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镜与灯经典读后感有感

镜与灯经典读后感有感

《镜与灯》是一本由[美] M.H.艾布拉姆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与灯》读后感(一):读《镜与灯》一部跨时代跨学科的浪漫主义诗论

. 在《国家篇》中,苏格拉底为了阐明诗歌的实质,将诗人的工作与木匠的工作进行了对比,木匠是依照头脑里关于物体的理式进行制作的,而诗人“只需旋转镜子将四周一照,在镜子里,你很快得到太阳和天空,大地和你自己……” . 对此,雪莱有着更为生动细腻的类比:“人是一个工具,一连串外来和内在的印象掠过它,犹如一阵阵不断变化的风,掠过埃奥罗斯的竖琴,吹动竖琴,奏出不断变化的曲调。”这里的“埃奥罗斯的竖琴”就是诗人的化身,而诗歌则是拂过他的内外因素。 . 拜伦说诗是“想象的岩浆,喷射出来可以避免地震。”说韵律是“混乱的先声,同时也阻止了混乱。” . 哈兹里特以拜伦的跛足以及其诗歌的伟大暗示,从事艺术的冲动是由于补偿某种生理缺陷的需要,诗歌创作的强烈愿望肇始于人的理想及欲望与现实世界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而产生,进而提出“力量说”,阐述了艺术能够通过客观化的方式,从而起到控制混乱的情感压力的作用。 . 通过上述隐喻参照,即可揭示出这本书的核心:本书以18世纪美学为参照系,上溯希腊罗马美学思想渊源,结合赫尔德和康德等外来思想观念,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将英国浪漫主义理论纳入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旨在论述始于19世纪前期产生于英国的诗歌理论。 .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但这种强烈的情感有一个前提要素,即必须是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就像这本文论批评虽然有一个时代前提“浪漫主义”以及后浪漫主义时期。可实际上文艺理论、文艺作品,以及艺术家所表现的是所有的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矢志不渝,一成不变的那些方面。

《镜与灯》读后感(二):参考校后记内容

序言的这段话能够作为这本书的梗概: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 《镜与灯》虽然主要讨论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但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文学批评界经典,正在于其理论的包容性以及它对文学理论工作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这本书所论述的范围了。 这本书不仅从纵的历时方面也对历史上和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给予了颇为恰当的总结,而且提出了一个超越了浪漫主义文论本身的文学理论,即文学批评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这四个要素几乎可以涵盖西方文论史上各理论流派的批评特征,甚至还有可观的理论发掘空间。 围绕这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对相关的文学理论范式进行了介绍:模仿说,这不仅是现实主义文论所要追求的崇高审美理想,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论孜孜追求的目标,关注的是“世界”;实用说,往往强调艺术的直接教益性功用,这在西方的实用主义批评那里被推到了极致,后来又在注重读者作用的批评流派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关注的是“读者”;表现说,则是本书着重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传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注重的方面,关注的是“艺术家”(作者);客观说,强调的是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的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实践中,“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因此相对来说更关注的是“作品”。整体的发展历程可以描述为:先是模仿说,由柏拉图首创;继而是实用说,再到表现说,最后是客观说。 但是,在实际的文论阐释中,以上四种元素以及对应的不同流派特征是有所交叉的。比如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位诗人兼理论家华兹华斯就提到“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或流露,或是情感起关键作用的想象过程的产物”,但同时他还提出“诗歌最重要的功用”是“以令人愉快的各个手段”“矫正人们的情感”——前者显然是表现说的内容,而后者又多少地涉及到关注欣赏者的实用说。只是区别于以边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论所认为的诗歌的目的“在于提供称作娱乐的东西”,把“提供愉悦”作为诗歌的功用。

《镜与灯》读后感(三):参考校后记内容

序言的这段话能够作为这本书的梗概: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思维特征;后者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 《镜与灯》虽然主要讨论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但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文学批评界经典,正在于其理论的包容性以及它对文学理论工作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这本书所论述的范围了。 这本书不仅从纵的历时方面也对历史上和当今文学理论的范式给予了颇为恰当的总结,而且提出了一个超越了浪漫主义文论本身的文学理论,即文学批评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这四个要素几乎可以涵盖西方文论史上各理论流派的批评特征,甚至还有可观的理论发掘空间。 围绕这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对相关的文学理论范式进行了介绍:模仿说,这不仅是现实主义文论所要追求的崇高审美理想,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论孜孜追求的目标,关注的是“世界”;实用说,往往强调艺术的直接教益性功用,这在西方的实用主义批评那里被推到了极致,后来又在注重读者作用的批评流派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关注的是“读者”;表现说,则是本书着重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传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注重的方面,关注的是“艺术家”(作者);客观说,强调的是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的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实践中,“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因此相对来说更关注的是“作品”。整体的发展历程可以描述为:先是模仿说,由柏拉图首创;继而是实用说,再到表现说,最后是客观说。 但是,在实际的文论阐释中,以上四种元素以及对应的不同流派特征是有所交叉的。比如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位诗人兼理论家华兹华斯就提到“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或流露,或是情感起关键作用的想象过程的产物”,但同时他还提出“诗歌最重要的功用”是“以令人愉快的各个手段”“矫正人们的情感”——前者显然是表现说的内容,而后者又多少地涉及到关注欣赏者的实用说。只是区别于以边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论所认为的诗歌的目的“在于提供称作娱乐的东西”,把“提供愉悦”作为诗歌的功用。

《镜与灯》读后感(四):浅读《镜与灯》

这是一部学术专著,关于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书中主要论述了19世纪的前四十年间产生于英国的诗歌理论,其次也涉及其他主要的艺术形式。本书强调的是批评的一种共同走向,这就是M•H•艾布拉姆斯教授特意选择“浪漫主义”批评加以阐述的理由所在;但是,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忽视各类作家之间诸多重要的不同之处。这些作家关心的是诗歌和艺术的本质,有些探索其心理原由,有些研究其结构种类,有些探讨其主要准则,有些则研究诗歌或艺术与人类所关注的另一些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本书所讨论的大部分是当时见解独特、影响持久的批评家,而不是那些平庸的书评者,虽然他们对一些读者的影响更为直接,却常常是短命的。

“浪漫主义”这四个字以前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也能够知道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然而一直到读到M•H•艾布拉姆斯教授的这部书时才意识到自己其实对这四个字一无所知,对于西方文学历史更是知之甚少。

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作为一部学术性和知识性极强的著作,M•H•艾布拉姆斯教授拟定的却是“镜与灯”这样一个满含隐喻的题目,这本身就是对于浪漫主义的一种诠释。在书中,“镜”寓意着模仿,而灯的隐喻是围绕着浪漫主义很重要的“表现”观念产生的,浪漫主义从对世界和事物的关注转向心灵,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是文学主体性的张扬,从流溢、到泉水再到灯有一个连贯的隐喻变化。在书中,M•H•艾布拉姆斯教授系统地回顾了整个西方文学理论,并且以其渊博的学识为依托,对浪漫主义相关的理论、代表人物极其主张进行了梳理、汇总和解读。作为学术著作,书中的语言极尽朴素洗练,然而还是透漏出M•H•艾布拉姆斯教授璀璨的思想光芒。

这是我第一次读理论性如此之强的专著,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只能说勉强读完了。虽然太多的内容不能理解,但是对于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浪漫主义文论和批评文学还是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篇文章也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只是自己对于《镜与灯》的一些想法,能力所限,对于本书的理解恐多有偏差,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镜与灯》读后感(五):高山仰止——《镜与灯》书评

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学理论的书籍,读起来感觉十分晦涩难懂,不过是一本很深刻的书籍,需要积攒足够的知识来作为读这本书的充分必要条件。读完的时候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作者那种对西方文学理论信手捏来那种犹如在自家花园散步的那种闲情逸致。当看到每个章节后面那密密麻麻好几页参考书的时候你会为艾教授那种丰富深刻的学识,高山仰止!

《镜与灯》是一本关于文学理论的书籍,美国M.H.艾布拉姆斯当代文学理论家中大师级的人物的巅峰之作,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话说这本书能在中国出版也是一种缘分,经过了三位的翻译家的努力和多次校对才能在我国出版,也是不容易啊。

本书是关于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书,当时我很不解的是为什么本书要叫做《镜与灯》两个除了在爱迪生救妈妈的时候曾经结合过,好像其他地方没见过,后来才发现这是隐喻,镜代表着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描写,灯代表着是心对这世界造成的”相”引用下佛教说法,相为心生。后来为什么浪漫主义从对世界的关注转换到对心灵的探索。能在心上走过的或许才是真实吧。

第一章的导论,纵观全文乃是整本书的领袖篇章,首先艾教授直接了当的指出2500年来当下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只关注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实在过于稚嫩,还有各个批评理论很有局限性等等。然后艾教授他老人家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著名文学理论的新模式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然后艾教授再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作为一个人能够站在上帝的视角总结人类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对人类该有的批评模型进行了一次大总结,本身就是一件很高能的事情。然而又在其全文中对的论证又是各种严谨的分析,视角有十分全面,虽然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但同时它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描述范围和历史长度均十分可观。

收获的最大好处是艾教授说的浪漫主义完全颠覆了中学老师说的浪漫主义的定义,浪漫主义就是一种情怀,一种认识观。

最后,因为个人才疏学浅,难以能了解书中的巨大的信息流。只能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如果有高能人士能给予指点一二,在下感激不尽。

2015/9/19 夏末秋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