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鹿原纪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鹿原纪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鹿原纪事》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一):情真意切的《白鹿原纪事》

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不要说这里的老人与孩子了。他捻熟这儿的风土人情,了解这儿的过去与现在。因此他落笔时,不用冥思苦想,不用虚构夸张,那些人物会自然而然浮现在他眼前,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一言一行,描写起来得心应手,几件事一串,几句话一说,人物就丰满起来,立体起来,活泛起来,仿佛哪儿见过,仿佛读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二):写的是小人物,反映的是大社会

陈忠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97年凭借《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一时间星光暗淡,一颗文学巨星陨落。都说对一个大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我在那段时间又重温了下,也是在那个时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白鹿原纪事》这本书。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三):读《白鹿原纪事》有感

《白鹿原纪事》整体写作时间早于《白鹿原》,但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纪事》时极有可能已经开始构思《白鹿原》,所以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有一种别样的熟悉感。

不过与《白鹿原》的老练与成熟不同,《白鹿原纪事》没有那种信手拈来的感觉,整体上略显青涩,人物形象不够立体,总感觉人物的工具性大于象征性——人物服务于情节需要而非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说到情节,《白鹿原纪事》虽然由短篇小说组成,但它们存在一定的共性——以改变的社会背景为前提,由一个人物由外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性格转变为主要矛盾,又总是以主人公怅然若失为结尾。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陈忠实想要讲述一些想法,但是又因为迫于想要表达,所以对于剧情的安排就有些刻意,失去了情节上一定的真实性。

麦基的《故事》里有个观点,我一直十分认同——呈现给观众的故事只是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创作者需要自发地完善这个世界,无论这些细节会不会在银幕上呈现。而我十分佩服陈忠实的一点便是他在创作《白鹿原》时一直在完善他内心的白鹿原,这在《白鹿原纪事》中很容易可以看出。如果《白鹿原》是一篇文章,那么《白鹿原纪事》便是这篇文章的标点与注脚,陈忠实心中的白鹿原,在他的努力下一笔一划勾勒出模样,被世人所熟知。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四):从《舔碗》中的细节窥《白鹿原》和《白鹿原纪事》之间的关系

黄掌柜放下竹筷子右手撑着小饭桌的边沿,左手四指勾着碗底儿大拇指掐着碗沿儿,仰起脸伸出舌头,先沿着黄釉粗瓷大老碗的碗沿舔了一圈,左手粗壮如算盘珠儿的指关节却灵便自如地转动着碗;吧唧一声脆响,舌头在碗的内壁舔过去,那一坨儿碗壁上残留的小米粒儿葱花屑儿全部扫荡净尽,比水洗过比抹布擦过还要干净;吧唧吧唧的脆响连住响着,大老碗在左手间均匀地转过一周,碗内壁所有的残滞物尽皆舔光揽净,只留下碗底儿上的残汤米屑;舔除碗底的滞留物才显出黄掌柜有一只出众出色的舌头,在碗底儿只旋转了一下便一览无余,鼻尖和脸颊并不挨碗沿儿,一般人的舌头不可能有那么长也没有那么灵巧;黄掌柜放下碗在口袋里摸烟袋时,那只奇妙的舌头伸出来从下唇到左嘴角再到上唇和右嘴角齐齐儿扫荡了一圈,嘴唇嘴角干干净净湿润润的柔和起来。黑娃的眼光瞅着黄掌柜缩进口腔的舌头最后落在下唇上,那个下唇又厚又长,一合拢就把上唇严严地包裹起来几乎挨着鼻头,这种地包天式的嘴唇成为黄掌柜面部器官最突出的特征,见一面隔十年八年肯定还能认出他来,因为世界上恐怕再不会有这样出众的地包天式的嘴唇了。

这段描写简直太经典了。记得《白鹿原》第九章写到过这一段故事,但是比较简略,只是说黑娃无法忍受黄老五(黄掌柜)的“舔碗”的要求,就偷偷溜走了。而并未如此细致地描写“舔碗”的过程。而且《白鹿原》交代的黄老五(黄掌柜)大概是个吝啬鬼的角色,但《白鹿原纪事·舔碗》中交代的黄掌柜却不是简简单单的吝啬鬼,而是一个非常立体鲜活的人,他似乎变得没有那么吝啬,甚至明确提出并不亏黑娃的工钱,一定让黑娃吃饱等,这对于当时的一个富农来说,算不上吝啬。只是他执拗于让黑娃舔碗,而且原因是希望黑娃在舔碗中学会对粮食,对物质的节约,并且说明自己之所以能致富,靠的就是这种勤俭持家的精神。

《白鹿原》中的黄老五不是主角,甚至有意衬托郭举人原本待黑娃的宽和,也为了突出黑娃从郭举人家逃出之后走投无路,才来到一个出名的吝啬鬼家里熬活的景况,因而将黄掌柜牺牲了。但是相信在《白鹿原纪事》中的黄掌柜才是陈忠实最初了解到的黄掌柜的真实状态,是没有经过伪饰的。

很多朋友认为《白鹿原纪事》和《白鹿原》没有关系,可能并没有把两本书都细细看过。其实这两本书中的内容,形式不一样,但是形成在同一时期,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本书比较来读,是非常有意思的。

今天摘录的这段文字,也展现了陈忠实先生细腻的描摹手笔。相对来说,《白鹿原》更重于大线条地勾勒一个规模宏大的史诗,而细致到这种程度的细节描写,却并不多见。

《白鹿原纪事》读后感(五):白鹿原多重奏

白鹿原多重奏

读《白鹿原纪事》

文/方木鱼

围绕着“白鹿原”,似乎可以有无尽的话题。

小的时候,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总是被里面构建的一个个厚重的历史场景所感染,《穆斯林的葬礼》,里面有凄美的爱情,《茶人三部曲》,里面有几百年的兴衰,《尘埃落定》,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平凡的世界》,有着我那么熟悉的平凡的世界。后来陆续看了《张居正》,《李自成》,官场,历史,争斗,倾轧。触目惊心。

看《白鹿原》,是在很早的时候,后来慢慢忘却,忘到只记得,陈忠实,和里面的田小娥,泡枣。知道的人都会会心一笑,似乎那里面有,不可言说的秘密和快乐。而这,并非,陈忠实的本意,但却是他有意而为之。

前不久,读芦苇的电影剧本《白鹿原》,是对照着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看的。有人(包括芦苇在内)批评王全安,说他把好好的一部白鹿原,拍成了,田小娥和3个男人的情事。在深深的夜里,一面看书,一面看电影,这是一种绝美的体验。

再后来,便读到这本《白鹿原纪事》,作者仍然是陈忠实。起初以为,这本《白鹿原纪事》,应该类似于陈忠实的创作手记,但结果却并不是这样。他仍然以白鹿原为主题,创作了几个短篇。比如本书的第一篇,《轱辘子客》,仍然是农村的场景。王贾六爱赌博,但他天生不是一个坏人,受到村子里面村支书和村长政治斗争的影响,王甲六被利用,犯了生活作风方面的错误,后面的事情就越发的狗血。那种狗血里面有着农村所特有的破烂事。谁和谁又搞破鞋了,谁和谁做那事被人堵在床上了,当然,里面也许有心计的原因,也许有荷尔蒙的冲动,也许有农村人特有的情感需要。有时候你会读得喘不过气来,但他的确是农村的真实存在。

书的第二篇写到一个诚实的老汉,说一个人诚实,老实,不如说他窝囊,但是在农村,就有那么多老实人存在。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看《百鸟朝凤》,在微信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看了《百鸟朝凤》,心里有痛。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孩子长大,就没人会记得八十年代的事情了。就像路遥和陈忠实走了之后,没有人再描写平凡的白鹿原的世界,就像八零后从未探知七零后的内心世界一样,属于我们的八十年代呢。也终将随着唢呐声和吴天明等一辈老导演的脚步声渐行渐远了吧。

只是,最后想问问,《毛茸茸的酸杏》那篇中的故事,真的有那个外交官的存在吗?又或者,那个女教师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其实一直就是为了等那一张面孔。

世事无常,只是,再也没有人为我们解答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与否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