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商业冒险读后感锦集

商业冒险读后感锦集

《商业冒险》是一本由[美] 约翰·布鲁克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冒险》读后感(一):《商业冒险》不定性的冒险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着不定性,商业世界更加如此。这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好书。自己居然有种当年看《哈利波特》的感觉,很喜欢这种不生硬的记实叙述。

商业是充满历险的魔法世界。商人们需要拼尽全力的与那只看不见的手搏斗!整本书12个故事之中各种滑稽有趣惊险刺激!每一次都是商业社会进步的探险,每一小步都对商业文明有着任重道远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能够掌握一切,做尽各种调查预备方案,以为万事俱备,而失败却那么猝不及防一触即溃。就像1957年的福特推出的埃德塞尔,做了各类详尽的调查,尽可能的去符合大众。在勾起大众足够的好奇心时,口碑却如雪崩一样的倾塌下来。

工业设计的东西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满足所有消费群体,它总有个妥协点,总有某些地方只适合某些人群。而福特却让设计尽可能的满足所有人,而为了满足所有人,在价格上,器件上的设计也同样必须做出妥协,最终造就了一款失败的产品。当然这是一个当代人评价过往历史的马后炮。因为历史的演变告诉我们,每一款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但这个是人都懂的理论,也是后来人才进行普及的。

出来混总要还的,就像1964年英镑遭遇大危机一样,美联储、英格兰银行以及联合欧洲十几家银行也无法对抗看不见的手。共同的努力下只不过将崩盘挪后了几年而已。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苍蝇不叮无缝蛋,出现可借机套利的时机时,做空势利就会大举进犯。这是整个商业生态的自然校正修复力量!

当然书中的故事也就不再赘述了。故事是告诉人们道理的!

在自然的丛林中,成功源自于冒险,失败也是!这是个不定性的世界,你想要的或你不想要的都在这里!不管你接不接受!

《商业冒险》读后感(二):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是交易吗?格里高利.祖克曼写《史上最伟大的交易》,讲John Paulson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在次贷危机中如何狂赚60亿美金的故事。他说:

发现价值,然后买卖,是为交易。

所以——商业本质是交易吗?或许乔布斯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有人问乔布斯商业的本质,我想他的回答应该是:创造。毕竟,乔布斯说过:

创造最牛逼的产品,然后赚钱自然变成副产品。

当然,这句话也随着乔布斯的去世而变得烂俗无比。我最近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和我一起打游戏的小伙伴发给我的。他在长沙本地一家牛奶公司上班,这是他们公司的“企业精神”。我当时就很纳闷,你们难道不是【并不创造牛奶,只是牛奶的搬运工吗】?他对此无言以对。

当然,商业的本质是什么?问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两万个答案,其中9999个人根本没想明白,于是他们给出了19999个答案;而唯一想明白了的那个,他给出的答案就成了标准答案,因为他最有钱。

而《商业冒险》这样一本书,就是我们这个世上目前最有钱的人——比尔.盖茨给出的答案。

《商业冒险》读后感(三):中国的商业冒险

12个1960年代的美国商业经典案例,第一个为1960年代的股市动荡,可以对比2015年的中国股市起伏。股民、证券公司、交易所、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的行为都惊人的相似,在制度面前,人性已经不需要再进行遮挡也无需掩饰。每一次股灾都是人们已经忘却或者经历者已经逝去后的上一轮悲剧的重演。第二个案例为一个无疾而终的产品,颇有点《醉汉的脚步》中的意味,随机性可能导致一个失败的结局,在吴晓波的《大败局》中不乏这样的案例,只不过后者是瞬间的辉煌和快速的下跌。第三个案例是美国的所得税政策,作者对1960年代的美国税制改革失望,同时也对税务人员为税制进步所做的工作给出正面评价,不得不说,作者还是相对客观的对美国的所得税政策沿革进行了陈述和评价。我已经把这个案例作为《中国税制》课程的必读内容。第四个案例给出美国一个股市内幕交易审判案例,作为后世判断内幕交易的标杆,我国的太多上市公司都能满足海湾硫磺公司的标准。第五个案例是新产品的成功历程,一直奇怪为什么在中国都是富士在前面,而不是单独的施乐品牌,专门百度了一下。第六个案例是个活脱脱的未来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历史版本,某省要违约了,作为国家的成员单位,其他各省被财政部召集,各主要部委作为理事也来参加。财政部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延长贷款期限,为说服国外银行(这个我们暂时还没有放开,节约了财政部的成本),同意先拿钱出来,偿还购买该省债券的普通客户的赎回权,系统性风险得以控制。实际上无论是地方政府债务还是PPP,其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时,就会产生这类风险,而事后的救助并不应该成为政府部门据以邀功的工具,事实是其在事前就未能做好。第七个案例说明了要企业不串谋有多么困难,可以直接对照中国的垄断企业互换董事长,曾经的电视机联盟、方便面协会、万幸手机没有这种联盟,谢谢苹果,谢谢华强北。第八个案例讲1960年代胜利的逼空,在中国金融市场,我们能够学到的还有很多,我们的学习道路还有很远,2015年第10期的《经济研究》有一篇文章对中国部分股票的卖空机制进行了研究。第九个案例是一个人物专访,剖析了一个政府高官从商的经历和转变心路。第十个案例讨论了职业股东的作用,第十一个案例探讨了竞业禁止条款在美国的演进,在中国这一定是一个大问题。第十二个案例可以作为货币金融学课程的阅读资料,分析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英镑危机的历程。

《商业冒险》读后感(四):冒险的商业

本书是从商业的内涵引申到其外部环境,从财经、战略、营销、税务、汇率,人生追求等角度来讲述12个有趣的经典故事。

本书首先介绍的是1962年股市崩盘。在这次股市危机中,共同基金十分富有,管理又十分保守,这使得它们不仅经受住了风暴,还在不经意间减弱了风暴的强度。未来如果再有风暴,情况是否还会相同,这是另外一回事了。到目前为止,依然不清楚1962年股市危机的原因。知道的是危机发生了,而且类似的危机还可能再次发生。

第二故事说的是福特公司错误的时间针对错误的市场推出错误的汽车的典型案例。汽车是一种实现梦想的手段。人们的性格中存在着一些不理性的因素,驱使他们想要某种车,而不想要另一种车,这些因素与汽车的构造无关,而与顾客想象中的汽车个性有关。整体经济环境变差了,而负责新车的埃德赛尔部门对此却无动于衷,并且汽车本身过分设计,公司管理内耗严重,终致于净损失达3.5亿美元。这也是说明市场调查的局限性。

联邦所得税,实施半个世纪以来,的确起到了对巨额财富进行合理再分配的作用。但税法本身过分复杂,似是而非的逻辑,诡辩的语言,推崇谈公事,对财产所有者绝对保护,对低收入者施加沉重负担,这是美国人民对税法的印象。特别是出现了1922年确立了优待资本收益的原则(通过增加投资额而获得的收益,其税率低于工资或服务所得的税率),富人中的一些特殊群体以及高薪人士有多种渠道可以避税。法典允许慈善基金会享受免税优惠,而娱乐费用却要让人全天候谈生意才能抵税。法典的复杂性是为了确保对所有人都公平,简化不能以牺牲公平为代价。设想中的消费税很美好,但却没法实现。

最开始,内幕交易或依靠内幕获利的都没被投资大众抗议,也就不是违法行为。后来鉴于调查过程的复杂性,加上证交会的强势,华尔街才开始尝试不依靠内部优势进行股票交易。

施乐复印机的发明以及申请专利让其成为伟大的公司之一的同时,也由于复印而引发复印行业的版权修订。

书中还谈及其他故事:华尔街居然为了客户利益而忘记贪婪、通用电气的沟通问题导致其卷入价格垄断案、发明超市的小猪店桑迪斯因华尔街股票逼仓而破产、由监管者变成商人的利连索尔;商业潮流(经济规律)没人可以抵挡,英镑也只是暂时性的捍卫。

如果从现在来看当时的故事案例,很明显,大部分都过时了,但商业的本质(还有人的性质)没变,故事的现代版还在陆续上演。

《商业冒险》读后感(五):《商业冒险》的2个经典故事,帮你读懂比尔盖茨的震撼!

商业冒险这书真火。我是断断续续拖了好久才看完的。书写的和翻译的都很好,但是书里面的故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遥远,而且故事大多和金融有关,有点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从我的角度而言看完全书多少有些失望。其中值回味的是福特和施乐的两个案例。

福特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了,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了。我想原因有两个点。首先是创新的事情需要的是对市场有足够的敏锐,而不是通过一堆市场调研的方式得出的。悲催的是那句“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是老福特说的,到他儿子这代早忘脑后了。事实上福特采取的方式也许更适合应用在维持性的改进方面。

其次,就是时机的问题。即便过程是完美的,但是福特新车因为战争推迟了两年。两年的时间市场变化也足够快了,过去正确的事情现在有可能又不一样了,书里面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是整体的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

所以说在Timing、Idea、Fund中永远是Timing是最重要的。

举个例子,就像现在很火的Airbnb。我认为Airbnb的火爆并不因为是所谓的照片精美,而是因为它在一个完美的时间点做了一个对的事情。最初谁也不认为自己家里会允许陌生人来住。但是在2007-2008年开始整个经济进入萧条时期,人们需要有额外的收入,要赚外快了,所以人们才会克服允许陌生人来住这个心理障碍,打开了初步的市场。还有类似的例子国外的Uber,Lyft,国内的滴滴。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前期已经储备巨大的市场需求,技术恰好到达了这个时间点,过早过晚都不行。

施乐的案例恐怕就是更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了。大家都知道施乐发明了复印机,但是估计不少人不知道最初施乐也是豪赌复印机进入这个领域。最终施乐成功了,一个产品的创新创造了一个产业。但是后面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施乐没有抓住下一个机遇,反而是乔布斯和盖茨先后至此“盗梦”,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大公司有技术,有资金,有人才,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创新?

研究表明有3大因素影响整个组织的能力:资源、流程和价值标准。

在初创时期做成一个事情主要和资源有关,尤其是核心资源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作用逐步被标准化的流程和价值标准所取代。尤其是当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大家会不自觉的用它来衡量遇到的每个选择。这就意味着到了后期做成一个事情需要同时影响资源、流程和价值标准三个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公司越大越成熟,颠覆性的改变起来越难的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估计也是被讨论过很多次的,但是历史还是不断被重复的,例如:柯达发明了胶片,也是数码成像技术的先驱,但是最终在新的市场逐步被淡出。我猜这个故事也应该是比尔盖茨看了最震撼的故事了吧。

搜索公众号“弱智史记”关注我,及时获取更多的评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