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怪物考读后感精选

怪物考读后感精选

《怪物考》是一本由王慧萍著作,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物考》读后感(一):之:为什么

我想关键是第一句:科学时代之前的人,到处都见到怪物的踪迹。经常看到,所以对于动物、植物等跟人界限更淡。没有电灯,没什么事情好做,四处黑麻麻,每晚就恐惧地想象怪异的生物怪异的故事。

《怪物考》读后感(二):仅供参考的中世纪画册

先说说优点,装帧和纸张都很不错,图片资料也很丰富,但是本书却并非富含知识性的图鉴类图书,只可以作为满足猎奇性需求的一般读物。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的矇昧时期,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世界,人性的光辉,和神话的活色生香却被抹杀,表现在想象力领域的神奇动物,也是万马齐喑,缺失了古希腊、古波斯得那种灵动和个性。变得世俗血腥以及猎奇,并且都跟宗教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关系。

怪物元素的发展是有线性轨迹的,但类似于本书这种截取一个时间段的怪物形象来进行论述、总有点以偏概全的嫌疑,读起来并不过瘾。要知道即便同一形象,不同时期的内涵,形象也是不尽相同的

我看到的,仅仅是支离破碎而不成体系的知识点,并不能够对这个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这点来说,这就是一本读物而已。

《怪物考》读后感(三):万圣节的应景之作

没有原以为的知识点丰富,甚至都不如想象中的猎奇,但胜在图片颜色艳丽清楚的份上,也算是满足了万圣节的怪诞应景吧。很多所谓的“怪物”不过是中世纪人类无知的想象,如今看来倒有几分傻得可爱。一脚巨怪之前在《丑的历史》里见到过,当时在众多奇形怪状的脑洞结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种族,无论严寒酷暑,一概躺在地上一脚遮天齐活。煞是可爱。虽然以前知道星巴克的Logo是美人鱼,但实在难以想象改良过无数次的现代版标志竟然是个裂变双尾的“淫荡”女妖……只因刻意去掉了双手分别抓住两条尾巴尖、以波浪长发掩去了裸露的胸部……也是无语。万圣夜,就以一曲 Die Stimme im Sturm 作结吧,让歌词中的传说流淌于这个夜晚好啦~

《怪物考》读后感(四):作为兴趣读物还行,深入程度比较欠缺

《怪物考》比想象中更容易读,图片也很多,但是就我看过的其他怪物科普类书籍而言太浅显了,也没有太多有启发性的内容。但是作为休闲读物不错。

如果想了解更多中国的神话以及怪物故事,推荐向柏松老师的《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内容更加深入详细。还有知中杂志出过的《一本读懂山海经》特集都更加深入系统。

另外找到了好几个哈利波特里的动物和梗,本老粉很开心呀哈哈哈哈哈哈(还有好多和山海经里的动物一模一样,不由自主地想比较)

《怪物考》读后感(五):《怪物考》:怪诞中窥见现实

一个比较有用的观点,是在阅读的旅程中,我们理应当多读一些“无用之书”的——从没有什么意义,藏在紧锣密鼓的意义论证里。世界其实不过是一个个前后衔接的“环形废墟”,踮起脚,“这山望着那山高”,大概无助益于现时的存在,可至少不会让你觉得这世界从来都是如一本书一样,“顺理成章”。

关于《怪物考》这本书的认知,如果偷懒一点,其实是可以被贴上几个标签,其一就是“无用”——中世纪的怪物传统,早已被人们当做是这段时间混沌黑暗的重要佐证了。于是洋洋洒洒地去写一本书,论证所谓 “愚昧”的传统,似乎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义,除了满足好奇——或是好玩。

至少在一个问题上,人们的认知是存在偏见的,那就是关于中世纪——从“时间的空间”上看,那真的如人们普遍所认为的,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暗地带吗?

“拥有财产并在都市中受人尊敬时,丢下一切,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朝圣之旅。”这是日本史学家阿部谨也在《中世纪星空下》一书中描绘的属于中世纪人的“荣光之路”。看起来这极端而偏执,有些不可理喻——人生的价值,竟被限制在单一向度的“朝圣之旅”之上。然后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意义不也同样是单调的吗——倘若祛除了对某种意义的虔信,剩下的也就只有虚无了吧。相较之下,“中世纪的星空”反倒更加浪漫多彩,至少人们付诸艰辛所期盼的,属于幻想,属于非凡。

而《怪物考》,这样一本关于中世纪的“无用之书”,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全书统共分为五章,除去首章浅绘了中世纪社会的整体图景,末章总结“怪诞风格”的成因与意义之外,中间的三章都是以“图志”的形式完成。大量的插画举例加上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述,对于有意了解中世纪“怪物文化”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怪物文化”离不开中世纪看似无理的“怪诞崇拜”。对于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来说,经验传递的断层,迫使他们生活在非理性的状态之下。但人的思维方式却总是偏向于“阐释”的——对于“事件”,人总很难置若罔闻,可在“无理”的语境之下,人们所谓的解释,也只能在有限的经验之下勉强形成——怪诞便于此而生了,而光怪陆离彰显的,是人类从不会被囚禁的想象力。人们愿意去相信,去崇拜,不过是因为人们不得不去相信点什么,崇拜些什么——只有如此,黑暗里的人才有光,看似无路可走,实则,坐拥四方。

或许也正因如此,原本在主流文化里代言了愚昧的“怪诞”,才会在今天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且与正统和严肃并存——在教堂、在图画上,“光怪陆离”并未被驱逐,也不只是单纯的点缀。而每一个孩子都会喜欢的“奇幻文学,似乎也标志着人性之中某种无法割舍的印记。所谓怪诞,只是我们习惯了书写“正常”,对现实的歉疚和释放吧。

在黑暗中,想象力牵引了光亮——怪诞的世界里,人们享用着被智性剥夺的安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