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的读后感大全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的读后感大全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是一本由[美] 马克•爱普斯坦(Mark Epstein)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读后感(一):不要相信那些专业书评人

说实话,抱着一种高期待买了这本书。

但事实并不如愿。

作者内容上一直在重复如何认识欲望,把握它,了解它,而不是消灭它。

但是,首先书名以佛教教义命名,内容却多以印度教为说法,很显然,这两者是有差异的。

不知道西方的佛教观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印度教很显然与佛教是不同的,即使它们来源有某种相似。也并不是在印度的宗教都能叫佛教。

很显然,在这一点上,作者答非所以,佛教有可用之处就拿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到了另外一章节,又搬来印度教的教义来阐述。

给人感觉反而是照着一种高考材料作文的形式,写出来的一篇作文。没有价值。

以印度教神话为核心,阐释佛教教义,或许是我才疏学浅,实在理解不了这种哲学思维。

还有,拜托那些书评人,不要看到简介就长篇大论一番某本书如何如何好。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读后感(二):遇见自己

贤我正在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我看了很多人的短评,有的说晦涩难懂,有的说不知所云,而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最大的惊喜在于翻译的精确度。我还特意查了一下翻译者,必需要了解佛学以及福乐依德的著作并且对圣经伊斯兰教要都有一些了解不能说有一些了解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把这本书翻译的如此之好,书的引言部分已经相当精彩。书的内容虽然有一些地方我也不清楚,但是我突然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追求,如何更好的和自己的情绪,欲望相处。书中的68页内容更是让我。有一种释放的感觉,他清晰地解释出我们有的时候不需要自怜自艾。你爱了,你喜欢了你追求了。总是结果让你不如意,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种真的让你能感受到为什么总是会追,追不安,为什么即使在快乐的情况下也会有失落感。我们应该慢慢来慢慢的读书,慢慢的工作,慢慢的看云起云落。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读后感(三):欲望重塑生活:那使你流泪的,也将带给你欢乐

我随手翻起马克·爱普斯坦的这本《弗洛伊德遇见佛陀:精神分析和佛教论欲望》(以下简称《论欲望》)时,并不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通往新世界大门口。他温润的文字有说不出的力量,不停地、有力地敲打我的心,密集到总使我想要大哭。我惊奇地发现,自己过去30年一直致力于回避种种欲念并隐隐以此为傲的经验,虽使我安全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却也同时让我失掉了许多机会。我在拒绝欲望的同时,也拒绝了欲望塑造更好生活的可能。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读后感(四):欲望的去处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东西方思想在深层次的贯通,再次证明人类思想的共同之处。人类精神深处困扰并无太大的差异,解决这些困扰的思考和方式或早或晚都会出现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

欲望来自于内心,也要靠内心的力量来解决。承认欲望的存在并非去压制欲望,需要心灵的训练。佛教四谛义第一义便是人生是苦。苦的根源便是欲望。我曾经以为佛教倡导的摆脱欲望便是压制欲望,不去想,不去理会,欲望便会自行消失。后来我发现,压制欲望只会使之更加强烈的出现,或许是徘徊在心底深处,或许是带来复杂的情绪例如焦虑不安烦躁等等。欲望其实是动力,承认它的存在反而可以发挥其驱动性。

其次,每个人都有其主体性。亲密关系中,两方或多或少总会带有一些占有欲,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的欲望不但忽视了对方的主体性,而且一旦不能被满足,所带来的,不仅有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还会对亲密关系造成伤害。

我们与欲望相处,欲望才会带来更大的空间。

《弗洛伊德遇见佛陀》读后感(五):欲望与过执

很多宗教与神话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欲望,关于人性的讨论,亦是离不开欲望二字。关于欲望的探索与追寻,我们找着它的起因,似乎想从根源了解以便摆脱或者找到合适的理由告诉自己,欲望与生俱来身不由己。欲望带来三千烦恼,仿佛只要摒弃便会脱离万丈苦海。本书从精神分析与佛教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关于欲望这一次的见解。就如乌托邦注定是无法存在的完美,欲望的完全摒除也是不可能的,就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欲望可以是发展的动力亦可是引爆炸弹的导火线,如何抓住这个度,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欲望与过执。

月圆则缺水满则盈,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是理想中的十全十美,也许就连神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何须刻意去追求摒弃欲望接近完美的境界?刻意去追求毫无欲望六根清净本身便是一种过执,佛教术语中便说是着相了。圣经说人天生带着七原罪,而七原罪归咎起来其实便是过度的欲望,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才被称为骄傲,过度耽迷口腹之欲才是暴食,所以我却认为欲望本身是一种执着,过执的欲望才是需要被摒除的。

弗洛伊德曾说过:“被压抑之物将会重返。”欲望被压制时,我们错以为我们将之战胜,这样却犹如一把火烧过的草地,一时间的消失,却越长越盛。欲望犹如火,它能取暖驱兽亦可讲一切燃烧殆尽。我们对待欲望的态度,亦如同如火,小心翼翼,想要掌控,又害怕失控,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控而摒弃,就如同欲望,我们需要的是掌控而非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摒弃了欲望。尼采说基督教挞伐情欲之举并未杀死情欲,只是让它变得下流。我们越是惧怕欲望而开始遮掩时,便已经失去了直面欲望的勇气。佛教主张的“无目的状态”并非关闭,执着与“无执”的本身便是一种过执。佛法和心理分析学都是赞同欲望都是会变形的,他者意识是欲望的养分。我们需要一定的空间来正视自己的欲望,来找回主体。

不要把自己困于一个狭小的房子,试着去洞悉我们自己的内心。这本书在讨论的欲望为何物,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欲望并非猛虎,只是因为某些错误的诱导,将欲望当成可耻,一层层外界布下的迷雾与自身布下的迷雾下,却让欲望的本源失真。明白了过执与欲望的区别,心中总有那一丝释怀,欲望并非可耻,我也不该因此而将自身封闭,打开封闭的房门,不再畏缩,欲望也将是一种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