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读后感摘抄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读后感摘抄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5-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读后感(一):中国没有好的作家写故宫了吗?

凑字数的学业式论文,让我一度以为作者是个初出茅庐的不得志愤青。 引用极多,废话也多,不知精简,多余的文字像装在箩筐里挤出缝的猪肉。文笔青涩而矫情,喜用“总分”定式构建文章结构,学术痕迹明显,却不成熟。行文常有无逻辑的跳跃,虽然都圆回来了,但也显得文章拖沓冗长。 多篇文章极力探究隐藏在书画后面有关于“性”的命题,像一个阳萎患者进行歇斯底里却哑然无声的嘶喊。 之所以打3星,算是对其普及历史知识的肯定。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读后感(二):书画不言,下自成诗

想象在悠长的故宫的红色深墙里行走着,风儿无限温柔,抬头皆是古迹,聆听深宫故事的那份浪漫,大约与阅读祝勇这本《故宫的风花雪月》感受相似。哪怕“世俗美意,千姿万态,最终不敌瞬间一劫,化为灰烬。”幸好有只言片语与花纹笔墨沉淀下来,留给今日众生以怀念。在祝勇的笔下,文物有灵,作为岁月的痕迹,让风花雪月具象化,成为开启故事的钥匙,诉说有关时光的密码。

作者祝勇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对馆藏如数家珍。作为故宫系列中的一本,他选取了时间跨度从唐朝至清朝的八件展品加以展开,在每一件家喻户晓或稍显冷门的书画作品文物背后,都能牵引出一段极为丰富的历史背景故事。难能可贵的是,祝勇先生虽引经据典,但并没有沦为掉书袋,而是偏向于戏说风月,消解了晦暗历史时光中过分沉重的部分。

在作者祝勇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心灵的现场”。既有这个现场,我们得以与书画作者以及其他欣赏过作品的古人们一同对话。汉语没有时态的特质,模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让文物作品不止于静态的陈列,意外收获了一种动态的生命。历经了时光的沉淀,记忆与情感皆在循环往复的岁月中寻找到了对抗死亡的力量。所以,当今天我们欣赏那些千年以前的作品,还会被触动,被点亮。

中国人好古,热爱艺术超越了热爱艺术家本身。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难考,却在一次次大家临摹中得以“复活”,创造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张纸究竟能走出多远”的奇迹。而作为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用一幅画诠释了一个时代,自己的结局却最终被历史湮没无名。他的画,成了一条河,也是一叶舟,诠释了命运的神秘与无常。画下了《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作品的“元四家”之一倪瓒,前半生优渥荣华,却逝于身为洁癖最无法容忍的沼池。到了清代作品《十二美人图》,作者已然隐匿不见。在这些美好作品的背后,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挥毫泼墨的诗意,也能目睹世妒英才的残酷痕迹。

书画不言,下自成诗,而祝勇无疑是一个好向导与好老师,为我们吟诵这些诗,解开这些谜。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读后感(三):看书画的时候,在看什么?

近些日子,故宫博物院为庆九十周年办了个石渠宝笈特展,展品均是超明星级别,那阵容是相当的奢豪,不说别的,单论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也让数万人趋之若鹜,前赴后继。据说,有的人品比较悲惨的,排队五、六个小时,还没进去故宫武英门。所以,如果不具备相关的艺术和历史知识,那就算去了,也变成了走马观花地看人。

然而,艺术和历史又因为知识体系过于庞杂,补充起来非一日之功。而艺术理论和历史史料对大众来说又不免过于严肃枯燥。这时,像祝勇老师这本《故宫的风花雪月》就是一个临时报佛脚的不错选择。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次展出的《兰亭序》、《清明上河图》、《听琴图》在该书中都有谈及。就算无法到北京看展,还可以一边看祝勇老师的讲解,一边欣赏书中清晰的彩色插图,领略艺术的风采。

因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祝勇对艺术品鉴赏和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概是因为常与第一手资料亲密接触,他觉得艺术品是有生命的。他说,“它们曾经是皇帝们的囚徒,紫禁城是它们华丽的监狱。”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为读者解读每件艺术品的诞生,传承,意义和价值。或许是因为他曾从事纪录片创作,他的文字如画,尤其擅长琢磨人物的心理,对人物和情景的出场顺序,气氛的渲染都有着很独道的处理。比如对于《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便是通过一场大雪的描写展开的。这种还原,让读者很快的融入到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场景中,品味创作者的无畏,无奈和无限,体会他们的有所求和无所求。

虽然是在介绍中国古典艺术品,祝勇老师不仅经常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且古今中外,信手拈来,都付笑谈中。比如由宋微宗的瘦金体说到他的穷奢极欲,他就举了卡夫卡的一句话,“他被拴在一根链条上,但这根链条的长度只容他自由出入地球的空间,只是这根链条的长度毕竟是有限的,不容他越出地球的边界。”讨论了自由的边界,在艺术之外,惹人深思。

而这些留传下来的书画作品,是让人可望向前朝的一个投影,是祖先留给我辈的丰厚遗产。看画,实际是在看历史,看艺术,看文化。祝勇把皇帝们的印玺比作“到此一游”的牛皮癣,那么我们这些观者一听到《清明上河图》百年不遇的展出了,就一窝蜂的亲临观赏。又与刷存在感的皇帝们有什么区别呢?不禁让人感叹,生命短暂,艺术永恒。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读后感(四):故宫故纸故人故事

祝勇说:“艺术这东西够绝,别人沾得了,唯皇帝不能沾,仿佛一道悬崖,一个咒语,向前一步,便是粉身碎骨。”艺术家信马由缰的反理性偏偏是政治家的大敌,历史上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大多没什么好下场。

然而,艺术之美又令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霸气如唐太宗,倾心于《兰亭序》的美,与之同葬是最后夙愿;勤政如乾隆,业余笔耕不辍,存世诗歌四万余首;铁腕如雍正,也忍不住追随“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的浪漫美好。历朝统治者对美的极尽追捧和搜刮,成就了故宫博物院浩如烟海的收藏。祝勇的《故宫的风花雪月》即是对故宫代表性藏品生命密码的解读。

中国的传统书画,本就比西方艺术更加注重意境和神韵。而意境和神韵的体现,除了艺术家的创作技巧,更多源自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从艺术家的生平着手,未尝不是艺术鉴赏的捷径。我们大可以在作品中找到契合创作者个性的蛛丝马迹。

不过,此类鉴赏并非祝勇首创,他选择的作品和作者都太有名,坊间奇谈掺杂信史早已泛滥。祝勇的推陈出新之处,在于他留意到了生命轨迹的传承,将逝水般的时间喻为“曲水流觞”。书画本身再贵重,原也只是一页单薄的纸,就如万众追捧的《兰亭序》真迹,难以久存。惟有还原书画的生命力,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扎根的土壤,方能抵得过时光荏苒,长盛不衰。

由此观之,历经时间洗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艺术品像在寻觅知音,遇到有缘人才愿诉衷肠。刹那间的电光火石,窥到作品深处。人们爱慕王右军潇洒飘逸的字迹,倾羡彼时天朗气清,群贤毕至的畅快,鲜少人能够体察右军的心。赏心乐事,依然难掩俯仰之间将为陈迹的忧伤。李世民对《兰亭序》的情有独钟,当是深谙右军心境,贞观盛世,未及喜乐,戎马一生的太宗对生死定是颇有感触,他读懂了右军的遣怀,也藉此寻求面对无常的勇气。

倘若王右军随着后来的临摹者、抒情者一次次“复活”,那么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暗潮涌动,了解了唐伯虎放浪形骸于外的所寄所托,读懂了倪云林的“目中无人”,也重新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艺术的路,归根结底是回家的路。”祝勇如是说。斯人远去,故纸犹在。散发清气,娓娓诉说着那年的故事。我们记住的不是一个名字,一幅画,而是苍茫世界渺小的人类,因精神的魅力冲破时空束缚,生机勃发,源远流长。

——乙未年读祝勇《故宫的风花雪月》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读后感(五):踱步旧宫殿,心中江山若画

近日,故宫博物院推出石渠宝笈特展,其中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即在参展作品之列,而据去参观的朋友那里听说,排了六个小时的队方能一睹真容。作为故宫学研究所的祝勇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对这次展品价值的肯定。对于祝勇先生来说,说起故宫的这些藏品,也有一种如数家珍的意味吧。而对于看展的那位朋友,我也是第一时间就推荐她阅读以下祝先生的这本《故宫的风花雪月》,想来通过这本散文集的阅读,应该对故宫藏品背后的文化底蕴,有着另一份感悟。

本书收文八篇,分别讲述了故宫藏品中八个系列身前背后的故事,其中基本上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中国书画珍品,包括了《兰亭序》、《韩熙载夜宴图》等,此类作品很容易写成引经考据文,但祝先生并不直接着笔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先为读者交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从而带着读者一起回到那个年代,去体会这些珍品的创作历程。如第一篇《永和九年的那场醉》中,作者先写东晋王朝的偏安一隅,朝廷内外的放浪空谈,再引出王羲之对于整个社会的悲观态度,从而表达了兰亭序中所蕴含的那股醉了华年却依旧只有孤独伴身的凄美。接着写另一位醉心于《兰亭序》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爱兰亭序,爱的是他认为当世只有他才能读懂那场醉背后的无尽惆怅。而艺术作品的魅力正是即使时光斗转,后世人依然可以从中获取的感动。这份穿越时空的欣赏,正是建立在人类对于艺术欣赏的不变的美学观之上。

祝先生的散文读起来之所以有趣,我认为有一点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介绍这些作品的时候并不故作严肃,并不是一位带着深度眼镜的老学究,拿着戒尺一板一眼的讲着“天地玄黄”,想来这样我们可能读到的就不是故宫的风花雪月,而是周公的风花雪月了吧。祝先生更像是那位三碟小菜,一碗清酒的坐在我们对面的墨客,愿意以一种调侃的形式,跟我们一起聊一段趣事,如果大家都可以会心一笑,就浮一大白。就如祝先生说南唐李煜一样,说这位后主的刀法,“犹如他的笔法一样精准、细致、一丝不苟,所有的忠臣都被他一一铲除了”,读完不禁莞尔,想来这位末代帝王的前半生,还真是美人如玉剑如虹啊。

祝先生写故宫珍品,写的不是物,而是藏于这些画作古玩的那座帝王之城,以及这背后的万里江山。一句目断天南无雁飞,写的是徽宗后半生的凄凉,一首何必尊前面发红,映着那个桀骜不驯的唐伯虎,一首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局限于他的本身的美,也在于它对于当时社会文化的诠释,就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北宋的繁华惊梦。想来祝先生每天踱步于这紫禁城中,念及千年的兴衰成亡,心中应是江山若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