗洛姆的《弗洛伊德的使命:人格与影响力分析》这本书之后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这本书分别从弗洛伊德与母亲妻子的关系,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弗洛伊德对同事和学生的态度等等方面入手,向我们描绘了弗洛伊德的形象。让我们看到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和精神分析运动的宗教和政治特性。

弗洛伊德对母亲非常的依赖。他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抚、肯定、赞许和保护,害怕与母亲的分离。他希望独享母亲的爱,以至于对自己的弟弟和妹妹非常妒忌。弗洛伊德于妻子的关系也表现出了对母亲的依赖。他认为“男子有控制妻子生活的自然权利”。婚前,弗洛伊德对妻子的爱充满了热烈的追求和强烈的嫉妒,婚后弗洛伊德的妻子就变成了他尽可以依赖的对象。并且的依赖不仅仅局限于对母亲和妻子身上。这种依赖有时会转移到男人身上。他还依赖像布洛伊尔这样的师长,像弗里斯这样的同事以及像荣格这样的学生。在他和朋友的信件来往中,他几乎只管说自己的事情,从来不回应朋友的事情。但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弗洛伊德小公主以独立为荣,讨厌自己被别人保护。这种自尊心让他压抑了自己对别人依赖的意识,当他的朋友或者学生不能像母亲一样对他无条件的肯定和认同时,他就和他友尽。这也就是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

在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他成立了一个“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但是学会成员不能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任何意见或修正,只能找证据支持他的理论。一旦有人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弗洛伊德就会和他决裂并把他被驱逐出组织。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与他在孩提时代就十分崇拜一些伟大的军事将领不无关系。他以汉尼拔、拿破仑和摩西自居,把自己视为精神分析运行的领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动与其说是一场学术运动,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政治宗教运动。弗洛伊德不像一般的科学家那样,只关心与研究相关的讨论。他们热衷于举行大会、秘密会议,不时地进行攻击和安抚,由秘密委员会作为中心指导,不断清除异己,建立设有分机构的国际性组织。弗洛伊德还中二的给自己第一批忠实的信徒六个人一人发了一枚戒指。与宗教一样,正统精神分析也具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仪式主义因素,这些因素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实用意义而变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最突出的例子是精神分析中的躺椅,弗洛伊德最初使用躺椅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一天八个小时让人目不转睛地盯着”。

弗洛伊德生活的时代,奥匈帝国完全不同于西方任何强国,它腐朽不堪。弗洛伊德对民主完全失望,他发动一场具有明显政治和宗教特征的精神分析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胆识、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杰出人物的独裁来争取人的伦理解放。他企图以救世主拯救人类的理想来引领世界。这也正是他一生悲剧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