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忏悔录》读后感1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00字

《忏悔录》是一本由[古罗马]奥古斯丁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confession

属于奥古斯丁本人的记录,大量的疑问句和反问句,向自己提出疑问,由自己解答。个人灵修记录,浓缩、映射群体情感与追寻的个体生命史。罪行的表白以及对上帝的赞美(小时候偷梨的罪行、喜欢看荷马维吉尔爱情描述的罪行、想女人的罪行、最开始选择了摩尼教的罪行)

其中的美学理念无疑是将上帝作为柏拉图的理式,整一和谐构成美,因为整一和谐最接近上帝。认为美丑互生互依存,叫人接受而不是去消除,有消极维护封建的意思。

书中奥古斯丁展开了对自身的反视和回视,自我逐渐认识到由潜隐到显明,非抽象空洞,清晰、独特、能动的主体,仅仅是一个单纯同一的初始自我,为什么是初始呢?因为你在反身的时候目光始终在行为上,行为不是自我的唯一,你得跨越这条自我和世界产生联结的界限,才能跨越了初始。当时间被承认为一种客体,自我就会流动起来,时间仅成为一种认识方式,过去凝固,未来未至,而现在转瞬即逝,创世之前时间也并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上帝自己就是时间。

《忏悔录》读后感(二):无比的幸运,但留有遗憾。

很幸运的是,我在神学方面的入门书籍是《忏悔录》,在圣奥斯定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相对于《论原罪与恩典——驳斥白拉奇主义》和《论三位一体》的圣奥斯定,这个圣奥斯定则更加和蔼可亲。他的一生就如同我们的一生一样,平凡,充满着无限的悔恨与错误。但这何尝又不是他的幸运?他有着关爱并迟迟等待着他像浪子般回来的母亲圣妇莫尼加,有他的亲密朋友、战友与引路人,与他同列四大拉丁教父的米兰主教圣盎博罗削。在他的身上,他所认为的不幸与痛苦正因他所赞美的天主的缘故,而变成了他光荣的十字架与智慧的来源。

但对于我来说,我对于这本书是抱有一定的遗憾的。不是对原本的遗憾,而是对译本的遗憾。由于我是天主教望教友,会在读此类神学书籍时下意识的采用天主教翻译。故而我在看到“上帝”,“安布罗西乌斯”这种翻译时,会非常出戏的想把他换成天主教翻译。尤其是引用完圣经翻译的一部分篇章,其中有些是天主教思高本圣经有,和合本圣经被称为次经的篇章。就更是如此。但我遍查了本国现在的基督教教父学著作,几乎全是新教翻译,市面上流通的天主教翻译少之又少,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遗憾。

《忏悔录》读后感(三):回想初读《忏悔录》

我第一次读忏悔录的时候,还很小。

拿到书,翻开来,仔细阅读目及的所有文字。

读完开篇,我陷入一种复杂的感觉“怎么会有人如此直白而深刻的自我剖析还展示给所有人看”呢

翻回首页,重新开始看,看出场人物,记名字,做标记,记录人物关系...

再次读到刚刚读到的地方,我发了会儿呆,默默把书合上。

我真的大为震撼,有人可以如此直白的描写那些常人羞于启齿的真实的场景。

我和自己说,放起来了,以后慢慢读。

后来回家我急切问馒头巷叔叔有没有看过《忏悔录》,他说没有,不过有了解,对我说很值得一读,你读完了可以和我分享。

我当时说,我觉得我也可以做一个坦诚直白的人,虽然可能不会这样写出来,但是我喜欢坦诚直白。

后来,总也没有读完,但我总是反复读开篇的那几十页。

现在,也不再有机会和馒头巷叔叔分享了。

等我读完吧,如果我们能在天国相聚,我会慢慢说给你听。

《忏悔录》读后感(四):一切从相信开始

只看了将近一半,决定暂时放弃,这本书对心境的要求太高,而我现在杂念太多。这种念头从刚开始就一直存在,几番挣扎也最终看到了现在,算作半途而废。但这本只看一半的书却带给我超过那些轻松看完的书更多感想,希望能尽可能准确地记录下来。

打开之后首先能确认只是本关于宗教(基督教)的书,且年代久远,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先入为主”让我在一开始阅读时就给了自己“离我太遥远,恐怕很难理解”的心理暗示,导致阅读的过程充满杂念而难以进行。很庆幸的是,在中途有一次放弃的边缘告诉自己再试试后,似乎看到了我原本以为讳莫如深的宗教与我有限的理解能力之间“仿佛若有光”的一条小缝隙。

我仍不能理解有关宗教的诸多专业层面上的思想、知识,但那种信仰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我发现,虔诚的基督徒们都拥有十分可贵的逻辑自洽能力,在这个不应也没法把是非对错固定死板的世界,逻辑自洽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智慧。反思自己,我常常在用自己的所谓三观审判除自我之外的他物,实在是一种自作崇高的愚痴。

感受最深的是书中对善恶的阐述。作者详细且诚恳地描述了自己从困惑到豁然的过程,使我十分荣幸地和伟人走了一次解谜之路。相比于直接告诉读者结论,这样的方式使人有了更多代入感。因为我们会发现原来伟人一开始也会陷入和我们差不多的困惑——“既然天主如此万能,为何还会有恶的存在?”

也通过这些困惑,一步一步揭示了自己的解惑过程。“事物如果存在,自有其善的成分。”“凡存在即为善。”“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本体。”由此,我也终于懂得了一点他们对世间万物的体谅。

“知行合一”是我很羡慕和敬仰基督徒的一点。很多道理都通俗易懂,我们虽作为普通人懂得的道理也不在少数。但却少有人能真正迈过“懂得”和“相信”的鸿沟。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只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相信才能引导人将道理付诸行动。这让我联想到罗翔老师所说的“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我想,“相信”一定在这道鸿沟中占相当大部分,你是否做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相信、你是否真正相信、是否能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那般相信。他们也正是因为相信,相信天主、相信那些哲思,于是他们祷告、他们忏悔、他们体谅。相信的力量,带给他们多么宝贵的“知行合一”。

仍在“知道”的岸边踌躇不前的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找到“相信”这座桥梁,带我跨过鸿沟,走向“做到”的彼岸。

《忏悔录》读后感(五):论尽我的上帝与阿妈。

1

“上帝呀!”

“我的幼年早已死去。有人曾说,我睡的时候会笑,醒的时候也会笑。(第7页)”奥古斯丁行销世界的真诚,不就是从回忆童年开始的吗?

塔加斯特Thagaste是罗马帝国北非的殖民地,号为罗马的粮仓。世界上最早种植玉米的地方。当然了,泛罗马化的葡萄树和橄榄树,也都是有的。奥古斯丁的父亲Patricks家里就有葡萄园。母亲莫妮卡在他出生的时候,在这里为他举行盐礼。

而长大的小奥,却看上了邻居的一棵梨树,和一群狐朋狗友的小伙伴一起,把每一个梨都摇下来,拿去喂猪。绝了!

为此,他忏悔了20页。

我真佩服他老人家。现在什么小明星、大老板都喜欢写自传,而他老人家用忏悔录的模式,就成了典范。到今天的人们都喜欢。文学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小说。

2

他老人家,把年轻人的迷茫,把声色犬马,都称为是罪。直到他碰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米兰大主教——安布罗西乌斯——老人家终身没有娶妻,这体现了多么大的牺牲,多么大的奉献。奥古斯丁为之神往,认为自己是做不到的。

米兰大主教看书入神,就像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当中透过阳光的纱窗,由一名旖旎的少女引起了我们纯洁的幻想。小奥都不敢打扰他,当时他可是米兰的辩学教授呢。(我想翻译成口才学教授)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他与上帝的灵魂对话。 3

莫妮卡,我的莫妮卡!

你是古典学界传颂最多的女子名字。没有哪一个女子,像你那样被重复那么多遍。——因为你是圣奥古斯丁的母亲。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给他施以盐礼。慢慢长大之时,又为他施以教诲,孜孜不倦。

忏悔录有一小半就是敬献给你的。另外一大半给上帝。

在西罗马帝国行将灭亡之时,在关注较少的北非殖民地,能养出这样伟大的儿子,简直不可思议。而那个时候又是男尊女卑,你被帕特瑞克所打,脾气暴躁的他,经常向你行使丈夫的权利。

而你却默默忍受,含辛茹苦养孩子。

莫妮卡,我的莫妮卡,你让我想起了自己伟大的妈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