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小说源流论(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中国小说源流论(修订版)读后感精选

《中国小说源流论(修订版)》是一本由石昌渝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小说源流论(修订版)》读后感(一):源流清晰 适合入门

鲁迅这一辈学人,总体而言还是处于一种古典的文学批评话语之下,就像《人间词话》,可能内容是新的,但是形式是旧的,读的时候就是需要猜作者的意图,不符合现代学术体系。他就告诉你这个苹果是甜的,到底为什么是甜的?成熟了?不成熟?什么季节?他在吃苹果前是否吃了其他影响了他的判断?或者鲁迅自己就没有酸这个味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我是拿这本书来当小说文体的入门读物的,相当完美,很成功。除了绪论我因为没有基础看的很难受之外,其他的都很好。

这部书的特点就是从源流的角度写,不是感悟式,他处于一种近代与当代中间,既不是鲁迅似的感悟,也不是现代学者过于专业,写的极为深入而缺乏广度。在很多小细节的问题上,如话本,传奇,这本书给予了很多源流的信息,把所有概念都罗列了出来,很方便,推荐本科生读。

《中国小说源流论(修订版)》读后感(二):为什么网上还没有呢?

一直关注,但自从三联书讯预告后,网上始终没看到,实在是不想跑老远去新华书店。

ps:这还有字数限制?

《中国小说源流论(修订版)》读后感(三):《中国小说源流论》读书笔记

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而作为文体概念,则最早见于桓谭和班固。桓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或如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2、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小说:一是附庸于史传的尺寸短书,其本质在于实录;二是供人阅读消遣的故事,它与前者有血亲关系,但它与前者的差别在于它离不开想象和虚构。传统目录学家一直在捍卫“小说”文体的纯洁性,……但他们无视叙事文学的小说的存在,并且以传统的“小说” 观念来非难它,则是一种顽固的偏见。P13

3、文言小说发端于唐代,包括传奇小说和笔记小说。P14。并举沈既济《任氏传》、陈玄佑《离魂记》、许尧佐《柳氏传》、李公佐《庐江冯媪传》、白行简《李娃传》、陈鸿《长恨歌传》、元稹《莺莺传》、沈亚之《异梦录》八篇小说中的记述性文字为例,认为“唐代传奇小说是贵族士大夫‘沙龙’里的文学”。

4、两种小说的流变发展趋势为:文言小说从雅到俗,白话小说从俗到雅,两者也相互学习和影响。

5.、白话短篇小说与白话长篇小说虽都源于“说话”,文体上十分接近,但是其体制却有不同。

(1)“得胜头回”和“楔子”之不同点:前者见于短篇小说,源于“说话”;后者见于长篇小说,源于戏曲;前者与正文联系并不紧密,删去无碍,后者则是剧情不可分割的部分。

(2)在叙事方式上,前者接近“说话”,多采用主观叙述,常在叙述中插入对情节或人物的解释或评论,使人感觉到叙述者的存在。而后者离“说话”较远,多采用客观叙述,隐藏作者观点。然而这一特点并非绝对,如主观叙事之长篇有《儿女英雄传》,《红楼梦》也有不少主观叙事的部分。

6、欧洲长篇小说是先有联缀式然后发展成单体式,中国长篇小说一开始便有单体式。显然,这与中国长篇小说来源于“讲史”有关。P34

7、线性结构与网状结构。线性结构如大多数话本小说,网状结构如《红楼梦》前八十回,“一声两歌”、“一笔两牍”。

8、叙事的模式

(1)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2)主观叙述、客观叙述

(3)全知视角、限知视角

9、欧洲小说起源于神话,它的发展有分明的轨迹:神话—史诗—传奇—小说。而中国小说在它与神话之间缺少一个文学的中介,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洲那样的史诗和传奇,但中国却有叙事水平很高的史传,史传生育了小说。P55

PS:孔子将神话解释为历史(夔一足、黄帝四面)推动了神话历史化的进程。

10、史传中含有小说文体因素

(1)结构方式;编年体,影响《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纪传体,影响《水浒传》、《儒林外史》等。

(2)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客观叙事。影响到后世小说的叙事方式。

(3)修辞传统,即处理作者与作品、故事与主题、作品与读者等几种关系的原则等对于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古代史传的很多章节片段很像小说,有故事、人物、主题、概述、场景,除开纪实这一条原则之外,差不多就是小说。古代小说在史传这样厚实的传统修辞经验上可说是水到渠成。

11、史传文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成的经验,但同时也造成了小说对史传的长期依恋,阻滞了小说与小说观念的发展。中国的史传和小说在文体上没有一条决然的界线,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实录和虚构这个内质性的问题上。传统观念瞧不起小说,就在它视小说为无稽之言;而小说家却偏偏要与史传认宗叙谱,在叙述的时候总要标榜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实有,作品中毫无夸饰的成分。当小说宣布自己是虚构的,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时,小说才是彻底摆脱了附庸史传的自卑心理,正所谓“史统散而小说兴”。然而一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的评论家,又偏偏不相信作者“假语村言”的宣言,挖空心思去索隐探幽,不找到小说影射的真人真事决不罢休。史传文在文体上孕育了小说,换句话说,小说来源于史传;但是史传在精神上阻滞了小说的发展,小说克服了“史统”的强大阻力之后才走上康庄大道。P83

12、诸子散文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1)散文中的叙事成分

《论语》写意性的记叙—《世说新语》等魏晋笔记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饱含诗意的作品。

(2)散文中的寓言成分

《孟子》《庄子》等著作中用寓言揭示道理—影响后世小说题旨意构方式,从初期只顾故事愉悦发展为重视小说的寓意。

13、杂史杂传。概念初见于《隋书》,在“小说”之外单列“杂史”“杂传”类,指记叙帝王之事、但其中杂糅委巷之说,虚实莫辨,体制不合于正史者。《隋书》列《战国策》为杂史之首,往下则有《楚汉春秋》、《越绝》、《吴越春秋》。而与《吴越春秋》性质相近的《燕丹子》却被归入“小说”,盖因后者多街谈巷语之故,前者虽也杂有委巷之说,但仍不失为史,着眼点仍在虚实的有无与多寡。并认为《吴越春秋》表现了史传向历史演义方向发展的趋势,《燕丹子》则表现了史传向英雄传奇方向发展的趋势。另,《汉武故事》《汉武内传》则表现出从史传向神魔小说演变途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14、马端临《文献通考》引郑樵语,曰“古今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曰传记,二曰杂家,三曰小说,四曰杂史,五曰故事。凡此五类书,足相紊乱”。

15、在史传和小说之间,除了杂史杂传之外,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古小说”。其为历史概念,指的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并不是文学意义的小说,只是史乘的一个分支。这一类作品不拘体例,一本书可以写许多人许多事,每篇独立且篇幅短小,我们习惯称其为尺寸短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十五种,文体内容都不尽相同。石氏认为班固将它们列入小说家“不是因为它们在文体上有明显的共同特征,实乃……这九家容纳不进去,于是像收容落选者似的统统拢在‘小说家’里”。引文出P112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小说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其标志有三:一,出现《列异记》、《搜神记》、《博物志》、《拾遗记》、《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一大批古小说专辑;二、古小说的题材内容有了明确的分类,即志怪与志人;古小说于唐以后发生分化,一类有史料价值的是野史笔记,一类实录见闻但有故事性的是笔记小说,一类突破实录、有意虚构以娱情娱性的是传奇小说,三类中尤其是前两类的文体基本上沿袭古小说。然而古小说虽然文体独立了,但精神上并没有独立,依然是史传的附庸。发展到唐后即分化成笔记小说(如《虞初新志》)、野史笔记(如《国史补》、《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溪笔谈》)。其志怪的一支则演进成传奇小说。

17、魏晋志怪小说的特点:多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单人物角度进行叙述。

18、笔记小说与野史笔记“同是笔记文体,它们都是随笔记录和不拘体例的简短散文,但笔记小说偏重于记叙故事,具文学色彩,野史笔记偏重笔记于记载史料,具史学色彩。”P135

19、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将“小说家”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

20、传奇小说与对史传叙事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1)从体例看,唐代传奇小说单篇作品多用“传”和“记”为篇名,在记叙对象上,“传”以人物为主,“记”以事物为主,到唐后期这一界限便逐渐模糊。可看做是对《史记》等史书体例的延续。

(2)在叙事方式上则更为明显。陈述事件一般有两种方式:讲述式与呈现式。讲述式多见于民间口传文学,主要表现为没有对话和宾白,一切由叙述者来表述。呈现式则有对话、场景等。中国史传如《史记》等多为呈现式,虽然也有讲述式的概述,但是主要事件却是以呈现式表现出来,但场景描写简略。唐代传奇小说则在继承这一方式的同时,加强了对场景的描写。而在概述的使用上,也发展了其功能,常用于制造作者与故事以及读者与故事的审美距离。如《任氏传》在任氏死后概述郑六以后的生活,又写大历年间作者听到这个故事,拉开作者、读者与故事的距离。

21、传奇小说中诗赋的插入,有史书影响(垓下歌、易水歌等)、辞赋影响、民间说唱(俗赋、变文)的影响。其作用主要有:男女传情、人物言志抒情、绘景状物、暗示情节的某种结局、评论等五种。

22、唐传奇发展趋势:由雅到俗的俗化倾向、从单篇到专集、题材的变化(多写爱情—多写侠客)。古文运动对唐传奇的消极影响。

23、唐传奇写爱情的四种类型:人神恋(《任氏传》、《裴航》)、青楼恋(《霍小玉传》、《李娃传》)、女子婚外恋(《非烟传》、《虬髯客传》)、未婚男女恋爱(《莺莺传》)

24、唐传奇—宋传奇(《开河记》、《李师师外传》)—元传奇(《娇红记》、《剪灯丛话》)—明传奇(《剪灯新话》,有雅化倾向)

25、笔记体(笔记小说、野史笔记)。唐代作品多辑录在宋代《太平广记》,到宋元明实已日渐衰退,但亦有《夷坚志》、《类说》等,明代《情史》,一些笔记小说则散见于各种野史笔记如《齐东野语》、《东京梦华录》、《池北偶谈》等中,整个文言小说系统直到清《聊斋志异》才挽回颓势,达到巅峰。

26、“话本”一词的的释义:鲁迅以为是“说话人凭依的底本”,石氏以为此词有三种含义:一为传奇小说、二为“抽象语”的故事之意、三为白话故事本子。其中,作为文体而言的第一、三项意义都接近于今天指称的“小说”,并不是“说话人的底本”之意。故,唐以后小说分类可分为“传奇小说、笔记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

27、说话四家的分类,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第三章第二节划分为:

(1)小说(即银字儿)—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2)说铁骑儿—士马金鼓之事。

(3)说经、说参请。说浑经。

(4)讲史书。

28、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二拍一型、《西湖二集》。宋元为话本小说发展的初期,明代为中期,自嘉靖以后进入繁荣期,主要原因有:话本小说传统惯性的推动、商业和印刷业的发展、心学突起的影响(使得文人创作通俗小说以传播儒家伦理)。清朝则有李渔、烟水散人等名家,《十二楼》、《无声戏》、《豆棚闲话》、《娱目醒心编》等专集。文人参与创作,由宋到清总体体现出雅化的趋势。乾隆以后朴学兴起,文人便不再参与话本小说。

29、入话早期与正话联系不大,后期慢慢凸显出作用:

(1)与正话关目相类,故事及主题思想却相异,这样与正话联缀起来,既能增加小说的趣味性,又能启发读者同中求异。如《郑月娥将错就错》。

(2)用入话的故事来阐释正话的主题,正话与入话由某个共同的观念联系起来。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3)入话与正话相反相成,以相反的故事入话,衬托正话主题。如《韩秀才乘乱聘娇妻》

(4)议论,并没有完整的故事,可以引诗词、典故,也可夹叙夹议,以阐释正话主题。如《李公佐巧解梦中言》。

30、套语的运用是口头文学的特征之一。套语在话本小说中的作用:一、开宗明义点明小说主题;二、描写人物或景色;三。描写事态和心态;四、评论事理;五、用于文势的顿挫和转接,虽然这类套语本身也有其一定意义,但主要意义还在于调整叙述的节奏。

31、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作品为平话(说话中讲史一类的记录整理);中级阶段作品为累积型小说的出现(《三》《水》《西》等);高级阶段为独创型小说的出现(《金》《红》《儒》《镜》等)。

32、章回小说成书方式:

(1)“滚雪球”式累积;《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封神演义》;《小秦王词话》—《唐书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隋唐演义》。

(2)“聚合式”累积:《水浒传》《西游记》

(3)联缀式结构:累积型小说中的联缀式结构如《水》《西》,独创型小说中联缀式结构如《儒》《镜》。

33、《金瓶梅》的文体创新:

(1)叙事立场上向客观叙述转变。

(2)“只见”文法在使用上的转变(《水》的“只见”主体是书中人物,而《金》为作者自己).

(3)在对内心活动的描写上,《水》是直露式叙述,《金》则严格控制,读者只能通过人物的说话并结合说话时的情势场合加以领悟。

(4)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单体式结构。是非讲史类长篇小说中第一部采用单体式结构的作品。

(5)在处理情节矛盾冲突时采用网状结构,不同于《水》等的线性结构。

34、才子佳人小说

(1)重情派:代表为烟水散人。代表作品有《合浦珠》《鸳鸯配》《蝴蝶媒》。该派易滑落艳情小说,如《桃花影》。

(2)重才派:代表为天花藏主人。代表作品有《平山冷燕》《玉娇梨》《玉支玑》。多插入诗赋连篇累牍,“以才择婿”也成为常用关目。

(3)重德派:《好逑传》《醒风流》,严守礼教。

故事模式单一: 私定终身后花园,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结构则多为单体式。

35、困扰古代小说创作的有两大矛盾,一是实与虚的矛盾,而是俗与雅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在《红楼梦》中都得到臻于完美的解决。P399 (前代小说皆标榜有根据,或有本事,而《红》明言写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