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怪物读后感精选

怪物读后感精选

《怪物》是一本由[德] 阿尔诺·施特罗贝尔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物》读后感(一):心中的怪物——评《怪物》

心中的怪物——评《怪物》

故事始终贯穿的这句话——“不要把情绪掺入案件中”。那是1994年那件案件中“我”的伙伴门克霍夫对还是菜鸟的“我”提出的忠告。然而在故事的发展中,被情绪左右的确实那个提出忠告的人。

本书在两个故事中不断切换着,一切井然有序,缓缓道来。

心理医师利希纳是1994年案件的主角,他被判定残忍的杀害了小女孩,入狱13年。出狱后的第三年,利希纳又被卷入另一起案件之中——他绑架了他的女儿。然而,当年办案的警察与他十多年后再次狭路相逢,利希纳坚持,自己从未犯下过任何罪行。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刻画的都是那样的细腻,让我们不知不觉的随着他的引导进入到这个故事,虽然里面渐渐浮现的线索和两位警察一起怀疑一起推理。作者极其喜欢暗设线索,当后面揭露事实你会发现,这是可以通过前面某些细节推断出来的,同时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尤为精细。就像那个撒谎的老太太——“她将双手从桌子上移开,把头稍微向后一缩”,这是身体下意识的保持安全距离,表示保持警惕和抵触情绪,而书中的警察,也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马上改变了说话的语气。

书在1994年的案件与2009年的案件切换,让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在两个时空中去观察这两个案件共同的三个主人公。从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案件的真想是什么,当我们不想被作者的思维所引导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被作者带入陷阱,不用怀疑,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你会带着谁对谁错,一直看下去,你会带着是警察被情绪所控带着个人感情,而忽略线索,使医生被称为凶手?或者,医生是隐藏的恶魔?之间摇摆不定。

然而谁才是心底住着怪物的那个人,案件到底是怎样的真相?由读者自己判定。

《怪物》读后感(二):心中的怪物——评《怪物》

心中的怪物——评《怪物》

故事始终贯穿的这句话——“不要把情绪掺入案件中”。那是1994年那件案件中“我”的伙伴门克霍夫对还是菜鸟的“我”提出的忠告。然而在故事的发展中,被情绪左右的确实那个提出忠告的人。

本书在两个故事中不断切换着,一切井然有序,缓缓道来。

心理医师利希纳是1994年案件的主角,他被判定残忍的杀害了小女孩,入狱13年。出狱后的第三年,利希纳又被卷入另一起案件之中——他绑架了他的女儿。然而,当年办案的警察与他十多年后再次狭路相逢,利希纳坚持,自己从未犯下过任何罪行。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人刻画的都是那样的细腻,让我们不知不觉的随着他的引导进入到这个故事,虽然里面渐渐浮现的线索和两位警察一起怀疑一起推理。作者极其喜欢暗设线索,当后面揭露事实你会发现,这是可以通过前面某些细节推断出来的,同时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尤为精细。就像那个撒谎的老太太——“她将双手从桌子上移开,把头稍微向后一缩”,这是身体下意识的保持安全距离,表示保持警惕和抵触情绪,而书中的警察,也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马上改变了说话的语气。

书在1994年的案件与2009年的案件切换,让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在两个时空中去观察这两个案件共同的三个主人公。从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案件的真想是什么,当我们不想被作者的思维所引导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被作者带入陷阱,不用怀疑,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你会带着谁对谁错,一直看下去,你会带着是警察被情绪所控带着个人感情,而忽略线索,使医生被称为凶手?或者,医生是隐藏的恶魔?之间摇摆不定。

然而谁才是心底住着怪物的那个人,案件到底是怎样的真相?由读者自己判定。

《怪物》读后感(三):迷雾中的怪物

不知道是否大部分的人对德国人的印象是严谨,至少我便是这样。《怪物》的作者是德国畅销书作家阿尔诺·施罗特贝尔,他曾是一名计算机工程师,看到此处还是和严谨有联系的,但知道他年近四十才开始创作小说,而且每一部都很畅销,你就知道绝对不只是严谨了。本书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大体的故事是心理医师和刑警之间的斗智斗勇,是两个案件串联成的15年间这些人的爱恨纠葛。

本书的封面有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内容也是如此。1994年小女孩尤莉安娜被杀案的侦破过程和15年后即2009年此案的两位警官接到一个女孩失踪的匿名电话,而这个女孩的父亲恰是多年前因谋杀儿童被逮捕的心理医师利希纳的交织讲述到最后全部关注后面这个迷雾重重的案件,它牵扯出当年破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整个故事都是侦探推理与心理故悬疑的结合,而情绪是一个关键词,它被主要人物演绎出各自的神采,利希纳的自大与不屑,门克霍夫的愤怒,赛弗特的怀疑,妮可的忧郁等等。“永远不要在谋杀案中掺入个人情绪”,这是当初门克霍夫对刚分派至刑侦小队不久的赛弗特的忠告,作为档案和前辈的忠告。但个人情绪却影响了门克霍夫对利希纳案子的刑侦工作。后者则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人心理的分析和催眠在一定程度上报复了当年不遗余力将他送入监狱的门克霍夫。

怪物,我的理解是心魔,是扭曲的人性,罪恶的爪牙,是妮可的继父,是利希纳,可能也一度住在门克霍夫的心里,他对妮可的一见钟情,怜爱疼惜,这些在他办案时产生的影响有违职业精神,而我作为一名女性对这样的可能性和持续性还是持有怀疑的态度。抛开这点,就作者呈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层面,仍要予以肯定,关于警官操弄证据还是心理医师操弄人心,这就希望大家作为读者去一探究竟,相信会有惊喜。

《怪物》读后感(四):欲罢不能

“怪物”二字就足以吸引我阅读这本书。

内心有小小的恐惧,却又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开始读了以后,总感觉有一种紧张的气息就在我的身后。可是,欲罢不能。

怪物是何许人物?难道说的那个心理医生?难道说的是那个刑警?到底谁是真正的怪物?怪物住在人的内心。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安排很特别,1994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段的情节交叉并行。在两个时间里跳跃,无形中也让读者的思绪跟着跳跃,初读时或许你会觉得这样很错乱。但事实上,作者这样的刻意安排,正是设置了悬念,无形中将两次案件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有意识地去查找其中存在的蹊跷,就好像自己也变身小说里的刑警一般。一边跟着主人公在回忆十五前的案件发展,一边又正处身于十五年后的新案件的重演。就好像电影的分镜头一会在现实中,一会儿又拉到回忆里。而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心理医师利希纳擅长利用人的心理,而刑事警督长门克霍夫出于职业的本能,两人明里处于案件的不同角色不同身份,暗地里又是一场心理的较量。故事的发展,再从警官赛弗特的视角来读取,加以揣测、分析,怪物在时浮时沉中让人抓摸不定。怪物正是我们内心中各种情绪、恐惧、阴暗心理以及自己对现实以及未来的不能把控性,有些人内心的怪物瘦弱而病态,便被心中有变态怪物的人所利用,正如心理医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想去控制别人一样。但最终被内心怪物所吞噬的,正是有邪恶内心的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德国人在我们心目中,都是思维严谨、态度严肃的,这本有德国作者写的书,也从某些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特性,作为惊悚小说,严密的逻辑性和步步为营的情节推进,是吸引读者欲罢不能的终极武器,这一点作者也做到了。在一个晴朗而温暖的下午,找一个洒满阳光的软沙发,看看它,有种别样享受。

《怪物》读后感(五):心魔

施特罗贝尔作为德国悬疑小说家,在国内并不被很多人熟知,而他的作品也是从去年开始才陆陆续续引入中国,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他的小说,但管中窥豹,其在悬疑氛围的渲染和故事叙事上的掌控力还是张弛有度的,本书取名《怪物》,然而被叫做这个名字的书和漫画可真不少,这种故事的通常手法就是有一个几乎泯灭人性的恶魔,而这个恶魔也肯定不会再结尾幡然悔悟。本书当然也有这样一位先生,但我认为本书的怪物其实并不单只是指故事中的变态心理医生利希纳,书中每一个角色心理也许都住着一只怪物。

故事通过2009年和1994年两桩关于儿童的案件交叉叙述,1994年利希纳因涉嫌杀害小女孩尤利安娜而被判十三年监牢,过程中他的女朋友妮可做了关键证词,妮可后来也与当时负责这个案件的警官刑事警督长门克霍夫。而门克霍夫和警官赛弗特在2009年接到了一起儿童虐待案,当他们敲开涉案人门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利希纳。故事将两个案件拿来交叉叙述,通过剧情首先引导读者认为两个案件都有蹊跷,最后抛出了妮可其实是利希纳的病人以及儿童时期遭受过性虐待的重磅消息,当读者也开始怀疑是否妮可才是这两个案件的凶手的时候,故事在结尾处出现了最大的反转,利希纳原来一直在利用妮可来掩盖自己的恶行,最后由于门克霍夫的坚持相信妮可,才没有陷入圈套之中,并揭穿了利希纳恶魔的面具。故事的悬疑性做的很不错,两次翻转也让读者几乎是跟着作者的步子在走。

怪物利希纳从一开始出场就像极了这个名称:住在从不打扫的恶心公寓,说话刻薄尖酸,不讨所有人的喜欢。而其他故事中的角色呢,故事中门克霍夫一直讲一句话挂在嘴边:千万不要把情绪掺入案件中。但其实在94案件中,还是存在很多疑点的,而门克霍夫也只是根据了坚信妮可以及对利希纳的私人情绪,解决了这个案件。包括了09案件,门克霍夫最后的解答是通过几年的接触他更坚信妮可不会杀人,如果说这个案件的告破靠的是门克霍夫的个人情感,其实也没有,所以门克霍夫其实更多的是自负的傲慢。而与之对应的是文中的“我”赛弗特,赛弗特在案件的想法上犹豫不定,时而相信自己的同事,时而又同情起利希纳来,最终在故事的结尾也只是当了一回看客。最后是悲惨的女主角妮可,妮可由于精神上的疾病,性格懦弱而且依赖利希纳,从而才被其利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心魔,如何控制住这个我们心里的怪物,才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